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质量提升是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对深圳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职业流动频繁、工作时间超时、收入水平偏低、上下级关系偏紧等问题。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可采取适度放宽户籍政策、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社保水平、拓展政治参与途径、加强人文关怀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特性,并在结合国内外对于就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维度,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专家打分法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从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成功泪     
晶星点评(116)今年四月初,我应邀到一个年轻人聚集的书城——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据报载,近五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大幅度增加:2000年107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今年将达到495万,而相应的工作岗位增长,却很难跟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过去,大学毕业生是香饽饽,百分之八九十能就业;而现在不如过去吃香了。这两年,有些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仅达到百分之六七十,而且月薪一般800——1500元左右,收入趋同某些农民工。这样一来,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不平衡了,"未必读了四年大学,还是农民工待遇?"是的呵,他们这样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砥柱力量.按照欧洲基金会个体视角的四维度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性框架,从职业和工作安全、健康与福利、职业和技能发展、工作和生活和谐、就业满意度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就业质量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职业和工作安全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健康无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福利保障较中、西部地区更为完善;西部地区农民工职业和技能发展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和谐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就业满意度表现为自东部向西部递减.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忠 《职业时空》2008,4(7):52-5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据成都商报报道:到2010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近1000万,而就业容量只有800万,那就意味着将有2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返城,大学生就业的“三峰叠加”,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增大,造成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6.
高娟 《现代交际》2013,(10):10-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推进,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之间发生了代际交替,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到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层。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的各种政策、制度以及他们自身素质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新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面临着自身素质低、二元分割劳动力市场制度、城市歧视性用工政策等方面的困境,这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和市民化的瓶颈。要突破这一困境,一方面要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意识,建立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化的就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山 《现代交际》2010,(5):113-114
在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代表大会也高度关注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新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农户调查,截至2012年5月底,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就业劳动力总体的53.9%。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输入地的劳动者,但绝大多数还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输入地企业、政府和社区之间如何相互评价,如何化解彼此间思想观念及行为的碰撞,成为首先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加为社会所关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加强非专业素养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人职匹配度,进而缓解就业压力。针对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对各项非专业素养重要性的认知顺序基本一致,但对于价值观念和能力体系认知存在差异,大学毕业生认为能力体系最为重要,而企业却认为价值观念最为重要。大学毕业生非专业素养具备情况与其职业满意度、用人单位用人满意度都呈显著正相关。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大学毕业生自身四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大学毕业生非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主体将伴随我国城市化的过程而长期存在。本文基于2007—2008年对山东省16县(市)区1000余户农村农民实地问卷调研情况收集的数据,反映当前我国农村农民尤其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稳定与否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及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4.
赵东旭  邹如莲  张衡  苏秋香 《职业》2013,(33):62-63
本文对辽宁省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这两大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就业期望进行了详细分析。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农民工就业期望则逐步提高。笔者提出,对两大群体进行专业技能素质培训是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根据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毕业生自身,学校教育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谢建社  谢宇 《城市观察》2010,(3):131-139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比较脆弱,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无法融入城市。每年春节前后,人们都在关注农民工返乡与回厂问题,于是产生一个热门话题——“民工荒”。“民工荒”是真荒还是假荒?“民工荒”的真正原因何在?值得一辩。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进程的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把自己看成“准城里人”,希望在公民权利、择业就业、工资待遇、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与城里人享有同等待遇,他们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韩丽勃  刘业政  赵勇 《职业时空》2009,5(12):169-170
为考察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与就业满意度情况,调查了185名2008届应届大学毕业生,并聘请9位专家对大学生择业标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模糊AHP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以下三项因素:企业地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并测得合肥地区2008年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偏低,仅为43.1%。  相似文献   

19.
易颚清 《职业》2011,(15):81-82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这个群体大部分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组成。他们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解释众说纷纭。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将文化资本分为身体化、客观化与制度化三种形式。文化资本对个人教育表现具有更为隐秘和强势的影响,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性的解释表现在:提高毕业生拓展社会资源的能力、扩展毕业生职业获得机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与成熟。为丰富社会文化资本,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家庭与学校应提高毕业生受雇就业能力,政府继续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就业市场应完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