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笑语连珠     
《新少年》2003,(9)
老师问小强:“圆明园是谁烧的?”小强委屈地说:“不,不是我烧的。”老师气得说:“什么,你?你?我要找你爸爸谈谈。”小强的爸爸来了。老师说:“今天,我问小强,谁烧了圆明园,他居然不知道。”  相似文献   

2.
三年级数学课上,我在教学例题:“一件衬衣55元,一双运动鞋46元,妈妈有100元,可以买一件衬衣和一双运动鞋吗?”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得出55+46=101(元)。因为101大于100,所以判断不能买到一件衬衣和一双运动鞋。学生说得有条理,我也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3.
上课的时候,老师刚走进教室,就闻到一股香烟的味道。老师问:“是谁在教室里抽烟?”我站起来网答:“我!”老师说:“不知道学生不能抽烟吗?”我说:“抽怎么了,你依照法律判我刑吧。”我是一个很荒唐的学生,逃课,吸烟,还喝酒—  相似文献   

4.
殷俊 《今日南国》2008,(8):58-59
郑剑租住在“一亩园”的一间小屋里。“一亩园”位于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是外来人口集中的“城中村”,郑剑的邻居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  相似文献   

5.
圆明园酒鬼     
日前几个圆明园老泡凑到一起闲聊,不由得忆起十年前的圆明园艺术村,一个朋友感慨道:“圆明园女画家不多,但女孩多。”大家深有同感地哈哈一笑。跟许多一进到圆明园画家村就再没能走出去的女孩一样,我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圆明园,之后就再没有跟它脱了干系。本来是来闯北京的,本来是要朝九晚五地成为社会栋梁的,可是一到圆明园,就被它快乐的乌托邦气氛所吸引。于是,班也不上了,写字楼也不要了,开始打着要在北大进修的名义在圆明园租房子混日子。后来,索性连这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也不要了,干脆就做了专职的圆明园家  相似文献   

6.
《金陵瞭望》2009,(7):77-77
法国作家雨果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圆。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而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圆明园上空,还徘徊着一种可能使我们被再发掠夺的文化幽灵,它容易使这个时代的公民沉迷于某种虚妄的文化庇好,更失去应有的理性自省,忘记在国际丛林中,只有真正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与话语权,才能击溃对手,拿回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搞古典文学的人.大多对明人小品情有独钟.本世纪三十年代的林语堂在《言志将》中说:“我要一套好藏书,几本明人小品.壁上一帧李香君画像让我供奉.案头一盘雪茄—……”可见他对明人小品的喜爱之情。文化艺术出版社适应这种学术要求.于1996年出版了“明人小品十家”。最近我读完了“十家”之一的《袁伯修小品》.这个由赵伯阳先生选注的15万字的木子.从《白苏带类集》所收300篇散文中精选出的101篇小品佳作,使人读后受益匪浅.入选作品真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南腔…  相似文献   

8.
《社区》2013,(30):4-4
在贵州省贵阳市,有一位名叫谭小珍的老太太,今年已经101岁高龄,但她每天却只能靠拾荒勉强维持生计。老太太说:“我来贵州五十几年了,没有户口、没有收入。因为年迈找不到活路,又因为是四川来贵州的,领不到低保,只能到处捡拾泡沫(包装材料)卖钱。”  相似文献   

9.
同步于清帝的南巡盛典,作为江南著名风物的杭州西湖十景被一一仿建在北京圆明园中,一开这座皇家园林“移天缩地”的先声。文章通过对圆明园与杭州两处“西湖十景”的比对,厘清了圆明园对其写仿的方法为“实景写仿”与“会意写仿”两类,并通过院本绘画、现状照片、清帝御制诗以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的清宫样式房图档,分别就每一景的对景关系作一简析,得出了圆明园写仿杭州西湖十景过程中的尺度缩小、官式做法、意境追索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无言的诉说     
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洗劫与焚毁,英法联军燃起的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从此,“圆明园”这三个字连同西方人笔下“万园之园”的瑰丽传奇成了中华民族百年来难以抚平的伤痛。  相似文献   

11.
何翠萍 《社区》2012,(14):16-18
“早上我坐在他床头的时候,他的体温已经很低了。我贴在他耳边和他说:‘一路走好,一定要高兴,一定要快乐,一定要找到另一个你喜欢的极乐世界。’这就是我对他最后的祝愿了。”同为文化名人兼百岁老人,黄苗子去世仅一个多月之后,又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鉴定大家徐邦达,在101岁高龄时驾鹤西归了。 也许上帝有那么一些拿捏不准的书画。需要向人间借一双慧眼。于是,他带走了徐邦达。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炎黄子孙”一说不妥,“黄炎子孙”或“黄帝子孙”一说更为恰当。“炎黄子孙”一说始于何时,有何依据,我无资料。“炎黄子孙”说法的理由,我曾得到过“黑龙江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复信指教,主要有两点:一是炎帝出生在前,黄帝在后,他们不是同一时代人,...  相似文献   

13.
《女人世界》2007,(7):11-11
了解我的朋友常用—个“懒”字来概括我,说我做任何事都沉浸于内,忘记周遭。例如周末为了补美容觉,懒得吃饭;灵感来潮赶一篇稿子时,懒得吃饭;而热衷于吃饭的时候,又懒得理口俞其他事。尽管我怕自己感到羞愧,常常懒于思考这个有关“懒”的问题。但大多朋友则鼓励我-‘懒’正是你的—个优点。你有这样一种感觉吗?  相似文献   

14.
我家养了一只大黄猫,长得又肥又壮,我赐它一外号—老馋。它到底有多肥?有多壮?这么给你说吧:我抱着它照了张相给大家看,都以为我和小虎仔合的影呢!它之所以这么肥壮,全是吃出来的成就—它的“怪”,也全在一个“吃”字上。在下这里给你献上它一天的用餐记录,也让你见识见识。  相似文献   

15.
拖鞋,上称,一量,“啊”!唉,我每一次称体重,都会尖叫一声,为什么呢?不用说,900%—体重超标。更有一次,在超市里的自动量高称重的机器上,我又称了一称,天哪!我身高1米60,体重却有62.5KG,竟超重12KG,它不说不要紧,一说都让人听见了,我顿时脸容羞涩,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我下定决心要减肥。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罹患劫难150年后,其遭到“四劫”的经历才首次向公众揭秘。  相似文献   

17.
赵珩 《百姓生活》2010,(6):55-55
近期启动的“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活动”让国人把目光又一次投向了这座被毁灭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劫掠,这是常识。但鲜为人知的是,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劫掠后,园中大部分中武砖木结构殿宇屋舍坍塌,但园中大多数西洋砖石结构的建筑依然存在,我们从1860年以后外国人拍摄的圆明园照片中还能发现不少园中完好的西洋石雕建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19.
蒋毅 《金陵瞭望》2005,(10):17-17
北京圆明园与沈阳“北大营”,作为“沾血”的两个历史性符号,让我们经常性地缅怀过往的惨烈与悲壮。然而现在,在“现代文明”的推动下,历史的味道几近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20.
山竹     
爸爸上市场前问我,“你想吃什么水果呀?”我立刻说:“山竹。”爸爸说:“太贵了,买西瓜吧。”我央求着说:“就给买一斤,行不行?”爸爸看我的可怜相,犹豫了一下才说:“好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