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拉-沃尔佩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方法既不是先验主义的,也不是经验主义的,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新实证主义的.他致力于探讨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哲学方法上的对立及其前者对后者的超越,并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与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完全对立的"科学辩证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的.但沃尔佩从实验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实践方法论的注解,注定了他必然与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2.
美国哲学家诺曼·莱文在其近著《分歧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中,从"马克思主义的去黑格尔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化"的双重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之黑格尔起源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去黑格尔化"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恩格斯有关黑格尔的话语的一种检讨,"黑格尔化"则主要是在对马克思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解读中形成的理论定位。莱文把这两个方面关联并衔接在一起,为人们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可是,他又没有精当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因而很容易遭受质疑。  相似文献   

3.
郝立忠先生的《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一书,是继《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之后,又一本从本质上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性的著作。作者以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初看似乎并无独特之处,但深入郝著内部可以发现,作者不是一般论述理论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理论是客观存在的,这已为苏联哲学家的研究成果所揭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理论遗产挖掘工作的代表人物是:奥伊则尔曼、纳尔斯基、格里戈里扬、卡尔塔赫信等。他们认为,马克思的“K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19世纪4O年代马克思的核心著作,而人的问题则是这部著作的核心问题”。①如果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法年鉴》中发展了人的观点,那是在克服和清洗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的过程中完成的,那末,K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件关于人的观点恰是在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的斗争中钻研…  相似文献   

6.
为了正确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结构,马克思在写作<1857–1858经济学手稿>时确认了以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这一辩证法的完整结构包括从现实具体到思维抽象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两个环节,前一环节凸显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后一环节则将历史观消化并形成了社会批判观.长期以来对抽象与具体辩证法的探讨因没有澄清前一环节的历史性内涵而导致了对后一环节的曲解,并在经济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7.
唐瑭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13-19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不仅要从批判的角度反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前提,还要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中,导引出政治实践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一方面澄清政治哲学的研究前提,即从社会生产前提出发展开政治哲学探讨;另一方面则要对历史发生过程与政治实践形式作区分,并能正确理两者的辩证关系。新辩证法学派试图从形式辩证法角度重建二者的理论关联,但扼杀了内蕴于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重新阐释价值形式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可以反思形式辩证法的问题,有助于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重构。唯当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能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桎梏中走出来,我们才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自我主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理论对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史上对这一理论所做的哲学阐释的尝试,值得我们加以回顾。"新马克思阅读"在思想史上首次将这一问题提出并体系化,他们阐述了价值形式背后蕴含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并将这一辩证法解释为二重化的运动过程。通过对价值形式辩证法的重建,"新马克思阅读"为批判理论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理论之上完成了与康德相一致的跨越性的思维结构转变,这具体展现在他同时超越李嘉图和贝利,在价值形式上,完成了对生产和交换两个环节的结合。齐泽克则指出马克思通过价值形式发明了症候,从而揭露出了先验的范畴网络。这三种哲学阐释都着重强调马克思在价值形式之上完成的哲学方法论突破,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对价值形式问题的哲学阐释,应当成为我国当今《资本论》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研究范式:思辨范式和分析范式.后者特指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相应地,前者泛指一切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通过引进分析的精神和分析的工具,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试图还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理论背后的微观机制,以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尽管这种研究方式与传统方法存在巨大差异,但它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和理论传承中展开的.科学化研究和批判性借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可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是实践转向.长期以来,人们对实践的通常解释往往侧重于强调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忽视其在科技领域中的表现;对从实践观的高度反思当代科学及其哲学意义充满信心,对从科学实践角度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关注不够.马克思科学观对实践性的贯彻,具体展现为自然哲学上的"实践的人化自然现",科学观上的实践生存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科学实践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在路径上,马克思主义对科学领域有着持久的影响;在学科上,相关学科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在目的上,尽管二者的切入点存在差异,但试图揭示科学的或明或隐的"社会结构"意向具有同一性;在贯穿辩证法方面,当代科学实践哲学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贴近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他论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代表作,它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矛盾论》完整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体系《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上的贡献,是它第一次完整地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哲学,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外壳,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拯救了他的活生生的辩证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明确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溶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  相似文献   

12.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视域来解读外,还需要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来解读。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艾思奇对论战的参与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深刻影响了《大众哲学》的思路、结构与内容。正是在这场论战中,艾思奇通过批判张东荪、叶青的哲学思路和思维方法,形成了阐发辩证法唯物论体系的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在《大众哲学》中对辩证法唯物论体系作了大众化的阐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向。只有看到《大众哲学》的多方面贡献、意义与影响,才能对《大众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价值作出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理论形态的评价标准具有不同的层次:有阿尔都塞从"认识论"高度立足于"总问题"进行的认识论层次评价,也有马克思从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关系的高度进行的最高层次的评价。前者仅仅局限于"认识论"层次对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差异进行区分,后者则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对隐藏在形形色色的"总问题"之后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进行区分。而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仅仅把"总问题"作为划分理论形态的唯一标准,就必然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形态作出错误的评价,得出费尔巴哈是"假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向黑格尔求助"等结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哲学当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及与时俱进的途径和要求三个方面简要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的     内在的品格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的根据之一。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内容 ,它既区别于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又超越于唯心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的根据在于它具有唯物辩证法精神 ,超越唯心辩证法则在于它立足于唯物主…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改造,体现了本体论内在逻辑的展开和揭示。他恢复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根基处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纠正对辩证法进行扭曲的经验主义、修正主义传统。卢卡奇所做的工作亦是将黑格尔与马克思放在一个发展的平台上进行对话,其实质仍是独立自主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哲学范畴中,唯心论和唯物论哲学之间的斗争可以在是神学内部斗争这一定向上进行分析,亦即它们的哲学都是具有神学性质的。这种神学性质是它们所赖以号召和最内在的要求。在较广的意义上,若我们假设从基督教到马克思主义确有一个直接的血统,那么,在20世纪所谓弥赛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之前,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就为前者踏出了一条道路;无论是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于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退行性规定,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阐释定向上对它的反拨,都是交汇在这条道路上:既觊觎与具有神学性质的哲学保持距离,同时又被引向哲学的神学性质。通过对这一马克思主义阐释定向的重新建构,这种以与马克思哲学衔接为名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将暴露出自己的断裂性而失去理论载体。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逐步形成了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传统,前者研究形而上学、认识论和语言逻辑等,后者研究伦理、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人类实践领域。在该传统中,亚里士多德从最普遍原理和终极原因出发解释一切,包括实践,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理论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康德把知识限定在现象界,把道德奠基于本体界,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以此为参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可区分出两种模式:一是由老年恩格斯所建构的、以理论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它用物质解释一切,包括实践;二是从青年马克思的手稿、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出来的、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它用实践解释一切,包括自然。不管在哪种模式中,马克思本人都只提供实践哲学。可实际上,马克思也有自己的理论哲学,那就是他的理论辩证法。一旦马克思的理论哲学得到阐发,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第一哲学的模式就可以期待。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文的整体批判逻辑彰显出辩证法的内在张力及其否定性特征。基于具体文本研究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怎样运用辩证法进行理论创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学界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争论,进而深层解读马克思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汪正龙 《浙江社会科学》2023,(1):140-148+161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框架中提出并展开的。到了20世纪,随着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失败和东方不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苏联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不约而同转向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但前者多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美学、艺术相关的问题入手,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后者则多从政治学与哲学入手,或着眼于苏联政治意识形态重建,或着眼于中国现实的民族民主革命,其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重新阐释与创造的色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如何与本土语境相结合的实践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20.
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