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合王士禛和蒲松龄二人的作品、经历,可以推测王、蒲第一次会面最可能在毕际有家,且这次相会不是偶然,而是王士禛主动来拜会蒲松龄。目前,学界对王、蒲的两首赠答诗的解读与事实存在误差,掺入了研究者一定的主观色彩,拉近了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王士禛拒为《聊斋志异》作序最主要的原因应是《聊斋志异》有些内容触犯时忌,以及其在王士禛心中的地位不够高。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过程中,尚未见探及其父蒲槃敏吾公生年的论述。据有关说法,有的推测蒲槃主持(其子)分家之后,很快病倒,并于翌年(康熙四年)正月初五与世长辞。亦有确认蒲槃卒于康熙八年(1679)之说,认为蒲槃在主持儿子们分家以后,又过了四五年才去世,享年70岁。这几种推测,值得进一步商榷。要探得蒲槃的卒年,须将其生年稽查出来,以其年序缕出生平的主要事迹,依次下推,可将其享年之数推延出来,卒年遂即明了。  相似文献   

3.
清远冲淡是神韵说的美学要求。清远就是清淡幽远的意境,就是清幽绝俗的艺术形象。冲淡就是淡雅、恬淡的意境和澹泊自处的生活态度。王士礻真标举清远冲淡,在创作上是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作品为依归的。清远冲淡的诗风是王士礻真等清初士人复杂心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淄川区黄家铺乡店子村《续修高氏支谱序》云:吾高氏者考自老谱,始祖讳佑之,原籍河南省归德府考城县,元顺帝间以军厅筮仕济南.未几而无废矣.始祖遂占籍于淄之城乡蒲家庄居焉,即今之店子庄也.相传其时与蒲姓契结同心,订金兰之好,彼遂以庄赠焉,此我高氏所由来也.店子村以高姓居多,又称高家店子.其位置在淄川城西北,距淄川城约五华里.以上序文中提到的“蒲姓”应即蒲松龄的远祖.并且,据以上记载,在元代蒲姓不是居住于现今蒲松龄故居所在的淄川城东的蒲家庄,而是居住于城西北的蒲家庄,即现今的店子村.蒲松龄故居所在的蒲家庄,原名满井庄.只是因为蒲姓日繁,到明末才更名为蒲家庄.蒲松龄《族谱序》云其蒲氏“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路大荒《蒲松龄》一文说蒲鲁浑的林墓“在淄川县城的西北五里,华表、翁仲、墓碣、茔坊都巍然尚存.”(载1957年1月号《前哨》月刊,转见《蒲松龄年谱》附文)招村在店子之西,二村相邻,相距不过一华里.现今蒲氏祖墓已荡然不存.笔者访问了数名古稀老  相似文献   

5.
康熙十一年蒲松龄等人来游崂山,但行程之记文字寥寥。今根据地方文献与崂山地理形势,复建了其游崂经行路线与当见景致,探明了观日、观海市之"青玉涧"、"番辕岭"的所在,考证此行尚有崂山北麓的鹤山之游。对蒲松龄二次来崂与对崂山道乐有所贡献的传说进行了考察,认为或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论清世宗     
清世宗(礻真)胤在位执政仅十三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年),与其父清圣祖玄烨、其子清高宗弘历相比,为时短暂,但其治绩颇值得注意.他针对时弊,严禁朋党,整顿吏治,重视用人,强调务实,在雍正一朝多所建树.玄烨是有清一代最堪赞誉的名君,但胤(礻真)的不少建树却为乃父所不及.某些治清史者对于胤(礻真)之嗣位、杀戮诸弟以及年羹尧、隆科多之狱,详加考证,探幽索微,以为其人惯弄权术,天性险诈,无异于阴谋家之类.而对其即位后一系列重大政治决策所取得的业绩,少有论述.显然,对清世宗作出恰当的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这样几种: 说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是色目人(阿拉伯人)且是伊斯兰教徒。罗香林著的《蒲寿庾研究》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蒲松龄可能是宋末提举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庾(阿拉伯人)的后裔。日本学术界也有此说。有人认为,蒲松龄的远祖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使,而任这种职的,在元代都是回族;另外又据福建另一部《蒲氏族谱》中写有“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脉”,因此认为蒲松龄为回族。  相似文献   

8.
自清代王士礻真首责刘克庄晚年谄媚权奸贾似道以来,后代不少人都为刘克庄晚年这一“污点”而深感惋惜。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这一事实真相:一、因贾似道欺骗手法“高明”,骗得了满朝大臣及皇上的称赞和“谄媚”;二、刘、贾是世交而非政治上的交往,并且是在贾似道变为权奸之前与之交往;三、刘克庄对待权奸的一贯态度是刚直不阿,屡次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刘克庄并未谄媚权奸贾似道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经师顾炎武与张尔岐的交往对二人学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文章考订了顾炎武、张尔岐交往中的两个重要年代,认为:(1)顾、张初识于康熙元年壬寅即1662年;(2)亭林《与友人论学书》很可能作于康熙七年即1668年初春,而张氏回信则在该年夏季之后。  相似文献   

10.
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成书过程,无疑是认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创作思想,把握《聊斋志异》的主旨立意,从而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前人研究蒲氏《聊斋》,尚无对此作全面、深入探究者。本文将蒲氏创作《聊斋》的过程加以系统考察、厘分,初步认定,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有六次成书面世的过程。现分述如下: 第一次成书: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年),即蒲松龄25岁至30岁之间。  相似文献   

11.
王士禛主动接近遗民的准确时间是在顺治十五年后,多交遗民具体是在康熙元年以后,他与遗民交游既非毫无个人原则,亦非没有观念冲突 康熙四年任职京师后,王士禛主动结交遗民的态度不复存在,并对遗民生存方式和文学取向提出诸多批评.尤其是康熙帝的眷顾,构成他与遗民交游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分水岭 王士禛的神韵诗正是建立在对遗民诗的清理和反驳之上,并在与遗民诗的对立与交叉之中,逐渐成为诗坛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的文学巨匠。他的《聊斋志异》闻名中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珍品。 对于蒲松龄的族别,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蒲松龄应是回族人的后裔。考略如下: 一、蒲松龄在《族谱序》(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三卷)中云: 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与陈亮作为辛派词人群的主要成员,因心系故国、力言恢复中原而成为南宋以来爱国志士的精神楷模。辛陈二人之交游行迹及相互酬唱被历代学者文人津津乐道,然由于文献遗失,学界对二人定交、铅山之会、考亭之会等重要交游事件之发生时间争议颇多。结合前贤研究成果,通过史料考辨,可以推定辛弃疾与陈亮初识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第二次会面于江西铅山,事在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第三次会面于福建考亭,事在光宗绍熙三年(1192)。  相似文献   

14.
芥子园新探     
本文依据有关材料,确定由李渔始建的金陵芥子园从康熙七年戊申(1668)至同治八年己巳(1869),历经整整二百年.芥子园园址位于周处台东侧或西侧,李渔刊刻自己重要著述的翼圣堂即芥子园书坊之名,但翼圣堂康熙二年已存,时间上早于芥子园,李渔的芥子园家乐虽多次外出,但在清初金陵剧坛上颇有影响,此外,文中对芥子园景观作了描述,对芥子园的变迁以及迄今为止所见芥子园刊刻的书目作了探讨,对已有的某些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南明时期"这个概念,有几种不同的断代方法,有的专指崇祯失国后南方六王陆续活动的时间,始于清世祖顺治二年(福王朱由崧弘光元年·1645年),止于康熙二年(韩王朱本铉定武十八年·1663年);有的把下限延至康熙二十年(吴周洪化三年·1681年)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昆明破城后自杀;有的还把下限延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降清,台湾归顺.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聊斋志异》是一幅封建社会的风情画卷,蒲松龄在《青梅》的故事中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古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论者介绍清初大诗人王士禛时,往往只提其意境优美、文辞清丽的写景小诗。这样就使王士禛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变成了一个脱离现实,专为清王朝贡奉轻悠小夜曲的御用诗人。然事实不尽如此。细读《带经堂集》,可以感觉到王渔洋一生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即仕宦与闲居的矛盾,不过有时候表叙得强烈一些,有时候表叙得平和一些罢了。无庸讳言,王士禛一生的仕途功名是极为顺利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他二十二岁时就会试中式,康熙十七年(1678),他被康熙帝看中,擢为翰林侍读并值南书房,从此青云直上,始任明史纂修官,接着又选为国子监祭酒,继又迁任户部右侍郎,直到升任刑部尚书,身历顺、康两朝,服官四十五年,位至尚书。这种显达在有清一代的诗人中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18.
朱缃与蒲松龄是忘年之交:朱缃以诗名于世,蒲松龄非常欣赏;而朱缃又特别喜欢《聊斋志异》,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陆续抄录了一部《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日夜攻读,但始终没有考中举人;而朱缃同样连个秀才也不是。两人志同道合,皆有为民爱民之心。不少诗作记录了两人的诚挚友情。朱缃还把自己及其家属中的奇闻佚事作为素材提供给蒲松龄。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坛圭臬,对其诗歌理论及创作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何焯是清初考据学开风气的学者,开乾隆以来考订之风,治学范围涵盖经史子集,学术成果主要保存在大量的批校本中,堪称评点大家,他对王士禛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研究主要保存在其所批校的《古诗选》及《渔洋精华录》中。何焯论王士禛诗重在揭示其诗作风格及其渊源所自,分析王士禛诗歌中集前人之大成的创作轨迹,从而对王士禛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形成比较完整的历时性认识。强调温柔敦厚是王士禛与何焯诗学思想的共同之处,体现了康熙盛世之治对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章回体《石头记》之作者“曹雪芹”当是高士奇之曾孙、高衡之庶子,其所写之薛家即高士奇家,薛蟠即高衡,薛蝌即高岱,贾雨村即佟赋伟,贾家是康熙母舅之家佟家,贾宝玉是佟盛年之曾孙、夸岱第二子;林如海即曹寅,所写之事就《石头记》前八十回而言,从“林黛玉”进入佟家算起,时间上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至康熙末年间。因此,章回体《石头记》是典型的他叙传,而非胡适等人所说的自叙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