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首阳山考     
《论语·季氏》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这个“首阳”在哪里?孔子没有说。 《史记·伯夷列传》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一事甚详:“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于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也;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但首阳山在何处?太史公也没有说。后人对此颇多分歧。  相似文献   

2.
周武王惨虐纣尸因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十一世纪,正是中国上古史殷,周二代交替之际。周武王伐纣灭殷,殷纣自焚,武王对纣尸施行了难以尽述的惨虐。此事在上古史上,似乎还不甚了然。本文拟对此进行若干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姜太公何时封于齐一种意见认为,姜太公是在西周成王时期被封为齐侯的。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共同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尚父姜太公。因为当地多姜姓氏族,太公治齐是同族统治,故能“因其俗,简其礼”。另一种意见认为,姜太公封齐是在周武王时期。此事《史记》有明文记载,不少学者宁可相信晚出的《汉书》的说法,也不相信较早的《史记》记载,究原因是片面理解“周初分封是成王时期的周公所为”而造成错觉,其实细考西周历史,周武王时期曾大规模地封建过诸侯。其次,否定姜太公封齐为周武王之时的学者所…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一○二七年,周武王率军渡盟津,战牧野,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宣告了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在这场武王伐纣之战中,纣王的结局如何,西汉史家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是有具体记载的。据说纣王“昏暴滋甚”,武王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拒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相似文献   

5.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有: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史记·齐太公世家》所引亦同,但“至”下无“于”字,“女”作“若”)杜预注云,穆陵、无棣“皆齐竟(境)也。履,所践履之界。”王力沿袭其说,谓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县南的穆陵关。”(此乃沿袭于钦《齐  相似文献   

6.
早在2500年前,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对于情报的重大作用以及使用间谍、侦察搜集判断军事情报和严守军事机密等问题,已有详尽的论述和精密细致的科学分析.一、孙子对于军事情报历史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历史上,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由来已久.《左传》哀公元年曾载:“少康……使女(rǔ艾谍浇,使季杼诱豷(yì),遂灭过、戈,复禹之迹.”在约公元前17世纪初商灭夏、约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的战争前,商汤王和周武王都使用军事间谍探测敌方虚实、获取情报.如,商汤王重用原夏桀王的大臣伊尹(伊挚)为相,在鸣条之战前夕,使用苦肉计,亲射伊尹,让伊尹五次进入夏\都斟鄩探测虚实,并与失宠的夏桀王元妃末喜结为内援.伊尹则依据反复收集到的夏朝政治军事战略情报为商汤王灭夏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周武王伐纣时更重视军事情报的作用,他曾设“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其中“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士,军中之情”;“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牧野之战前,国师吕尚多次亲入商都朝歌探察情况,搜集商朝的政治军事战略情报,为周武王制订乘虚进军、奔袭商都的作战方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希红 《江淮论坛》2009,(5):190-192,178
周武王伐纣,“甲子朝”于商郊牧野与纣王接战,纣师一击即溃。失败的原因,苟子说是纣卒(前徒)战时“易向”即倒戈造成的。黄怀信教授认为苟子之说是受孟子的影响,孟子主观臆造了商人“欲武王亟入”等,其实“历史并无其事”。但他没有举出苟子受孟子影响的具体证据,诸多分析也不尽合于事理。事实上孟子以前墨子已讲过纣兵“众畔皆走”的话,西周时祭公谋父的谏言也有“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的话,牧野之战时的誓辞《牧誓》更明言纣兵奔逃是“役于西土”,即受命于周。因此,纣王前徒“倒戈”是周初以来的旧说,未可轻意否定。  相似文献   

8.
鲁城再探     
<正> 对于周代鲁城之形制、布局及原貌等,本人曾结合古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予以考述),然似不够全面,亦不免有舛错之处。故特再撰此文,就其城址卜择、宫城居宅及礼制建筑等问题加以探讨,作为旧文之补充和订正。一、城址卜择鲁城的营建始于周公封鲁,时为周武王十一年。此年二月甲子日,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随即分封天下诸侯。周公旦以既亲且贤被封于少昊之墟曲阜,称为鲁公。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当时所造的铜器利簋(今陕西临潼出土)铭记:“武王征商,  相似文献   

9.
李学勤 《东岳论丛》2000,21(3):63-64
现存有关周武王死事迹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金膝》,篇文云:“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于是周公作坛,告于大王、王季、文王,欲以身代武王,占卜得吉,“王翌日乃廖”。接着篇文又说:“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云云。据此,武王在“既克商二年”曾经患病,周公祈告之后,次日即已痊可。至于武王丧于哪一年,篇文并无明确叙述。 《史记·封禅书》:“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即本于《金滕》,而将武王之丧坐实在“有疾弗豫”的同一年。 “既克商二年”是哪一年呢?《尚书 诂》说:“此篇在克商二年,据《史记》…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文献中 ,常见“燕”、“齐”连称之例。当时燕、齐濒临渤海的地方具有共同的区域文化风格。燕、齐环渤海地区作为方术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所盛行的神仙迷信曾经使秦皇汉武倾心。他们“并海”巡行等政治实践所透露出的海恋情结 ,也反映了对燕、齐文化的特殊重视。秦汉时期出身环渤海地区的人物有相当活跃的历史表演 ,东汉以后辽东、辽西人物影响历史进程的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1.
齐国兴盛原因探析宣兆琦公元前11世纪中叶,姜太公以功首封于齐地营丘(今临淄),建邦立国,从此揭开了齐国历史的第一页。初封之时,齐国的疆域并不大,孟子云:“太公之封于齐地,亦为方百里也。”①且为滨海臼与卤之地,土壤碱化,不宜耕稼,自然人烟稀少。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既是军事宝典,也是哲学名著.孙子既是伟大的战略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为数并不太多,而能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觉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家更是不多,距今2500年前的孙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卓越的唯物观点孙子不仅以自己的五行说表明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且他的天道观也是唯物的,他的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更是唯物主义的.战争的指导者、主宰者究竟是谁?战争结局是人与物的综合效应,还是天帝鬼神的旨意与效应?这个问题成了军事哲学中唯物论与唯物心论斗争的焦点之一.事实证明,孙子是完全站在唯物论立场上的.孙子认为,正确的战争指导必须依靠英明的国君和贤良的将帅,绝对不可依靠鬼神的指点,不可信赖占卜的暗示.他说:“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用间》)一连三个“不可”,说明孙子态度何等坚决!他强烈反对当时普遍流行的鬼神迷信,反对进行机械的类比推测,反对当时广为采用的占星、卜筮、望气以预测吉凶祸福的办法.因而孙子进一步主张:“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九地》)在军中必须禁止一切关于占卜、驱神弄鬼等迷信活动,禁止谣言惑众.只有这洋,才能消除官兵疑虑,以致战死也不会逃跑.这种对战争指导活动中天命观的批判,是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国著名的甲骨学专家胡厚宣教授来河南讲学。趁此机会,我访问了胡老。他和霭亲切,侃侃而谈,从甲骨文的发现说起,一直谈到五十年来他从事甲骨研究的经历,包罗万象,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胡老说,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殷代的统治阶级迷信好鬼,除了个别记事刻辞以外,凡征伐、祭祀、年收、疾病、田猎等等,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所以甲骨文也叫“卜辞”,意为占卜之辞。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字和书法艺术的  相似文献   

14.
两千年前,刘歆在《世经》中引用过一句话:“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来验证他拟定的武王伐纣之年—公元前1122年。这句话出自《国语·周语下》,他却说是“外传”。他定的这个年份和另一个伐桀之年,东汉时就被人评为“横断年数,损夏益周”。本世纪以来,尽管人们不同意他定的这个年份,而把“岁在鹑火”当做伐纣时天象实际的,还不乏人。有些学者用不同于刘歆的方法,推算“岁在鹑火”,得出了和刘氏不同的年份。如新城新藏的公元前1066年,赵光贤的公元前1057年,黄宝权、陈华新的公元前1029年等。  相似文献   

15.
任吉悌 《学术界》2001,(1):192-196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大问题 ,南宋朱熹是儒学中对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因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要求人们“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1〕朱熹说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2〕他还说 :“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 ,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3〕可见他说的“天理” ,其要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 ,这似乎是共识。但对朱熹“人欲”之说的解释似有歧义 ,尚须讨论。以往一般认为朱熹讲的“人欲”就是人的一切欲望 ,…  相似文献   

16.
孤竹与朝鲜     
有位朋友访韩归来,他说:韩国友人说他们祖先的“根”在河北卢龙。乍听惊奇,细想有理。自然,这就联系到“箕子朝鲜”的史实。 《史记·宋微子世家》说:“箕子者,纣亲戚也”(按:古人称同宗至亲为“亲戚”)。纣王昏乱,“太师”箕子屡谏不听。箕子“乃被发佯狂而为奴”。“(周)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长期被历史学家称为“醇儒”,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直受到儒家学者之推崇。但细检董仲舒之思想,虽有对孔孟儒学之继承,但更有对齐文化中各种思想之吸收,董仲舒的思想绝非对孔孟儒学的简单继承,而是将鲁文化之儒学与齐文化之公羊学、阴阳家思想融合为一的结果,也可以说,董仲舒完成了对儒学的齐学化工作。  相似文献   

18.
周公事迹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先秦史两千年,周公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虽然人们常将其与文王、武王并论,但事实上,周公的历史地位远在文王、武王之上。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著名史家夏曾佑更说得具体:“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夏曾佑《中国古代史》1935年版,第31页)周公的历史地位如此显赫,倒不是因为他“制礼作乐”,为中国礼乐艾化先,而是人们认为他在政治上辅佐成王,尽君臣之义,为后世君臣名分立下了一座丰碑。《苟子·儒效》载: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是伟大时代的伟大人物,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求是务实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维护和平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追求发展精神、重视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和延伸,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华民族思想,鼓舞人们夺取改革开放胜利,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伟大旗帜。一、求是务实精神求是务实是邓小平鲜明的理论品格。粉碎“四人帮”以来,无论是批判极“左”思想或是反对封建迷信;无论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或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  相似文献   

20.
一、楚国异族人的来源春秋时期,楚国吞并了数十个小“国”。这些被灭国的君民,大部分成了楚国人,在楚国的异族人中,以这类人为最多。熊绎被封于丹阳,尚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艰难时期,国力微弱,无力灭他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他一度扩张,伐庸、杨粤、鄂,封三子于“江上楚蛮之地”(《史记·楚世家》),此时楚国的异族人一定不少了。时隔不久,由于周王室的威胁,楚人暂时停止了扩张(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