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3亿,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型人口的社会。城乡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年人的问题也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从年龄上讲,人们普遍地认为中国城乡的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然而人们更应当关注的是处于贫困状态下的老年人,关注贫困的规模、贫困的程度。目前,城市中居住的非农业户口的贫困老年人已经被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制度内,虽然,这一制度并没有涵盖城市中农业户口的老年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的老年人。然而,即使对于在城市居住的非农业户口的贫困老年人来说,救助的力度是否充分并及时到位,对于改善处于贫困中老年人的状况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将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调查和1992年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城乡老年人中贫困的变化情况,为救助贫困老年人的社会介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学举在重阳节前夕看望慰问在京贫困老年人时强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政府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加大对贫困老年人的资金救助力度,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和帮助,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帮贫助老、关爱老人、共建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救助贫困老人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强调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确保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的精神,笔者认为,救助贫困老人不能简单从事,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强化“六大保障”. 强化法律保障 调查表明,近年来,大多数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障,但在个别地方虐待遗弃、不赡养老人、侵犯老人、财产、强占老人住房,甚至残害老人等案件仍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的比例是多少?老年人享有退休金的是多少?有多少老年人享有社会救助?《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给出了一份最新答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目前已建成包括农村扶贫开发、城市就业扶助的反贫困行动,通过社会保险的贫困预防体系,以及通过社会救助的反贫困行动等主要的反贫困行动体系。在整个反贫困体系中,社会救助体系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反贫困行动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应春 《现代妇女》2014,(10):107-108
本文通过对城乡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和城乡体制分割是导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两个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适当调整城乡人口结构,适时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等路径以期缓解城乡二元体制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社会正义是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现象的一致伦理认定和评价,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的合理性和合理成分的要求和判断,以及对稳定、优化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教育投资的城乡差异、教师配置的城乡差异、学校分布的城乡差异和学校物质条件的城乡差异。因此,在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问题上,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即提升教育改革过程中坚持教育公平正义的意识,建立公共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制度保障,建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机制。进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落实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社会学理论,依据统计数据和学术文献,对当代埃及社会结构进行研究,得出的基本判断是,当代埃及社会依然是中间层及以上30%的人口与其余70%的人口二元对峙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这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的普遍贫困,造成了埃及三大发展困境,即人口与人力困境、储蓄与投资困境、治理与政治困境。埃及必须有力地推进社会结构转型,促进社会结构现代化,即埃及政府需要大幅度地提升中间层人口所占比率,降低中下层特别是底层人口比率,从国民储蓄和资本形成亦即供给侧等方面进行有效改革,方能破解埃及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本文通过建立指标评估,发现武汉城乡一体化水平略高于城镇化水平;城乡人口、经济、生活和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别最为明显,融合程度最低,而城乡居民生活方面则融合程度较高,人口与文化融合度持平。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农民权益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当前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瓶颈。文章从法律制度层面、财政层面及组织体制层面分析了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二元化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与社会治理结构,在一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负面影响逐渐涌现。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化出现的原因与负面印象,进而从制度建设与顶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为全国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均等比旨在更真实地反映不同家庭的需求支出情况,调整不同结构、不同规模家庭的收入差异。对我国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均等比下测得的儿童贫困数值不同。我国儿童相对贫困情况较为严峻,区域和城乡间差异不明显;但绝对贫困情况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在我国儿童贫困问题研究中引入均等比的概念,科学测度儿童贫困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公正是社会制度的核心问题和首要价值,城乡环境公正问题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城乡环境公正问题探析中,依据罗尔斯的正义原则,首先探讨了城乡环境公正面临的困境;其次通过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和以物质补偿的短效性说明城乡环境公正问题出现的原因;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要求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提高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三条途径来解决城乡环境公正的对立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通过完善奖励扶助制度、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实施特别扶助等三项制度,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以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消除“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近日披露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郭二帅 《现代妇女》2014,(7):234-2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城市流浪乞讨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作者的大量调查走访,分析了老人流浪乞讨的原因、生存现状、救助困境,并针对救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转变救助思路、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旨在减少老人的流浪乞讨现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从制定以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救助资金不足、救助方式不完善、与其他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衔接不畅以及其社会属性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提出拓宽医疗救助资金来源、实现“三位一体”的医疗救助方式、重视贫困边缘人群等对策建议,以期望医疗救助制度能更好的惠及更多的贫困人群.  相似文献   

16.
空间分异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与郊区人口社会结构存在二元格局,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文化对空间分异的作用逐渐加强。借助2015年上海市1%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郊区不同户籍人口、不同学历人口、不同职业人口在户籍、受教育程度、职业上存在的结构差异;借助2016年上海市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由资源配置场景差异表现出的高质量城市生活偏好、教育文化偏好和休闲娱乐偏好加剧了中心城区专业人员与非中心城区非专业人员的分异;休闲方式所表现出的生活方式差异促使中心城区专业人员与非中心城区非专业人员分异;可通过资源的空间均衡配置进一步消除因资源配置形成的文化差异,从而破除特大城市二元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人均寿命提高,老龄人口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老年群众正逐渐形成。尤其以乡镇贫困老年人为代表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如何解决好乡镇贫困老年人问题已成为目前一大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大丰市老龄办对全市分部乡镇的贫困老人进行了调查和访谈,收集了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对贫困老人的致贫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内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和基于户口分割的城乡二元社会,这种二元结构制约着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城市和农村之间卫生资源配置巨大的差异。所以,如何把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公正、合理、公平的分配到不同的地区,成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都芦花 《现代妇女》2014,(4):207-208
本文通过分析支出型贫困的概念与特点,对比收入型贫困救助与支出型贫困救助,描述支出型贫困的原因,并根据上海市和江苏省现行的支出型贫困救助的主要做法,对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陆兵哲 《社会学研究》2023,(2):182-203+230
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影响下,城乡二元分析范式长期主导着国内的城镇化研究。面对日益深化的城乡融合趋势,本文提出城镇化的社会空间分析框架,将城镇化理解为多重城乡社会表征在情境性空间内的辩证过程。在其中,村庄的“空间继替”构成了城镇化的过程性,多种城乡社会表征的交汇共存缔造出具有多元空间意义的农村变迁图景。社会空间视角强调解释的情境性,有助于弥补线性转型预设、城市中心主义等研究局限,丰富城镇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