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本文试图对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影视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特别是进入21世纪将走向全面整合即一体化的趋势,作一总体和客观的描述.其中第一部分,是从影视本体的角度,论述影视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及其造成这种影响和借鉴的多种原因.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近些年高新技术在影视传播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这一背景,着重探讨影视艺术在21世纪将走向全面整合的态势和它为影视创作所提供的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影视史学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旭 《兰州学刊》2006,93(2):49-52
影视史学的概念从诞生到被引入大陆史学界,其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通过对原始文章的考察,力图纠正在转译中的谬误,还原其本意。此外,本文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影视史学的特点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历史学本身的任务的探讨,进一步阐释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艺术形式和情感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学、美学一大难题。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艺术表现论引入了一个独特的阐释途径——视知觉形式动力,揭示了艺术表现的终极原因,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确证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是探询艺术表现的门径,从而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相似文献   

4.
艺术形式和情感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学、美学一大难题.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艺术表现论引入了一个独特的阐释途径--视知觉形式动力,揭示了艺术表现的终极原因,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确证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是探询艺术表现的门径,从而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相似文献   

5.
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和影视是彼此互动的两种叙事艺术。文学和影视在叙事时空处理上有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认为 ,世界电影实践表明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大致有三条改编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史的影视形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史纪录片开启了学术界与大众之间的知性之窗和审美之窗。优秀的艺术史纪录片是触及艺术本质的,是可以引发人对艺术与人生进行深刻思考的,并非只是赏心悦目的,光鲜亮丽的,甚至冠冕堂皇的。一个好的艺术史纪录片不论从立意、拍摄还是主持,都应该是率性的,是发自本真的情感流露。  相似文献   

7.
艺术史纪录片开启了学术界与大众之间的知性之窗和审美之窗.优秀的艺术史纪录片是触及艺术本质的,是可以引发人对艺术与人生进行深刻思考的,并非只是赏心悦目的,光鲜亮丽的,甚至冠冕堂皇的.一个好的艺术史纪录片不论从立意、拍摄还是主持,都应该是率性的,是发自本真的情感流露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转向是当代生活的重要变迁之一,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这一特征。相较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因为自携用户属性,且其主流用户群体在视觉文化生活中深度浸染,因此必然会带上更强烈的视觉化特征。近年来,高度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全产业链运营,探索出通过网络小说IP的衍生到达用户群体的盈利路径。在IP衍生的诸种形态中,图像符号主导的文化体裁最具市场价值,因此会造就IP开发的视觉化导向。因为影视受众面最广,最易引发社会效应,所以网络小说作者普遍具有影视改编期待。这种期待内化在写作中,就表现为用镜头眼去叙事,小说的空间特征加强,影视由此较为普遍地实现了对网络小说的视觉化规训。  相似文献   

9.
徐巍 《中州学刊》2005,(5):235-239
由于不同的文艺形式在不同的传播时代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因而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小说走向衰落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当今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影视与小说存在着互动与背离两种主要关系,由此当代作家们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一部分作家认同乃至迎合视觉文化,主动地投身其中;一部分作家既利用视觉文化环境,又坚守小说的艺术本性;还有一小部分作家则以背离的方式继续小说艺术本身的探索,而复调小说则成为小说自救的一条可能途径.从而,影视与小说的关系也呈现出互动和背离两种看似矛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梁永革 《理论界》2004,(3):187-188
新媒介时代,要求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必须树立新的理念。本文从超前意识、大学科意识、人文意识、创新意识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11.
刘艳娥  冉华  徐振祥 《云梦学刊》2011,32(1):152-156
电视娱乐现象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电视娱乐现象的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平民化趋势、本土化趋势、竞争性趋势,等等。这些发展趋势形成了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就注定与此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广播电视人才,不仅要具有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所需要的实践性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更广的知识面,更强的操作能力,更好的协调能力.为了强化这些能力,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人员的能力进行塑造,要以创新型的平台和载体,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便在实战中磨练成长,这样才可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广播电视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13.
论文艺传播中的反馈机制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珂 《云梦学刊》2003,24(6):63-65,128
反馈是文艺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作品—读者—世界之间纵横交错的诸多关系中实现自身目的的,包括在正反馈机制、主动反馈机制的引导下,使创作符合正确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法则,使阅读在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控制下发现并吸收作品所蕴涵的真善美,以保证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完美,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审美修养,实现文艺传播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04,25(5):72-75
情爱是小说创作的天然主题。性爱意识的艺术表达,一定要遵循它的美学规律,通过对性爱的描写刻画,透视出社会、人生、历史、时代的文化深度。以此为原则,铁凝的中篇小说《对面》就有些过犹不及,而汪曾祺的《受戒》就达到了性爱艺术表达比较高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15.
康熙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名饶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他凭借帝王之尊的地位,实施了一套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有利清王朝政权巩固的文艺政策。具体表现为:明确文艺在其治国方略中的地位,开科取士以重铸文艺的创作主体,编纂文艺典籍以圈定士子的学习范围,优礼文艺人才以结其心,反对浮饰之言以提倡文质适中的文风等。  相似文献   

16.
谢红秀  冯卉卉 《云梦学刊》2013,34(2):142-145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倡导把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到研究的首位,肯定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建构意义。电影是一种属于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任何高水平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很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艺术理解力,还要预见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等,让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而这些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魅力。  相似文献   

17.
等效原则下的片名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元 《云梦学刊》2006,27(5):133-135
作为一种特殊文本的翻译,片名的译文处理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片名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译者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住了原片的主题,而不是形式上是否等同。等效原则能更为合理地解释片名译文处理中的“另类”现象。  相似文献   

18.
论音韵和谐与词语锤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 《云梦学刊》2004,25(4):110-112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都十分重视词语的语言美。我们所说的语言美,主要是指如何使声、韵、调等方面配合协调的问题。现以作家作品的原文和改文为例,运用同义学说来探讨如何从音韵和谐的角度进行词语锤炼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欧孟宏 《云梦学刊》2009,30(5):103-107
左翼电影文本指左翼作家及其同路人参与制作的进步电影。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话语,左翼电影采取了一系列的话语建构策略:采用暴露性的策略直接宣扬阶级意识与民族解放斗争;通过探索女性命运来达到社会批判或者意识形态规劝的目的;以电影歌曲来传达政治观念。但左翼电影在建构其意识形态观念时也遇到了诸多的现实困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外,与左翼作家本身的唯物机械论、庸俗社会学的左倾观念有着重要关系。政治上的急功近利使得大部分左翼电影颠倒了艺术与政治功用的关系,忽视了电影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张利群 《云梦学刊》2007,28(1):101-107
文艺制度必须遵循社会规律与文艺规律的双重机制,其制度化、体制化、法规化与自主性、自立性、自由性构成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文艺制度的悖论,在其对文艺的保障规范的双重功用中,一方面起着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起着消极的负面作用,由此形成文艺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制度性弊端。必须通过文艺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才能实现文艺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推动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