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氏女对经刚》(以下简称“《黄氏女》”)是一部白族民间叙事诗,全诗共2317行,是白族民间长诗中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一部。其产生年代之久远,艺术表现之独特,反映社会关系之复杂,情节描写之细腻,人物心理刻画之精微,结构之完整,故事情节之奇幻,在白族民间长诗中实为罕见。它不但是白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而且是研究白族地区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
《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二编“南诏及大理时代的白族文学”第二章“历史故事《火烧松明楼》”第三节“《火烧松明楼》的流传及影响”在叙述“《火烧松明楼》对文人作品的影响”时说: 《火烧松明楼》中柏洁夫人这形象,不仅在民间流传,在过去文人的作品里也常出现。他们取材于这个故事,以自己的感情来歌颂柏洁夫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无名氏的诗《星回节》是用七言写成的(见《邓川州志·艺文志》)。  相似文献   

3.
大理白族佛教法舞是中国现存少有的佛教法舞科仪之一,它作为佛教与大理白族传统民间歌舞相交叉的边缘艺术类型,既是佛教仪轨与传统民间歌舞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典型案例,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宝贵乐舞文化遗产。研究大理白族佛教法舞不仅是对佛教艺术的直白记录,更是对佛教法舞所昭示的宗教意义、文化表征以及在佛教传播与艺术发展规律下的佛教在西南少数民族民间的生存张力的探索。大理白族佛教的生存张力,是大理白族佛教法舞本土化变迁的内在力量与外在环境共同促使下生成的复杂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大理白族佛教乐舞艺术呈现出不同于世界任何地方的佛教艺术形式的重要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清代史籍《西域图志》一书中,有乾隆皇帝关于土尔扈特归来的四首诗篇。记载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爆发的一起震撼世界的大事件,歌颂了我国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今天对于我们了解土尔扈特万里回归祖国的史实,发扬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二泉映月》是一首跨国别、跨民族、跨文化的二胡独乐曲的佳品,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阿炳)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以如歌如泣的旋律、完美的乐思结构、精湛的演奏技艺,表述了阿炳的沧桑人生经历。《二泉映月》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为从事二胡演奏和创作打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蛮书·名类第四》“施蛮”条云: “施蛮,本乌蛮种族也。铁桥西北大施赕、小施赕、剑寻赕,皆其所居之地。……男女终身并跣足披羊皮。部落主承上,皆吐蕃伪封为王。贞元十年,南诏攻城邑,虏其王寻罗并宗族置于蒙舍城,养给之。” 向达先生的《蛮书校注》对上录引文中的“承上”一辞作出案语云:  相似文献   

7.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一而后者,竟常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艾青《诗论》)。而《史记》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因此,从美学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美育功能很有必要。《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它开创了纪传体与书表的编年体例。鲁迅说,它“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造世…  相似文献   

8.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白族传统民间游戏蕴含民族文化精华,贴近白族儿童生活,且游戏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和电子媒介的普及,白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游戏种类减少,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游戏之物理环境在逐渐地消失,游戏之文化功能减弱。为保存和发展优秀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白族儿童的全面发展,寻找开发之对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开发白族民间游戏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性和生活性原则,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和亲子活动是主要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风貌上兼有民间与文人双重特征。首先,《十九首》中既存在诸多化用典籍的迹象,却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其次,《十九首》既有真率直白的一面,又不乏用心的构思和蕴藉;再次,《十九首》既注意字句的讲求,存在对音律的调节,又还没有魏晋南北朝诗歌那么讲究,而且用语偶或有俗鄙之嫌。放在汉魏晋文人五言诗逐渐确立的诗歌史背景之下,这种艺术风貌正是五言诗由民间性向文人性过渡刻印下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诗歌形态。  相似文献   

10.
《诗经》桧风中《隰有苌楚》一诗,本来是一首男女对唱、热情洋溢的恋歌,但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误解,说它是一首情调低沉的政治疾刺诗。《毛诗序》说:“《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主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汉郑玄从诗序而笺释序义,未表异议。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更引申《诗序》谓:“作《隰有苌楚》诗者,主疾恣也。桧国之人疾其君之淫邪,恣极其情欲而不为君人之度,故思乐见无情欲者。”(《诗  相似文献   

11.
《史记·秦本记》;秦文公十九年,得陈宝。《正义》引《晋太康地志》疏之。中华书局版《史记》此段标点为: “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媦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 得雄者王,得雌者霜。’……”  相似文献   

12.
云南的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丰富而神奇的地方。这里是诗的摇篮,是画的故乡,是歌的海洋。张长就是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白族诗人。 一九五六年,张长从昆明医士学校毕业,分配到西双版纳的一个农村卫生所当医生。绚丽多姿的边疆风物和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的美好心灵交融在一起的诗情画意,触发了这个从小就爱好文学的青年的创作欲望,使他很快就写出了许多富有边疆民族特色的诗篇。一九五七年,他以原名赵培中在《红岩》上发表了处女作《傣寨速写》七首,  相似文献   

13.
论民俗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涉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习俗,通常称“语俗”。 语俗有广狭两义:凡以语言作民俗内容的直接载体或转递媒介者,属广义;通过民间语言,尤其口语,直接传承民俗内容者,属狭义。广义“语俗”囊括所有涉俗的语言文化,如口头的、书面的,社交常用的、艺术鉴赏的,等等。口头社交一类,即所谓“民间语言”,是语俗中的日常交际部分;艺术鉴赏一类,即所谓“民间文学”,是语俗中的形象表达部分。民间文学常被分立出语俗,划入民间文艺学的研究范畴。它通过语言赋予艺术形象与想象,但毕竟与诸多民俗意念难解难分,有的还与民俗活动、仪式等连成一体。它其实是语俗中的一个特类。狭义的“语俗”,通常即指除此之外的“民间语言”这一大类。  相似文献   

14.
《冬日归旧山》一诗,最早被搜录在《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中,《彰明县志》也有记载。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认为“英华”所录李白“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对前三首,笔者不打算涉及,这里仅就《冬日归旧山》为李白一辩。  相似文献   

15.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选段《晴朗的一天》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咏叹调作品,一直活跃在声乐舞台上与声乐教学领域中.这首咏叹调是整首歌剧作品的转折点,也是歌剧中最具戏剧性魅力的精彩段落之一.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针对这一咏叹调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管窥普契尼歌剧中的戏剧性因素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乘桴浮海” “欲居九夷”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考察古今对《论语》的诠释,探讨并勾稽孔子"乘桴浮海"欲居九夷"之语中长期尘封湮没的历史内蕴。从而,认定孔子之言,于假设虚语之中,蕴含着欲"见贤思齐"之意,即有鉴于箕子封于朝鲜、渡海推行其道的史实,而有志于作第二个箕子。如此,则现今研读《论语》,若仅就文释义地讲解"乘桴浮海"欲居九夷"之语,而遗弃其深沉的历史内蕴,似乎难免于买椟还珠之嫌。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对于三家注,同正文一样,也以其他版本和他书予以校勘,如卷二《索隐》中“华”字即校改为“垂”字,《正义》中“泰”字即校改为“秦”字(66页)。而卷五“(文公)十九年,得陈宝”之注,显然失校。该句《正义》云:《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180页)按,欲杀之而拍捶其首,不可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文学中折射出女性意识的作品不是很多。最具经典性的《红楼梦》当然是一首动人的对女性命运叹息的挽歌。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除了有为人熟知的“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外;还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情节,可见,曹雪芹本人是很欣赏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或许艺术创  相似文献   

19.
(一) 我们英译了《古代民间情诗60首》,其中九首选自《竹枝词》;有三点考虑: 1)、近年来,国内外译名家古诗词的多,译民间作品的少。我们认为:开拓“译域”译人家少译或不译的,也是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20.
白族古代碑刻形式多样,反映了白族人民的民间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理想以及美学追求.当今学界对于白族古代碑刻更多的是重视其史料价值,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则不多.《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一书从文化的角度对白族古代碑刻进行观照,建构起宏博的研究体系,全面深刻地阐释其文化意蕴,细致地分析其艺术特色,拓展了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推进了白族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