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01年“9·11”以来,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对中美关系的定位,美国对台政策以及对中国在国际体系中作用的认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自2001年“9·11”以来,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对中美关系的定位,美国对台政策以及对中国在国际体系中作用的认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已经走过了从“倒退”到“稳定”,再从“稳定“到“倒退”的循坏。这就是所谓的“中美关系坏不到哪里去,也好不到哪里去”主流说法的来源。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每次“倒退”都是美国方面采取新的进攻性政策动议或政策的结果。“稳定”并不是说两国之间找到了更多的共同利益,而只是把冲突暂时压制或者往后拖。中国应当怎么办?等待主义不是上策。冷战结束已十多年,现在也应当是严肃反思中美关系、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的时候了。中国要进行战略调整,就不能象从前那样光对美国的中国政策作被动…  相似文献   

4.
王大骐  张欢 《领导文萃》2012,(12):109-112
智库作为美国的一种社会力量,其对中美关系的总体看法,集中代表了美国政界和社会对此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同时,了解美国智库的研究动向,也是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智库的发展美国国内第一批智库出现在20世纪初期,其工作任务体现  相似文献   

5.
美国各行业背后强大的利益集团以及它们积极的游说活动,使得大家对于美国的保护政策的制定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还是由于利益集团的游说产生了疑问。本文以美国政府对制造业的关税保护为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国家的核心利益或基本目标始终是决定贸易保护程度的主要变量,而利益集团对于政策的制定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6.
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回顾 研究制度变迁与政府决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作用,首先发生在政治学领域。从十八世纪始,美国一些政治学家就注意到了美国有组织集团的倾向性以及这些利益集团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并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詹姆斯·麦迪逊被公认为研究利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开放以来的这些岁月,也就是政府不断调整其管理职能的岁月,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需要以政治的力量推动、培植,另一方面又需要把自己许多拥有的权限赋予市场,如果我们把政府看成多个利益集团的组合,这的确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今年加入WTO的大局已定,这对于政府的管理职能有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政府的经济职能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讨论政府的经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产业的调整和政府管理的关系、基层政府的经济管理在法律上的表现以及加入WTO以后的变化和挑战。当然,政府的经济职能问题也许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只要政府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永远存在,但一种基本的原则必须树立:政府是为了国家和公民的利益在涉入经济管理,而不是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在管理经济。  相似文献   

8.
2008年美国大选引发了国人的关注,人们关注美国总统选举是因为他们关心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利益和对世界的看法。如果历史是一个好老师的话,那么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候选人在竞选中的言论固然可以寻找到他未来外交政策变化的蛛丝马迹,但要由此窥斑见豹,推导出美国未来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的整个路线图,则会事倍功半或者徒劳无功。因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定的方针和路线可能在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9.
日前,美国总统竞选已经尘埃落定,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以微弱优势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在2004年11月2日的总统选举投票中获胜,得以连任美国总统。 美国大选本不关中国人的事,但由于美国大选影响到美国未来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因此受到中国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自1972年以来,美国大选是中美关系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因  相似文献   

10.
文化     
《纠缠的大国--中美关系的未来》
  作者:【美】沈大伟主编译者:丁超黄富慧洪漫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2月定价:68.00元
  【内容简介】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组织了15位中美关系领域的知名学者撰写专题文章,精心汇编成此书。本书从历史、外交、经济、文化、双边、区域、全球等多角度,全面评估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书中认为中美关系是“深度依存”“有限合作”与“日益竞争”的独特结合,其演变将对国际政治、亚洲地区以及许多国家民众的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湘穗 《领导文萃》2015,(8):112-115
中国不应取代美国去引领世界,而应利用美式全球化尚存的余热,开辟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巩固亚太圈,形成能够与欧元区、美元区比肩的大经济区。就中美关系谈几点看法。第一,中美关系的性质。我认为是大国博弈关系,更准确一点的表达,是博弈式的共生关系。中美两个大国是具有不同国家利益的国家,同时也是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国。中美之间存在三大矛盾:一是传统大国和新型大国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文萃》2010,(8):121-121
1月29日,美国宣布新一波总额约64亿美元对台军售方案。中国表示了罕见的高调反对。事实上,困扰中美关系的可不只是军售。西藏、人权、贸易保护……总会隔三差五冒出来凑热闹,使得中美关系起起伏伏。时至今日,美国对华政策总是给外界一种小孩过家家的感觉。前脚总统访华刚走,  相似文献   

13.
前沿观点     
《领导决策信息》2008,(10):12-12
利益集团的主张有局限性袁岳认为关键议案提案应转变为公共政策形成平台"两会"是参政议政的渠道,也是不同利益集团表达利益与主张的渠道。但不同利益集团的议案、提案与发  相似文献   

14.
离小布什访华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对于中美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战略大于合作,还是合作高于战略,人们的观点似乎摇摆不定。而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一直处于波动不定的状态之下。特别是当美国的执政党更替之时,新政府都持较强硬的对华政策,并导致中美关系的倒退。但是,这种关系却往往能在特定背景下得到改善。而30年前后的两次美国总统访华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由于美国新政府的一系列外交新动作给中美关系带来了冲击 ,虽然自2001年夏 ,双边关系开始出现缓解 ,但以下问题仍须分析澄清 :这是新总统的学习适应期 ,还是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本质的变化 ?小布什上台后强调美国国家安全 ,增加军费 ,对华政策开始强硬并重新定位中美关系 ,有其国内和国际多方面的原因。冷战胜利后的美国社会 ,总体上开始趋于保守。国内各种社会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对传统国际安全和军事问题的关注程度则大大下降。美国人对一些新兴的跨国性的国际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国际恐怖主义、贩毒等问题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中美两国同时进行领导人换届选举,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从美国来说,奥巴马的连任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减少波动性。而就中国来说,习近平同志当选前在2012年2月对美国进行了重要的访问,不仅加深了对美国的了解,也为维护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9·11”五年多来,美国调整了国家战略,其主轴是反恐,美国的外交也服务于反恐。然而这一反恐外交却逐渐步入了迷途;美国的中东政策剪不断,理还乱;而对赖斯雄心勃勃的“转型外交”能否可行人们有理由表示怀疑。与此相联系,美国主导下的反恐战略仍面临严峻挑战;能否找到根本办法解决朝鲜及伊朗的核问题,也正考验着美国的外交政策;倒是中美关系几年来保持了发展势头,并且可以预料,在布什政府余下的近两年时间里,中美之间仍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目前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与中美关系密切相关,中美关系的特性决定这个战略机遇期只能是一段时间,而不是长期的,更不可能是永久的。着眼于战略机遇期后的中美关系发展和中国外部环境营造,中国必须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民主政治建设是影响未来中美关系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战略机遇期”。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很显然,这是通过对“全…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有三:(1)继续和中国交往以获取经济利益;(2)扩张西方政治价值;(3)要围堵中国对美国的可能的和潜在的威胁。首先,  相似文献   

20.
“9·11”五年多来,美国调整了国家战略。其主轴是反恐,美国的外交也服务于反恐。然而这一反恐外交却逐渐步入了迷途;美国的中东政策剪不断,理还乱;而对赖斯雄心勃勃的“转型外交”能否可行人们有理由表示怀疑。与此相联系,美国主导下的反恐战略仍面临严峻挑战:能否找到根本办法解决朝鲜及伊朗的核问题。也正考验着美国的外交政策;倒是中美关系几年来保持了发展势头,并且可以预料,在布什政府余下的近两年时间里,中美之间仍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