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针,探讨我国新宪法在民主和宪法的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新宪法中的巨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就教于法学界及广大读者. 一宪法和民主是不可分的.民主制是宪法产生的政治前提,但民主制的原则又必须依靠宪法确立为根本法律和根本制度,才能得以实现和巩固.这一条政治学原理不是从来  相似文献   

2.
本书系统地论述我国从清末开始到1954年新中国《宪法》诞生为止的100多年中,中国人民和各政党团体为反对专制制度,争取实现民主宪政而进行的斗争,也就是民主宪政运动在我国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姜平  相似文献   

3.
宪政秩序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政秩序是一种民主政治秩序。一定社会的宪政秩序以其特定的宪政实体、宪法规范及宪法至上的权威作为基本构成要素。构建宪政秩序是一项宏大的社会政治法律工程。我国的宪政秩序只有克服政治社会方面的不利因素,才能实现宪政秩序的巩固完善和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4.
宪政秩序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政秩序是一种民主政治秩序。一定社会的宪政秩序以其特定的宪政实体、宪法规范及宪法至上的权威作为基本构成要素。构建宪政秩序是一项宏大的社会政治法律工程。我国的宪政秩序只有克服政治社会方面的不利因素,才能实现宪政秩序的巩固完善和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政治实践有两个主要维度,即宪政与民主政治。宪政的实质是以宪法来确定权力与权利博弈的结果。在不同的国度和一国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权力与权利的权重有所不同。其宪政的特质也会有所不同。民主政治的实质是民权,政党对民权的态度受其历史方位和价值观双重决定,因而其民主的理念应与时俱进。厘清宪政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是分析新民主主义宪政复杂性的前提,是理解新民主主义政治实践价值诉求和发展走向的基础,也是挖掘新民主主义政治实践时代价值的关键,对解决中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一系列纠结问题具有重要的资政意义。  相似文献   

6.
宪政即民主政治、立宪政治或宪法政治,它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政治为核心,法治为基石,人权保障为目的。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对宪政进行集中论述,但他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思想的同时,对宪法、民主、法治以及人权等宪政要素进行的深刻阐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宪政实践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着重论述了现代宪法保障的主要机构的发展,宪法自身关于保障的规定的加强,以及从中看出的日益重视宪法保障问题的世界性趋势。作者认为,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修订新宪法的工作,提高新宪法的完备程度,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行宪政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实行宪政注定要充满艰难与曲折.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宪法权利意识的增强,是推动宪政建设发展的动力.走渐进式的宪政发展道路,把宪法融入我们的生活,实现宪法的司法适用,是使我国宪政走向成熟的阶梯.  相似文献   

9.
浅析议会制度在近现代中国移植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宪政的立场就是人的立场。目前,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宪政自然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法律的焦点和核心问题。议会制度作为实现民主宪政的基本表现形式,又成为焦点和核心问题中的中心问题。议会制度在我国引进、演变、消亡的这段历史实际上也是一次法律移植的过程。然而,任何外国的法律制度介绍入我国则无形中随着我国的国情进行改变。实践证明,议会制度在近现代未能成功植入我国,正是由于它不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或宪政发展就是对宪法进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修正,修宪必须兼顾到宪法的至上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我国的宪政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2年立宪和此后的三次修宪,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宪法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科学地认定,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宪政的立场就是人的立场。目前,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宪政自然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法律的焦点和核心问题。议会制度作为实现民主宪政的基本表现形式,又成为焦点和核心问题中的中心问题。议会制度在我国引进、演变、消亡的这段历史实际上也是一次法律移植的过程。然而,任何外国的法律制度介绍入我国则无形中随着我国的国情进行改变。实践证明,议会制度在近现代未能成功植入我国,正是由于它不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2.
波拿巴修宪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首先叙述宪法和宪政民主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宪法离不开民主宪政,宪政民主巩固宪法;然后叙述波拿巴的修宪过程在宪政民主建设道路上有利有弊;最后结合现实,为宪政民主建设的创新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宪政模式之际,回顾并总结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历史症结在于“宪政亏空”,核心在于经济与文化基础的双重缺失。在经济发展尚未到位、文化尚未跟进的情况下,一方面,作为一种变法图强的工具,宪政制度硬性移植到中国政治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宪法理论、宪法的制定与运行同作为公民的个人生活关联性不强,宪政运动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整体自觉,同时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也打断了中国宪政自然演进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4.
少数人权利的保护与宪政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宪政学的视域中 ,涵摄民主人权等多维法治价值的宪法乃宪政或政治现代化的规范基础。而在社会生活的非平衡变迁中 ,基于宪法之政治现代化或宪政现实凸显了宪法价值的内在张力 ;尤其是民主与人权的冲突表征为多数人统治及少数人权利的漠视 ,其间的疏解则假借宪法政治的发展而实现对多数人权力之制衡与少数人权利之保护 ,促使现实宪政理想化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了.从法律文化方面来看,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人治"传统的根深蒂固而"法治"观念的淡薄是观念因素;"民智未开"、"保姆训政"等理论、主张的影响是思想因素;以军权统治为形式的独裁统治是政治因素;宪政模式的频繁更替和脱离实际的选择是体制因素.总结和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既有一定现实意义,也有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记者:您是资深法学家,是新中国宪政历程的见证人之一,在欢庆祖国50华诞之际,我们想跟您探讨一下新中国宪法与宪政的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刘海年:所谓宪政,就是依据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和现代文明的宪法对国家进行治理。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使人民享有充分人权。一部好的宪法是宪政的基本条件。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国革命在同反动势力的斗争当中,反映在国家制度问题上,出现了三种宪法,其一是从清末、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这些封建买办阶级的代表,他们原本要独裁统治,不要宪法,不要宪政,…  相似文献   

17.
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之意。社会主义宪政,即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甚至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导师,在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对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从理论上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在实践上也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了很大努力。在今天我国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时期,重温列宁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和理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对列宁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和初步评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8.
宪政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剖析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和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京大学历史系姜平教授撰写的《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8年 11月第 1版 )一书 ,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民主宪政运动研究的学术专著 ,全书分为十五章 ,30万字 ,对我国百年来的民主宪政运动及其历史经验教训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总结。该书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第一 ,作者对中国民主宪政运动与世界各国的民主宪政运动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指出 ,中国的民主宪政运动是在欧美各国的民主宪政运动取得巨大成就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步开展起来的。欧美各国原来也和中国一样 ,实行封建帝王专制制度 ,经济文化比中国落后 ,但到…  相似文献   

20.
论宪法惯例     
宪法惯例在各国宪政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因符合宪政精神、实际操作需要及某些优良政治传统而被公众接受和认可,成为重要的不成文宪法规范。宪法惯例主要起着补充和完善成文宪法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大胆创立政治先例、发展社会主义宪法惯例,其现实意义尤其重大,它能促进宪政实践及时适应时代变化发展,为宪政发展探索道路,丰富和发展宪政内容,完善宪政运作机制,培育民众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