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儿童文学作品的叙事交际具有不对称性,成人作者处处代表着儿童读者。译者作为叙述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声音比其他文学领域的译者声音更为显现。通过对《夏洛的网》三译本的比较分析发现,儿童文学译者会依据自己对目的语儿童读者形象的假设、自身的偏好、源语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制约规范和翻译传统的设想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展示自己的声音。由于译者自身的差异,不同译本都会留下特有的译者声音特点。  相似文献   

2.
景区公示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景区公示语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以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景区公示语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总结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达到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景区公示语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法语习语源于日常生活,形象生动,折射法兰西文化和价值观.由于中文和法文习语的不完全对等及中法文化、语言的差异,翻译法语习语时,需要综合考虑语级、语体、文化、结构、褒贬、修辞等因素,结合习语特点,讲究翻译方法,以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美学特征,因而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的文化中去,而隐喻的翻译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常常感觉难以把握。本文首先对隐喻的含义进行解释,继而探讨其本质特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实例来探讨英语隐喻翻译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美学特征, 因而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的文化中去,而隐喻的翻译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 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 常常感觉难以把握.本文首先对隐喻的含义进行解释,继而探讨其本质特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通过实例来探讨英语隐喻翻译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侧重把源语变成地道的目的语,异化侧重突出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它们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在汉语与越南语互译中使用不同的喻体以及翻译影视作品台词时,可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为主;而以汉译越为例,在翻译蕴含中国文化特色、宗教文化色彩或体现中国时政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在现实的翻译中,更多的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相互补充。因此,译员要把握好中越两国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融会点",才能把原文翻译得通俗易懂、贴切和形象。  相似文献   

7.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霍克斯在《红楼梦》的委婉语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策略,这些策略都可以在功能翻译理论中找到依据。霍克斯的翻译诉求表现在尽责于作者、尽责于读者并尽责于文本的“译者三责”。为达意旨,霍克斯采用了化“它形”为“己形”的策略对东西方文化意象迥异的委婉语,霍克斯使用零翻译或模糊替代的翻译策略;对具有“文化空白”的委婉语,霍克斯采用了形象替代、扩展式注释、直译等翻译策略。霍克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着眼于缩短读者与译文在文化和语言上的距离,强化译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使其更好地满足西方读者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翻译研究一直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在译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关于称呼语的翻译一直没有相同的准则.本文选取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从语用等值视角了探寻红楼梦中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称呼语翻译,描述了语用原则下的称呼语翻译现象,阐释了语用等值在称呼语翻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楚辞》写作的诗学机制,隐喻翻译直接关乎目的语读者对《楚辞》内涵的理解与领悟。隐喻翻译应兼顾隐喻目的,以传递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旨归。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观照,在达成所指目的时可以采用等喻或者换喻的方法,在达成语用目的时,可以采用转换意义、省略喻体的翻译方法。恰当的隐喻翻译,有助于塑造诗人爱国求索的形象,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领会诗人笔下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