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部颁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几条文言文的注释似乎值得商榷。 一、《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课本注:“[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详审文意,这里并不是使动义,课本释义不确切,也不符合语法界对使动用法所下的定义。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王力主编《古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版高中《语文》 (简称新版 )一、二册文言文中有几则注释应加以商榷。有词语注音欠准确的 ,“若不阙秦”、“疾疹”、“崤函之固” ;有词语释义有误的 ,“念高危”、“几千万落”、“一肌一容”。  相似文献   

3.
对于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很值得商榷。 一、注释不落到实处,丢开本义只注大意: 课本文言文注释应该坚待钉是钉、铆是铆,把注释落到具体的每一个虚实词上。有的注释落到了字、词上,有的,则只是注释大意;细读课文的人都会发现,课本中,对文言文的注释体例与其标准很不统一,这对尽快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写过《初中文言文教材注释商榷》一文,载于《鄂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2期。现继续对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若干注释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就教于教材编者和同志们。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教材注“为好”为“联欢”,不够贴切。“为好”是两个词,构成动宾关系,说文雅点,是修好的意思;说通俗点,是结为友好或表示亲善的意思。在古代,两方交恶之后,常采取这种举动(是否怀有诚意另当别论),古书多有记载。《左传·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又《僖公四年》:“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是全国高校通用的经典教材,也是许多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的指定参考书,但书中还有若干注释值得商榷,针对《孟子·许行》中的“敷”“或”、《韩非子·五蠹》中的“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求对古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语文高考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相一致,并且紧紧结合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试题不仅没有“超纲”现象,而且还原原本本地选用了教材上的内容。比如“填空”的第一小题是从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海市》一课节录的,“文言文标点、解释和翻译”的第二小题是从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送东阳马生序》中节录的。三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几乎都在教材中出现过。例如;“走”“衣”在教材中出现十余次,“或”和“兵”出现五十余次,“是”出现八十次。“衣褐”中的“褐”,多数考生没有答对,而这个字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  相似文献   

7.
“自己”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未搜录,只作为“自”的注释出现。现代汉语的语法著作都把它归属于代词。对“自己”这个词,中学生往往简单地理解为“我”,或理解为人称代词,理解为“我”是不全面的,理解为人称代词,似乎不够具体。要让中学生全面地、具体地理解“自己”的用法,就必须从课本中的实例出发,加以归纳说明。五年制中学初中课本(试用本)一至五册,用到“自己”的地方就有一百八十六处(文言文,专题没有统计在内),其用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谈“辅车”     
本文所谈“辅车”一语,指出现在《春秋传·僖公五年》文中的“辅车”。如果结合中国汉字(方块字)的表意性及形声字的构成规律,我们会发现一些大学古代汉语课本中对这一词语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  一选文中对“辅车”一词的注释情况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晋候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里对“辅车”的注解是:辅,面颊;车牙床骨。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  相似文献   

9.
高中英语代用课本第二册 Lesson Twenty-Three《A Red“Bandit”in theMidstof White Troops》中有这样一句话:“Not any more tban Zhang Xue-liang is”,编者在注释中将其译为“并不比张学良更怕”,我们认为恐有不妥。现特提出我们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与课本的编者商榷。译文“并不比张学良更怕”,意味着邓发与张学良都怕掉脑袋,只不过邓不象张那  相似文献   

10.
所谓复语,是指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连用,也指由同义词连用构成的语言形式。它“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于同义复用的误解”。现行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对复语的注释也多有错误之处。这里,我们拟就《语文》课本中的五则复语误释,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并皆:初中第二册《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课本注:“[并]两者(蛟和虎)。”此注显然大误。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言文教材,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古籍作品,这些作品的注释,也就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因此,注释的正误也成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古代汉语》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大学中文系最重要的教材,此两册的注释多有值得商榷之处,对其作进一步的研讨,于教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关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原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之为王’”(301页);新课本注释为“‘王之’王,为王。之,咸阳” (306页);新三册课本“单元知识和训练”又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97页)。这显然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  相似文献   

13.
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是目前发行量最大,影响广泛的古代汉语教材之一,但书中文选部分的注释也不无可商榷之处,现就若干注释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以就正于编者、读者。 《精卫填海》:“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教材6页注[6]:“以,介词,表示两事物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略等于‘用来’。” 这里的“以”是连词而不是介词。连词“以”表示”常衍西山之木石”的目的是“堙于东海”。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文言文的注释有几条值得商榷,现试陈愚见,供同行研究。 一、《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课本注“陆离”为“长剑摆动的样子”。这两句诗义同《离骚》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注家对 “陆离”的解释历来不一。王夫之《楚辞通释》释“陆离”为“璀璨也”、“剑光”(见上海人民出版社七五年版9页、70页)。今成语“光怪陆离”与此义通。《现代汉语词典》“陆离”条只有“形容光彩繁杂”一义。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陆离”为“美好的样子(依许慎说)”(修订本第二册556页)。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陆离”为“长貌(依王念孙说)”;《辞海·语词分册》于“陆离”的“长貌”义项中引《涉江》此句为例。详审文意,两句所写的剑和冠都是静态,课本将“陆离”注为“长剑摆动的样子”,剑须是动态,这在情理上似觉难通。成语“光怪陆离”,与《楚辞》中的“陆离”似非同义。“美好的样子”说虽能讲通,但不如“长貌”说具体。《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中的“岌岌”,一般都解作“高貌”,这样,“岌岌”就是对句首“高”字的形象描写。仿此,“陆离”也应是对句首“长”字的形象描写。所以,如果对诸说择善而从的话,我们认为应当从“长貌”说  相似文献   

15.
现在全国使用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以下简称现行课本)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试用本)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现行课本优点很多,比修订前的课本好得多,这里不准备多谈了。现仅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略陈浅见,与编者商榷,望不吝赐教。一、关于隋末农民战争瓦岗军在大海寺战役中杀死隋大将名字问题。现行课本第五页的一段文字是:“……616年,瓦岗军打到莱阳,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túo沱)(其实注音的调号应在“o”上)带兵镇压。翟让、李密带领起义军在莱阳北大海寺设下埋伏,大败隋军,杀死了张须陀”。这里特别对张须陀的“陀”字加了注音和同音字“沱”。  相似文献   

16.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有一篇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课本对文中“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中的“右丞相”没作注释,可能编者认为无注释之必要。而时雁行同志发表在一九八0年《语文学习》第十一期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一文中,对“右丞相”却作了解释。他说:《<指南录>后序》开头,文天祥自述道:“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讲授这句话,只要让学生理解,“丞相”是封建社会最高官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里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句。对这个句子中的“谢公”,一股注释是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在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谢公游天姥山宿于何处?谢公是否独独指谢灵运一  相似文献   

19.
使动(原名“致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语法学界的“传统剧目”,谈述论著不胜其数,本来无甚可谈;可读了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1988年4月第2版)一个“单元知识和训练·基础知识”——“词类活用”(385—393)及各册(包括高初中)文言文注释,感到其中有几个提法可商榷。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个旧的说法。我国自第一部科学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创立字(词)类通假说以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关于词的转类问题有种种说法,概括起来,不外有三,即依义定类、随义(用)辨类、词类活用。三说主张各异,但理论基础是一,即均依据西方语言特点,认为词类跟句法结构成分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名词跟主语、宾语对  相似文献   

20.
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高承华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非常多,是一个丁口兴旺的“家族”。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也不少。它们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可循?中学课本中对一些假设连词的注释是否正确?一些不常用的假设连词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编者未加注释,我们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