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若干国家的粮食政策及其启示胡德恒,潘伟光政策在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或制定适宜的粮食政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粮食政策上的得失,研判粮食政策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储备的合理规模、布局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经历了自由购销、统购统销、流通体制转轨、流通体制市场化四个阶段。明确国家粮食储备的目标和功能,是测算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的前提和基础。粮食储备作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粮食供求矛盾的变化情况下,储备政策构建的焦点不仅需要关注储备规模的优化。还需要对粮食储备在中央一地方、产区一销区以及品种结构间的合理布局和配置进行深入探析。现阶段必须构建有效的政策框架,确保企业、农户合理的储备水平,避免出现社会储备主体储备不足导致的市场短缺,以及“反向操作”对国家调控政策效果的扰乱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流通体制是粮食生产和消费诸矛盾的焦点,研究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对促进粮食生产,引导合理的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三种方案设想,并进行比较分析。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的原则。目前,粮食经济的运行,主要是依靠行政指令来维持;这表明现行的粮食经济政策不利生产和流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动力机制,为粮食产区和粮农带来经济利益。 其二是和粮食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流通体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实行何种体制将取决于粮食生产力水平。我国人口多,粮食生产水平低,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不可能实行完全商品化的流通体制。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生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本文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提出了稳定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保障粮食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粮农利益”这一基本目标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 ,粮食流通体制运行效率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因此 ,近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是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 ,促进粮食流通。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必须有利于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 ,并以此为契机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杨乙丹 《兰州学刊》2007,(10):76-79
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体制下粮食生产的效率有很大差别。互助组和初级社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生产长期徘徊在低水平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粮食产量得到迅速提高,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和粮食生产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粮食流通制度的变迁。合作社体制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民公社体制强化了统购统销制度的持续运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统购统销起了制度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国务院发布了《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条线运行的通知})(即国发1995第15号文件),并且在全国组织实施。“两条线运行”既是对粮食部门采取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的一项重要成果,它对规范粮食流通秩序、推动粮食企业改革、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粮食部门“两条线运行”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为了确保“两条线运行”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既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对“两条线运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粮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密切相关,主要是由粮食商品生产和粮食商品流通构成的。粮食商品生产,是粮食商品流通的基础;粮食商品流通,是粮食经济运行的实现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研究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问题,要侧重在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这两个领域。主要是解决生产和流通方面,在政策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质是国家与粮农、粮食产区和销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形成主流的两种农业税费改革观 ,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的真正减轻 ,必须在全面分析农民负担构成和现行农民负担承担的主体是谁的基础上 ,通过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完善、农业税费的改革、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措施的互动改革才能达到。因此 ,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项工程的基础是粮食购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粮食企业一直是政策性亏损单位。它的基本功能是在粮食的“购、销、调、存、加“五个方面。它在国家粮食统购统销中扮演着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事事靠国家,没有也不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亏多少都由国家财政负担。它以行政手段执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企业,缺少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观念,管理落后,粗效性、随意性大,企业没有活力。近几年在改革中国家调整了对粮食企业的政策。粮食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目标管理,  相似文献   

11.
结合当前农民享受粮食补贴政策的实际情况,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效应进行了深入调研。存在问题有:粮食补贴政策对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不明显;粮食补贴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拳头效应;补贴发放的时间过晚等。相应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定粮食补贴条例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经历了数轮改革。1979-1993年是 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期,1993年所实施的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全面放开是迄今为止 力度最大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而1994-1999年则是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调整期,1998 年开始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改革实际上是在国民经济 市场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对粮食流通系统实行的严格管制。在21世纪初的开 放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 体系、高效率的粮食供求调控体系,从而形成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促进粮 食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重大举措之一。严峻的的粮食供求矛盾是它出台的直接原因,而配合"三改"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则是深层次原因。分析整个政策出台过程,可以发现党对统购统销政策的采用具有许多不得已之处。从短期看,统购统销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是显著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有不小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农业补贴政策是世界各国支持农业发展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点集中在粮食生产领域。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市场机制扭曲、补贴空间变小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我国应逐步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各自的功能优势,建立以粮食目标价格为核心、以国家收储和种粮直接补贴为配套手段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粮食目标价格应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旨在熨平粮价波动的市场风险;保留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水平,以均衡城乡居民收入;重新定位政府粮食收储功能,确保口粮安全。为避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市场大幅波动,并为粮食目标价格实施创造条件,粮食补贴政策改革需要积极稳妥地采取"两步走"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粮食收储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已成必然,作为承担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部门的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应对粮食市场化改革给农发行业务经营、资金管理、职能转变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摆在各级农发行面前亟需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仅就粮食市场化改革后农发行面临的一些难点及应对措施,谈点个人意见。 一、粮食市场化改革给农发行带来的冲击及影响 (一)企业由政策保护下的特殊法人走向市场经济中主体地位平等的法人,银企思想难转变。随着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建立,粮食市场经营机制的完善,目前这种粮食流通格局已经给各级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粮食收购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家包的格局已经或正在被打破,多元化的粮食购销体制正在形成。所以,放开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但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比,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存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不同的时期。在各个时期内,民族贸易与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优惠政策得以发展、完善,呈现出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不同时期国家又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调整,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政策显现出变化性。从演变过程看,这一政策从建议到政策、最后上升为法律,政策执行的机制化、规范化,显示出它的日益成熟性。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支粮政策是影响农户粮食生产种植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较好的政策设计能够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以2014—2019年江西省62个粮食主产县面板数据为基础,对江西省财政支粮投入、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空间集聚特征日趋明显,财政支粮政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粮食增产效应为正外,病虫害控制、科技推广、直接挂钩补贴等政策投入与粮食产量之间具有一定负相关性;价格支持政策增产效应并不显著,建议要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完善财政支持保护政策、使政策设计更显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社会制度及经贸方式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决定了其粮食政策不尽相同.粮食政策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人民生活,以至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对一些较为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政策进行分析、比较,以求对我国粮政策的制定和正在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收购工作,1998年6月专门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制定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旨在加强粮食收购管理,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粮食供应,保护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影响了该政策的有效性。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