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请神听歌     
"哈"是京语译音——"唱歌"、"请神听歌"之意,"哈节"也就是"歌节"。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人的传统歌节。  相似文献   

2.
“乌兰牧骑”是蒙语 Olaan—Muchir 的汉文译音。“乌兰”是红色的意思;“牧骑”一词原意为“枝子”,现在移植到文化单位,并赋以新的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哈勒不浑-巴勒哈孙古城出土的蒙文佛经所使用的字母、译音和文章格式, 判定它们源自蒙元时代。  相似文献   

4.
“香巴拉”为藏语译音,意为佛祖庇佑之地,那里没有痛苦,没有忧伤,水丰草美,牛羊成群。甘南草原则被誉为“香巴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皇大极1635年10月13日改“诸申”为“满洲”之谕进行了考述,指出“金”、“诸申”、“满洲”等词的内涵、演变及原因,尤其对“诸申”一词是建州部饮誉超墨尔根自称“女真”的汉语译音之观点做出了有力论证;用大量史料证明“满洲蔓遮说”实际上即为“满洲满饰说”的组成部分。“满洲”一词源于朝鲜人对我国吉林省集安沿鸭绿江上游地区原有部族、地名的称呼。  相似文献   

6.
中国穆斯林素称自己属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教法派别。本文认为 ,从明代开始 ,哈乃斐教法从“法”的范畴走向“俗”的领域 ,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清代苏非派产生后 ,教法从“一元”演变为“多元” ,成为一种“内行外明”的礼仪制度 ,中国苏非派穆斯林遵行的教法是融苏非主张、本土习俗和哈乃斐教法为一体的一个“综合体”。  相似文献   

7.
一、“嘎拉哈”释名 东北的满族人,在春节期间有玩“嘎拉哈”的风俗。“嘎拉哈”又称“噶什哈”、“喀赤哈”,源于满语“嘎出哈”。《五体清文鉴》将“嘎拉哈”称作“背式骨”,列入“戏具类”中,《清文汇》书则称“嘎拉哈”是小孩子的一种玩具。 “嘎拉哈”的学名称作“距骨”(Astragalus),是连接胫骨与蹠骨、即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嘎拉哈”略呈长方形,有六个面,其中上下左右四个面可以站立,都有特定的名  相似文献   

8.
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我见到了挪威王国驻华大使白山。他和蔼、热情、健谈、智慧的非凡气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挪威名字是斯瓦勒·贝尔格·约翰森,为了便于记忆,他把“贝尔格”译音为“白”,而“贝尔格”在挪威文中是“山”的意思,于是音译加意译,便...  相似文献   

9.
哈亭人潮涌擂鼓撞金钟盛会若闹市嫦娥下月宫四方无虚席哈妹舞清风心中一灶香缭绕上九霄但愿今秋又丰年“罢柳”“翁祖” 赛青松(注)欢度“哈节”@黄礼~~  相似文献   

10.
在哈萨克族副院长朱玛洪家的“少数民族家庭病室”里,朱副院长的老伴阿米娜给我看了一本相册。我翻开相册,见第一页上用钢笔写着两行哈、汉文字:“与治愈病人合影留念。”相册里有朱玛洪和维、哈、回等7个民族患者的合影,共208张。在这些照片中,有鬓发斑白的老人,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少女、小伙。在每张相片的背面几乎都写着字:“和阿尔米亚(解放军)朱副院长留念”、“亲人,铭记在我心里”、“谢谢,朱副院长”……照片中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每张笑脸上都充满对朱副院长的感激之情。58岁的朱玛洪医生,是新疆巩留县人。1949年参军,第二年就开始从医,1976年担任新疆军区15医院副院长,1985年离休。他所在的医院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方圆百十公里没个象样的医院,当地农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宣政院印”照那斯图在《西藏历代藏印》一书中收有一方元代官印,作为第一个印加以介绍,标题中直称“宣政院印”,但在释文中又说“印文为八思巴文,试译成藏文看象是‘枢密院’的译音”,11叫人费解。这方印到底是什么印呢?其实,此印与“宣政院”毫无相干,因...  相似文献   

12.
蝴蝶姑娘     
前,在一个深山密林里,住着三兄弟,都是打猎的。三兄弟一个叫“里来”,一个叫“打来”,一个叫“羊来”,乡亲们统称他们做“阿里打羊”。那里还有一个叫“哈帕”的财主。有一天,哈帕对阿里打羊说:“你们住的地方是我的土地,你们打猎的山是我的山,你们三人,每天要给我交十只山羊来,少一只也不行。”“山上的野物又不是你喂的!”“这么多山羊我们哪里交得起!”凶残的哈帕不由分说,一声吼叫:“给我上夹杠紧紧地压他们!”阿里打羊三人被夹在两根木杠中,只听得几声惨叫,腰椎断了,肋骨折了,接着又听得惨叫几声,三个人都昏死了过去。阿里打羊三人的老…  相似文献   

13.
“哈节”,是京族人民传统的民族节日。“哈”或叫“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据《防城县志》记载,在山心岛一带的京族人民,“农隙时,择定地点,于月白风清之夜,邀集邻人,举行歌会,以资娱乐。其所唱之歌,乃系民歌,俗称山歌。参加者分为两部,一部为男性,一部为女性,两方均有谙熟山歌者二、三人,名曰歌屯。男方择一歌喉清脆之男童,名曰歌郎,女方亦择一歌喉清脆之女童,名曰歌娘,男女相距约五、六丈,由歌屯将山歌逐句低声口授,歌郎或歌娘即循声高唱,一问一答,声调和谐,其乐  相似文献   

14.
马赛人是东非高原上一个分布地域广大的跨界游牧民族(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马赛”一词是Maasai的译音,这在今日中国非洲学术界已约定俗成。实际上它的含义为“讲Maa语的人”。马赛人自称“伊尔马赛”(Ilmaasai)。据1995年的统计,马赛人在肯尼亚有45万,主要聚居在与坦桑尼亚交界的中南部,西至纳罗克,北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中有一类特殊的古藏文卷子,用藏文为汉字注音译音,即汉藏对音材料.这类资料中一般藏文[ka]对应见母字,[kha]对应溪母字,其中异常的是部分溪母字与见母字的对音相同.学界多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其实并非如此简单.通过对比回鹘文、日文译音、汉字注音中类似的现象,分析其移民、方言特点,可以推断这应是当时当地汉语方言中部分溪母字与见母字读音混同的一种特殊现象,体现了古代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6.
文都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都寺,清龚景瀚《循化志》、康敷镕《青海记》等均作“边都寺”。“边都”、“文都”,皆藏语Bis-mdo一词的不同汉语译音,今多写为“文都”。“文都”的本意,说法不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认为,文都是“牛犊山下部”之意,“县境南部的拿郎山侧有一山坡,藏语称‘维啦’,即牛犊山,文都在其下部,由此得名”。按“文都”的藏文字面意思,“文”是牛犊,“都”是三岔口,多指两川或二水汇合处。因此,“文都”似为“牛犊  相似文献   

17.
“吐蕃”考     
一、问题的提出 “吐蕃”是唐朝时期汉文史志中对藏族的称谓。至今国外仍沿用“吐蕃”一词的译音tibet。关于“吐蕃”一词是怎么来的?有人说可能来源于藏语,有人说来源于汉语,有人说来源于突厥语。已故学者牙含章先生说:“唐朝人在‘蕃’字前为什么又加了一个‘吐’字,到现在还弄不清楚。因为从藏文的古今史书中,查不出在‘蕃’字前加‘吐’音的任何  相似文献   

18.
本教中的几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语中本为“生命方式”(Way of life)之意,传统的解释为“法之本”.藏族称西藏为“蕃”。在古藏语字母书写中,作为音尾的英语译音“n”和“d”往往交替使用,例如:早期吐蕃君主的称号即可写成tzedpo(btsad-po)也可写成tzenpo(btsan-po),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况且,直到大约公元七世纪,藏族人仍然称西藏为“本”(pon),“蕃”  相似文献   

19.
“尕最”,又称“卡孜”,旧译“哈的”等,系阿拉伯语,意为“法官”或“教法执行官”。早在唐宋时代,尕最已作为番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出现。元朝中央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民事纠纷和其他事宜。撒拉族的尕最制是一种较回族等族更为特殊的宗教制度,其职权不仅局限于宗教事务,且己渗透到政治领域,与土司制度结合在一起。撒拉族土司一般都兼任“尕最”,成为封建王朝统治撒拉族人民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元代的哈剌鲁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哈刺鲁(Qarluq)是元代西北的一个民族。在元代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合儿鲁、匣禄鲁、哈鲁、哈利鲁、罕禄鲁、匣剌鲁、柯耳鲁等名称,均是哈刺鲁的同名异译。 波斯史家拉施特在他的名著《史集》中说,哈剌鲁人和畏兀儿人一样,是从实厥人中分出来的。他还说,哈剌鲁是“有雪者、雪人”的意思。实厥人始祖乌古思南征北战,统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