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五四文学是一种启蒙文学。显示了五四文学实绩的鲁迅即使在后期谈起自己为什么做小说 ,也仍说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而鲁迅的先驱意义在于 ,早在留学日本的时候 ,他就怀抱着启蒙的思想 ,以文学改造国民的精神。这不但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动因 ,而且也是他翻译外国小说、写作《摩罗诗力说》等论文的原动力。《摩罗诗力说》建立了这样一个启蒙结构 :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恶魔 ,对于“天帝”——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的权威以及维护这种权威的统治者 ,要敢于破坏反抗 ,对民众要进行彻底的启蒙。鲁迅五四时期的小说《呐喊》《彷徨》…  相似文献   

2.
宋代文学就其总体的成就来说,与唐代文学相比毫不逊色,宋代文学研究近年来虽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和大型的文献资料集成,如程千帆领衔编著的《两宋文学史》和其他几种宋代的分体文学史,王水照对苏试和宋代散文的系列研究,莫砺锋、张宏生对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研究,以及《全宋诗》、《全宋文》等的编纂,但其总体成果和总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不相称的。即使从宋代文学研究的自身格局来说,也存在着一些失衡和空白之处,如时代上的重北宋而轻南宋,文体上的重词而轻诗文,课题上的重大作家而轻中小作家等等。这种情况,促使宋代文学研究者必须调整研究观念,更新视角。开拓思路,以斯有新的突破。新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正是在这方面作出努力的一个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学的主流是元曲,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远不及杂剧和散曲。尽管如此,但在这一时期仍有众多值得称述的诗词散文作家和作品。大体上说,元文不及元诗,而元诗不及元词。元代初期的诗文作家大多由宋、金八元,经历了社会大的动乱和朝代的更替,因而作品常多故国之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刘因和赵孟。刘因,字梦吉,号静修,曾被元世祖称为“不召之臣”,著有《静修集》。刘因虽非南来遗民,但出于民族感情,他的作品与南宋爱国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脉相通的。如《白沟》中写道:“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  相似文献   

4.
论后期;‘西昆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初“西昆派”分前、后两期 ,两期作家的主张与创作不完全相同。后期“西昆派”作家改造“富贵语”而善说“气象” ,突破“台阁体”而力求平淡 ,崇敬杜甫而追寻真诗 ,较之前期作家 ,对优秀文学传统的认识有了突破甚至飞跃 ,在表达艺术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这些变化 ,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强力影响的结果 ,也是文学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但缺乏现实精神、以歌功颂德为能事 ,仍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故“西昆体”的最终命运 ,只能是被欧、梅新诗体和欧、苏古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赋是汉代的代表文学。作为一种文体,汉以后仍有发展,不过到了宋代,赋已经丧失了在汉代文坛上有过的显赫地位。苏轼曾经说过:“古为文譬造室,赋之于文,譬丹刻其楹桷也,无之不害于为室。”(郎晔《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引)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对赋这种文体不加“问津”。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在20世纪40至50年代从文学观念到审美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与文学体制化密不可分。文学体制化的核心是国家的组织制度,而这种组织制度所代表的是国家意识形态权威的强制力量。这种强制力量有无形的精神力量,如意识形态权威的影响、对作家的思想改造;也有有形的物质力量,如文学生产的体制化。同时,作家个体人格构成的主观因素与这些客观因素相互纠结,最终促成了作家向体制化文学写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鲁迅于1908年发表在《河南月刊》上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无疑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文学观.简言之,这一文学观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旧有的“不撄人心”崇尚“和乐”的文学观进行了无情抨击,并试图通过对“摩罗诗人”创作经历及作品的论述,为中国文坛树立起由“天才”型作家创导的富于斗争精神和不妥协性的“撄人心”的新时代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南朝齐梁时代是我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尤其以萧梁的成就卓著.这一时期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理论著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诗文总集萧统的《昭明文选》和诗歌总集徐陵的《玉台新咏》,出现了声律论和文笔之分,而且骈文盛行,永明体、宫体诗相继诞生,神话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也有很大发展。总之,文学至此为之一变,更加自觉地由杂文学向美文学发展了,应当说,齐梁文学是我国文学承前启后、转折开拓的一  相似文献   

9.
安德烈耶夫的小说总是展示着困顿破败的景象;而且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意义甚至是生活本身的怀疑。鲁迅翻译过他的小说《书籍》。小说写的是一个患心脏病的作家临终和死后的情景。作家的夫人为即将失去丈夫而哀哭,作家却指着遗稿《为了不幸的人们》说“这就是我的心脏,它将会永远陪伴着你。”然而妻子要的不是书稿,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当这部书稿进入印刷厂时,那些排印这本书的排印工们根本不知道书中说的是什么;为了搬运这本书累倒在街头的童工,甚至完全不识字。他们都是文字之外的人,所有的文字著述都影响不到他们的生活,当然…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界对龙启瑞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侧重点在对其诗文集的校注、整理和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的分析等方面,对音韵学著作《古韵通说》,至今未进行研究。《古韵通说》分通论和正文两大部分,前后附友人的书序、题词。龙启瑞在《古韵通说》一书中提出了"转音说"。"转音"就是指双声字可以辗转为韵通押,这种现象存在于古今语言和各地方言中,但合理与否,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1.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独》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百年孤独》的成功也使作家们受到鼓舞和启发,直接引发了"寻根文学"的热潮。但是"寻根文学"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料中的成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作家们没有真正学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实际上从作家的心态、作家对文学之"根"的理解、作家对自身定位这三个角度看,"寻根文学"的失败是必然的。这种结果,给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的范仲淹已为人们所熟知,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似尚未为论者所重视.也许是他的政治业绩掩盖了其文学成就。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还是个享有时誉的作家,诗词文赋,诸体皆备,理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抑末扬本,去《郑》复《雅》”的文学理论毫无疑问,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但范仲淹也在新古文运动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元初赵孟坚说:“庆历以前,六一公欧氏未变体之际,王黄州(禹  相似文献   

13.
<正> 刘勰的《文心雕龙》,现在通行的说法是部文学理论著作,三十年代则称为“开吾国文学批评之先河”,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文学批评或文学论著。但它在古代属于集部中“诗文评”项下。按经、史、子、集的传统,应该是广义诗文评著,与今日之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概念并不完全相合。书目内容的性质同研究的方法关系极大。所以,为了深入地更好地研究这部“体大虑周”的著作,我以为先搞清楚刘勰此书中的文学观念的内容是必要的。刘勰的文学概念是广义的言文,这是没有问题的。其原因不只秦汉时没有很纯粹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6,(10)
本文通过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及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关于女性教育思想的研究,发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也体现出作者的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女性读书受教,主张男女平等及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批判传统思想对女性教育的束缚,主张女子要打破世俗礼教的压制,呼吁女子走出闺房,要同男子一样站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这些都是《红楼梦》体现出让后人有据可循的前卫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崛起有一个特点:理论先行,创作后起。茅盾作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创作道路即如此。茅盾首先把泰纳和左拉的理论引入中国。1922年作《文学与人生》,就介绍了泰纳的文学三要素说,提出文学受“人种”、“环境”、“时代”以及“作家的人格”(这最后一点是茅盾的见解)的影响,并提倡用泰纳的观点观察中国文学。他说:“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以根据。”存写作方法上,茅盾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应“没有一毫私心,不存一些主观”。又说“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五四作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五四作家赋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穷的魅力。这与五四作家自身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而五四作家知识结构的塑造与形成则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诸多力量的影响与制约。而这种影响与制约,直接或间接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理论、文学生产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振中 《云梦学刊》2007,28(3):25-27
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三个主要作者群体共同面对现当代文学,第一代人与后两代人早已暗暗存有分歧。《读书》表面上出现了三种主流的音调,但是实际上其中的文学图景是各自孤立的板块式结构,这种结构也成为了80年代之后的《读书》分裂和困境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在《楚辞》中,有一组《九歌》;在《九歌》中,有一篇《东君》。 《九歌·东君》是一则神话,也是一首诗歌,确切地说,它是以诗歌形式记下的一则太阳神话,是神话与诗歌的结合。它是民间的口头文学,也是作家的书面文学,更确切些说,它是我国古代的伟大作家屈原,在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  相似文献   

19.
许多作家,中文系的学生以及一般文学作品读者都“朦胧”地,却也是较为一致地感到我们的文学理论著作、教材、讲义(如《文学概论》)对于艺术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帮助不太大,俗称“不解渴”。王德勇在《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上撰文说: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构成、框架及表述方法)存有弊病,亟需改革。 一、现行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籍)体系,主要是以哲学为基础,以认识论和政治的观点来观察文学现象,以苏联五十年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五论”——“文学的本质与特征论、文学作品的构成与分类论、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论、文学的创作过程论以及文学的欣赏与批评论为内容,插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述与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实例”而构成一个“框架”。这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宽泛的铺陈式的结构,而不是小而紧的掘进式的结构。 这种“五论”体系,主要来自苏联季莫菲也夫的《文学概论》这样一个“模式”。粉碎  相似文献   

20.
一特写报告无論就我們中国文学或世界文学来說,都是一种年轻的文学。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工农兵通訊运动委員会,1931年在左联的执行委員会决議《中国无产阶級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提出了在形式方面,“批判地采用中国本有的大众文学,西欧的报告文学,宣传艺术……等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識地提出和組織报告创作的开始。而正式以报告命名的作品,则不能不推1932年出版的反映一二八上海战争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但因此而說在这以前中国还沒有报告或类似报告的作品出現,也是不确实的。既然高尔基可以举烏斯彭斯基和莫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