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脂批伪证辨     
《红楼梦》的脂本与程本,究竟孰为“原本”、孰为“篡本”,孰为“真本”、孰为“伪本”,本来是不难运用版本学的理论,通过从外观到内容的全面比较,鉴别论定的;但是,由于脂本是以与曹雪芹生活在同一时代,且直接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修改和传抄活动的“脂砚斋”评本的面目出现的,其中大量以“知情人”的姿态所加的批语,更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印象,因此,要彻底辨明脂本与程本的关系,就必须同时揭穿脂批为脂本提供伪证、通同作伪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脂本、程本《红楼梦》两大版本系统中,晴雯和尤三姐是性格变动较为明显的两个人物,特别是尤三姐,但这些文本上的相异之处,并未改变两人“零落成尘”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评论《红楼梦》人物尤三姐的悲剧,必然要涉及两种《红楼梦》(脂本与程本)、两个尤三姐(曹雪芹的原作与高鹗的改塑)的问题。文学史家刘大杰早就比较过两个尤三姐的优劣①。近几年来,《红楼梦学刊》与《红楼梦研究集刊》等刊物上,更有不少文章从各个角度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②。本文所论,主要以脂本中的曹雪芹笔下的尤三姐作为依据③,故不再涉及程本中的改塑情况和有关版本对照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今存早期脂本己卯本庚辰本各由六七名抄手抄成,各抄手几乎将“黛玉”全抄为“代玉”,而抄成“黛玉”者占比例极少,此则绝非抄手简代以躲懒所能解释,盖“代玉”本初名也。吴世昌先生曾破解“宝钗”寓意夫妇分离,至为确当。然“黛玉”寓意却至今无可析解。而“代玉”乃寓代谢(夭亡)、取代之意,则全合“黛玉”之命运结局。是以“代玉”原为初名、本名,“黛玉”实为改名、定名也。  相似文献   

5.
论《红楼梦》甲戌本“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现存脂评系统的《石头记》早期抄本,共有十余种,其中只有甲戌本独有“凡例”。同样是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命名的三个早期抄本,已卯、庚辰两抄本都没有这篇“凡例”。“凡例”是甲戌本独有的。这种现象当然引起了红学界的重视。1927年,胡适最初购得甲戌本时,便“深信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钞本”。1961年甲戌本影印出版时,胡适又说:“这个甲戌本,在四十年来《红楼梦》版本研究上曾有过划时代的贡献”①。对胡适的意见,有许多驳诘的文章,其中吴世昌先生的态度最为激烈。吴先生认为“甲戌本的命名,极不科学”,甲戌…  相似文献   

6.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据近几年的研究,已确知其为怡亲王弘晓的抄藏本,其抄成的年代,大约在乾隆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之间。它是在目前所有的脂评抄本中抄成年代最早的一种。由于它的抄主是怡亲王弘晓,而弘晓是与曹雪芹家有直接关系的,老怡亲王允祥曾经是曹頫的“传奏”的人,曹雪芹的年辈,与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是  相似文献   

7.
论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沈继宗一关于肯定和否定的辩证法,在一些流行的高等学校哲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认识事物就得首先肯定它是什么,肯定了它是‘这个’,同时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它是‘那个,。”①这段话抄自一本高等学校文科共同...  相似文献   

8.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向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高鹗续书说,一是程伟元、高鹗合续说。前者已得到许多红学专家的赞同。虽然如此,也还有人认为,高鹗或程、高仅仅是《红楼梦》一书的加工整理者,而不是其任何一部分的作者。这种说法也许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前些时,我在阅读脂本系统的影印本时,偶然注意到“脂稿本”后四十回的文字歧异,似乎有助于探讨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这里记下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 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三中全会公报 人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不从实际出发而从本本出发,照抄老谱,在这方面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也吃尽了它的苦头。 《书·洪范》就告诫人们:“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法古无过”,也是流传已久的古训。总而言之,不管实际情况变化如何,照抄老祖宗的一套没错。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抄也越来越系统化、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是各国政府及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岁月流逝,一批又一批老同志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如何使这些老年人继续发挥他们的才智和特长,让他们“老有所为”,幸福愉快地欢渡晚年,是各级组织和领导的一项重要责任,是社会的光荣义务。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人可能要问,老年人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为什么还要提“老有所为”?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老有所为”是老年人对社会的再奉献。现在离退休的老年人,大多是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12.
在红学史上,从18世纪中叶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到20世纪20年代“新红学”诞生前的《红楼梦》研究,学界统称“旧红学”。由“旧红学”到“新红学”的变革,《红楼梦》“甲戌本”的发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是1927年,胡适偶然购得一部仅残存 16回的《红楼梦》早期稿本过录本,书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为第一回楔子中称此本经“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故称“甲戌本”。这个抄本的发现在学界引起了轰动,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13.
“女性”是相对于“男性”而言,两者本应相互依存、相互印证,而非相互对立。我们所以特别提出“女性”来谈论,是因为“女性”还远远未获得应得的、与“男性”相对应的、可以平等对话的地位和认识。这是由于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历史迫使女性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未意识到“自我”,这就决定了在以往历史中所形成的公共语言形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着“男性”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实质上总是相对公共性而言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在解构传统制度下做男人与做女人的历史,并试图重建其他历史时意识到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现代…  相似文献   

14.
翰林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封建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翰林制度的演变与中国封建社会中枢权力的转移密切相关,是中枢权力以专制君权为中心、由内及外不断转移的结果。  一、翰林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翰林”之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的所在。“古未有以此为官名者,其设为官署,则自唐始”①。唐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宋人程大昌认为出现于高宗乾封(666—668)以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②,充任翰林者包括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  相似文献   

15.
已往诸多“红学”流派为人垢病之处,“索引派”在于附会穿凿,“考据派”在于有人转“红学”为“曹学”。本文试图从书中正文和脂批来探讨《红楼梦》之“拟书底里”。《红楼梦》(庚辰本,后不注)第21回的回前总批中,有一首引人注目的诗: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批语中指出,此诗“诗意骇警”,“诗句警拔”,为众多题《红楼梦》诗中的“绝调”,并指出题诗者“深知拟书底里”。这个“拟书底里”是什么?“考据派”和“索…  相似文献   

16.
王霞 《南方论刊》2011,(11):99+92-99,92
“身土不二”是一个具有浓厚韩国特色的词语,经过四十多年的运作,它已成为带动整个韩国经济的直接动力。而客家人的“崇先报本”观念与之相似,从这个角度出发,崇先报本观念同样也可以在当代弘扬容家文化、带动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就对“身土不二”观念给当代弘扬客家文化带来的启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讲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不过就全国来看,“至今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所谓“不够理想”和“没有认真重视”,我看主要是认识上和行动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我曾归纳成九个论:即“自然论”、“代替论”、“先后论”、“无关论”、“无用论”、“敷衍论”、“畏难论”、“等待论”和“贴钱论”;而在行动上有些什么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有九重九轻的失衡做法,亟需逐一加以改进。二是重日资,轻投资。两个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九年夏,毛国瑶同志从靖应鹍家得见一部乾隆时的《红楼梦》抄本(下简称“脂靖本”)。当时,他对照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八十回大字本,将”脂靖本”所独有或有异文的批语,逐条抄录于笔记本上(下称“过录件”),经编号共为一百五十条,这就是现存脂靖本《红楼梦》批语的唯一原始抄件。关于“脂靖本”批语的流传,首先是毛国瑶于一九六四年将“过录件”提供给俞平伯校  相似文献   

19.
《徽州社会科学》2007,(6):57-57
由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江西上饶师院朱子研究所联合举办、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承办的“朱熹民本思想与当代”学术研讨会,5月12日至14日在安徽黄山市屯溪“程朱阙里”召开,来自近十个省市90多位专家学者是研究者出席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先生诞生于福建平和县,迄今整整100年。早在二、三十年代,林先生从西方引进介绍幽默理论,创办我国第一本幽默杂志《论语》,轰动了当时文坛,别人都称他为“幽默大师”,他却谦虚地说:“这并不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①1936年8月,林语堂去美,寄居纽约,先后用英文写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三十多部著作,享誉欧美文坛,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智慧天才”。1966年6月,林语堂由美返台北定居,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