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张之洞(1837—1909)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为官40余年(1863—1909年),其中有三年(1881—1883年)是在山西渡过的(任山西巡抚),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张之洞整个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此之前的十八年,张之洞所担任的官职主要是:翰林院编修、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翰林院庶吉士、四川学政、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衔。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1836—1909年)是清末光绪时期地主阶级政治家、实业家和教育家,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奠基人,也是我国近代史上争议颇大且毁多于誉的重要历史人物。本文试图根据张之洞在我国近代发挥作用的几个方面,对他重新评价。 一 张之洞生活的时期,正是“欧洲资本家的贪婪魔掌已经伸向中国”,强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一时期各类矛盾日趋复杂,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评价伍春明以前人们对张之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他在二十世纪之前的洋务活动.而对他进入二十世纪初年的研究相当薄弱。本文旨在对张之洞在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的举措、思想、特点进行研究剖析.并试图作出恰当的评价,以期得出有益...  相似文献   

4.
推动近代化的先驱——《张之洞全集》序言苑书义历经五载,艰苦备尝,新编《张之洞全集》终于付梓面世了。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又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封建教育,“学兼汉宋,汉学...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较多.实际上,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的创新贡献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 ,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 ,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居多 ,实际上 ,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尤其是在学制方面的创新是不可磨灭的。本文着重探讨张之洞在中国学制方面的创新贡献 ,为学术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是清末一位颇有作为的封疆大吏,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维新运动中的积极参与者。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要求变革时局的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张之洞积极参与其中,激荡了当时的政局。由于时代具有相互承继的关系,张之洞的洋务思想与维新派思想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阶级立场的不同,二者之间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 《书目答问》,万有文库本分上下二册,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将其合而为一。据该书略例载:光绪元年九月,提督四川学政侍读衔翰林院编修张之洞记。似乎此书为张所作,其实是缪荃荪受命代笔。荃荪(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清光绪二年二甲进士,曾住翰林院编修,清史馆总纂。历主南菁、泺源、钟山等书院讲席,创办过江南  相似文献   

9.
杨锐真假维新辨宋兴华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1874年,17岁,中秀才,得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亟奖拔之,过入幕襄校。”①1875年春,清末四川最高官办学府—成都尊经书院成立,被选入院学习,学业“尝冠其曹。”②1...  相似文献   

10.
代词不当唐才常曾托日本人劝张之洞接受自力军之拥护,据两湖独立。实际上企图依靠洋务派军阀的支持达到自己的目的。张之洞正在观望风色,既不赞助,也不干涉。他又希望得到英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中国近代史》辽人版478页) 说明:“他”字应换成“唐才常”,否则这个“他”就成了张之洞。又,第一个句号应改为逗号。  相似文献   

11.
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县人,生于一八五七年(清咸丰七年)。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入张之洞在成都创立的尊经书院肄业。张之洞督两广时,杨锐佐幕府。一八八九年以举人官内阁中书,后晋升侍读。一八九五年参加强学会,一八九八年倡立蜀学会并参加保国会。戊戌变法时,由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召对后,光绪帝加杨锐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1898年9月)被捕遇害,终年四十二岁。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于戊戌时期按照“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的思路,设计了一套对科举制度进行体制内变革的方案。清末新政时期,为推广学校和培养新式人才,张之洞先后提出分科减额渐废科举和立停科举的主张,从而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最终停废。在筹议变废科举的过程中,为减缓变废科举的社会震荡和延续中学之命脉,张之洞主张实施一些补救措施,这种趋新之中的守旧意识,正体现了张之洞的文化关怀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清末,湖北两湖书院的创办及改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洋务派大官僚张之洞所起的作用是令人瞩目的。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张之洞(1837——1909年)从1889年起,任湖广总督,督鄂长达十七年之久。任湖广总督伊始,即在武汉设立了两湖书院。经悉心经营,该书院声名卓著,与张之洞在两广任内设立的广雅书院并称为清末的两所著名的新式书院。张之洞设立两湖书院的原因,具体可归结以下几个方面:(一)、湖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才的培养为基础,湖北地处长江上  相似文献   

14.
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文武双全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科学家,又是很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博学善文,著作等身,在文学方面同样颇有成就。以他晚年的名著《梦溪笔谈》为例,它就是一部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富有文学色彩的好作品。据英国李约瑟教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列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督鄂之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张之洞督鄂时期,设立新的市政管理机构,强化省府对汉口市政的管理,整体布局汉口市政建设,大规模地开展汉口市政工程建设,鼓励商人参与汉口市政建设,逐渐形成了湖北省府主导汉口市政改革的管理格局。湖北省府主导汉口市政改革,是张之洞推行湖北新政的自觉有为的阶段性结果,是张之洞以总督身份强势领导并专制地方的结果,也是张之洞实力推行官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的重要人物,也是晚清的一代权臣。张氏先世系山西洪洞县人。1404年(明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移山西之民至北京一带。张氏先祖也随之迁至北京东南之漷县。此后,其祖又自漷县迁至天津府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张氏家族遂定居于南皮。自明至清,张氏族中数代为官。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的与时俱进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但他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洋务运动。他更有影响的时期应当是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后洋务时期”,尤其是新政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制定原则中明确指出:“社会用字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时期的用字情况不同。如果仅依某一短时期的用字情况选取常用字,则有时间的局限性。适当把统计的时间拉长,纵观各个不同时期的用字情况,则可以衡量字的使用是否稳定。选取使用稳定的字,可以避免选字的偶然性”。〔1〕(P110)因此,对各个不同时期内常用字及通用字使用状况进行测查,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汉字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面貌,有助于了解常用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曾国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一部分带有买办倾向的封建地主官僚,先后创办了许多新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性企业。在整个洋务活动中,李鴻章和张之洞可称得上是大显身手的两个主角。在九十年代以前李鸿章曾红极一时;中法战爭以后张之洞漸露头角,到九十年代,张之洞已是洋务派首领中最活跃的人物了。  相似文献   

20.
唐才常是什么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戊戌变法时期,曾在湖南从事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他组织自立会,建立自立军,并发动武装斗争,后被张之洞捕获杀害。关于唐的评价,一般认为他在戊戌变法时期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戊戌变法后,由于其言行存在着某些矛盾的地方,因此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唐的一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改良的范围,有的则认为他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逐步实行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本文试图就唐才常在戊戌变法时期所属派别问题和他在戊戌变法以后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