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旅游地品牌概念的确立及设计构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1世纪旅游业的竞争将会聚焦于旅游地品牌的竞争 ,旅游地品牌不同于旅游地形象 ,它是通过主动开发创造出来的。树立旅游地品牌的首要问题是对主题进行设计定位 ,即确定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旅游地品牌的建设要围绕两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是加大营销投入 ,树立旅游地主题形象。另一方面是围绕主题品牌进行资源开发整合 ,提高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是新疆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新疆2005—201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强度,并用非参数局部多项式回归估计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演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的生态足迹不断增大,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生态赤字越来越严重,生态状况并不乐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该文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能源生态效率以降低生态足迹、保护并恢复生态承载力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弱势旅游地是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起来的,是指在旅游地空间竞争中受到强势旅游地影响的旅游效用较低的旅游地。通过比较分析,盐城旅游业在空间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如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旅游资源开发度较低,开发投入不足、资源并存组合欠佳等。因此要促进盐城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一些新的发展战略,如错位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战略、品牌战略及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等。这样才可以逐步改善盐城在旅游地空间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使盐城旅游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市场开发中的旅游地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的旅游市场开发必须以明确的旅游地评估为前提。针对当前旅游开发热潮中的旅游地使用权益问题 ,本文就旅游地评估的实质、现实必要性、评估原则及评估方法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并以湖北省保康县野花谷为例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黑色旅游开发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色旅游开发有利于提升旅游地形象,增强旅游产品的公益性和学习性,是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界定黑色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黑色旅游的供给、需求和体验发生机制,并针对黑色旅游的敏感性、风险性等五大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是对黑色旅游开发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基于USP理念的旅游营销研究——以甘肃省临潭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USP营销是凸现旅游地特色与个性,使旅游地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被大众识别和接受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旅游地USP的概念、内容和技术路线的分析,以甘肃省临潭县旅游开发为例,对该地区旅游产品、旅游形象进行了设计,并对其旅游特征和实施USP营销策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基于USP理念的旅游开发与营销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新疆旅游业独特的资源优势与较小的发展规模,通过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三种预测模型对新疆旅游市场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旅游发展正处于巩固阶段后期,但市场潜力巨大。为防止新疆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为停滞阶段,实现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旅游品牌创新,重视营销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旅游生态负效应是指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生态因子及其系统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游客行为以及经营管理活动极易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诸多直接和潜在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应该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强化社区参与,建立生态认证制度和环境价值补偿机制以实现长白山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泛的研究已经论证了旅游地发展与所在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高度互动关系,但旅游地是否影响周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仍然是一个尚未解答的问题。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搜集旅游地及上市公司空间坐标数据,开发了一套企业旅游地邻近的地理数据集,研究旅游地邻近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地邻近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而交通便利度可以强化二者间的正相关关系。此外,东部地区旅游地邻近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正向效应更强,国有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更易受到旅游地影响,旅游地邻近对非旅游要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引导作用更强。从旅游地视角拓宽了制度理论和地方依恋理论的应用边界,为认识旅游地对企业的辐射效应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0.
试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地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如何处理好旅游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对于推动新疆经济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展,为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新疆城镇化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但是,绿洲的分布格局决定着新疆城镇的格局,绿洲内外的生态状况也制约着新疆绿洲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只有正确认识新疆绿洲城镇化遭遇的生态瓶颈,采取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同步进行环境资源建设,并充分运用包括环境法在内的法律武器,才能确保新疆的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点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推进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实现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通过对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实证研究,发现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协调性问题日趋严重,认为新疆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制度随着经济格局与国家发展方式转变而不断演进。该文以新疆2000—2010年数据为基础,分别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实施绩效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快速发展,但除新疆居民生活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几个方面仍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疆社会事业,加强新疆生态保护建设,继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疆工业化进程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供给已经难以支撑粗放的工业发展方式。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显现,新疆必须通过技术创新、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与民族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主要体现为经济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各个民族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与内容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文章以新疆为例就如何做到生态环境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运用AHP法建立的新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环境舒适和生态健康4个高层指标构成,涵10个中层指标和41个单项指标。以这个指标体系评价新疆16个地、市,得出的结论完全符合新疆社会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55—1759年.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期间,乾隆帝在就东西布鲁特先后自愿归附,赋诗纪实。这些诗篇,既有对布鲁特归附清朝的喜悦,也有反映布鲁特使臣在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和北京城受到乾隆帝隆重招待的史实。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厚的历史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形成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带动了承接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该文采用2000—2012年度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测评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承接产业转移造成了EKC曲线的右移,既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又推迟了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进程;产业转移的规律性、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薄弱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新疆生态环境污染加重。该文认为,新疆应通过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把握市场准入门槛,科学制定产业转移的承接规划,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云台山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岳型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安全的内涵,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划分成5个级别。研究结果表明,云台山旅游景区生态系统处在“亚安全”状态,各要素的生态安全状态排序是:生态安全保障〉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环境质量〉旅游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云台山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生态安全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的社会内涵引领生态文明的自然内涵。厘清了这层关系,就具备了发挥生态文明社会内涵在公共政策导向中的制度性势能的基础。在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倒丁字形分布的社会背景下,对于优化社会管理而言,发挥生态文明社会内涵在公共政策导向中的制度性势能的必要性尤为明显。而要将其诉诸实践,一方面,要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破除对新自由主义的盲从,革除对"唯GDP论"的迷信;另一方面,要在实体制度建构层面上,将社会维度融入公共政策,并在法制层面完善相关监督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