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文坛上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位青年女作家。她的以《厨房》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其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便是死亡、重生与救赎。本文将从其处女作《厨房》出发,探究死亡、重生与救赎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小说《魔桶》是当代美国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品,作品深刻诠释了"犹太性",本文试图描写主人公利奥的精神成长过程,解读传统犹太文化中救赎与重生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一门带有浓重感情的艺术,它能够抒发感情,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所以要演奏好一部声乐作品,就需要精湛的演唱技巧,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演唱技巧和感情表达两者之间要互相辅助,才能演奏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下面主要介绍了声乐作品的演唱技巧和感情表达方法,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相似文献   

4.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麦克尤恩的作品题材复杂多样,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了人的阴暗面,"死亡"这个词是他作品的主题。而后期则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来描写人民的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进而使许多读者在麦克有恩的作品中感悟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正是他以及他的作品越来越受读者关注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麦克尤恩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特征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罪恶与救赎一直是基督教传统神学里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陀恩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著作《罪与罚》中,也充分体现出这一主题。小说为我们详尽地讲述了一个青年大学生如何犯罪.去杀死一个老太婆,到投案自首以及获得救赎的全过程。这部小说也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冲突。19世纪的俄罗斯,正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宗教戏剧是中世纪戏剧的主体,道德剧是宗教戏剧的一种。《每个人》(Everyman)是中世纪道德剧的杰出之作,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寓言风格,主要探讨世人如何对待死亡和救赎的问题。本文拟通过探讨剧中"每个人"的死亡观与救赎观,来了解中世纪道德剧的戏剧传统。  相似文献   

7.
《奥赛罗》是由莎士比亚依照《威尼斯摩尔人》所进行改编的一部著名悲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这部作品也是充满疑团的,许多地方有待商榷。其人物形象、悲剧主题及其成因,伴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之后,也引发研究者的广泛探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简析写作背景以对悲剧主题及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倡导理性、呼唤理性是很多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主题。本文主要从英国著名小说《蝇王》的主题出发,探讨作品中所蕴合的理性的呼唤与回归以及《蝇王》作品中理性的呼唤所具有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俊杰 《现代交际》2011,(3):107-108
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大量使用了简洁的语言和意识流手法,不仅凸显了作品的叙事结构及风格,同时重复和含蓄的象征使作品的主题得以体现。本文通过分析文本中主角的回忆与当下,意识流与客观描述,反映了作品的整体深层叙事结构,多层的意识流与客观描述在文本中不断平行,重复的死亡贯穿两侧。同时本文还将分析文本中象征主义的运用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外国的交流变得越发广泛和深入,外国文学作品逐渐流入到我国市场当中,并且备受大量文学喜好者青睐。但是,因为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带有一定的文学性、本土艺术性、民族特点等,导致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无法保留韵味和文学内涵。对此,为了更好的优化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质量,本文详细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被公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因为它集中了陀氏一生"全部最珍贵的思想",同时这部作品耗尽了作家最后的精力才华,使他匆匆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但这部作品却影响深远,因为后世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作家一身经历坎坷,儿时又在基督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因此,陀氏充满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爱与同情。作者也曾经对上帝产生过怀疑,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认为,人类应当忍受精神上的斗争和精神复兴的痛苦。因此矛盾的陀氏在其创作一直秉承着有关罪恶救赎与精神复兴的思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认为人类应该宗教中找到自身的救赎,《卡拉马佐夫兄弟》无疑将这一创作思想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正>《奥丽芙·基特里奇》是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代表性作品。它由13篇短篇小说构成,描绘了克罗斯比小镇人的生活全景图。不可否认,奥丽芙一家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但作家也不惜笔墨塑造了小镇里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们的故事也同样发人深省。目前国内外对于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伤理论、救赎主题,女性主义批评等方面,鲜有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对《奥丽芙》进行研究。1974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首次将“文学”与“生态学”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两门看似相距甚远的学科之间,  相似文献   

13.
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的是内心的真实,透过内心的自我忏悔,达到自我的解放与救赎.而郁达夫的作品大多也许是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风格的影响,在作品中不加矫饰地描绘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文本通过两位作家的对比,使我们能简明的了解两位作家的内心的告白与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14.
《纯真年代》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并为她赢得了1921年的普利策小说奖。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是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即当时传统权威的冲突及最终的和解。本文通过对作品主要人物角色的分析,探讨作者对于自我意识与社会群体意识之间关系的评价,以及作品本身给现今崇尚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永良 《现代妇女》2014,(5):369-369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为周广仁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该作品的音乐主题极富有特征,如主题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及冲突;半音化和声;织体与旋律的非统一化调式等等;笔者将对此作品的主题作深层次的音乐分析,力求释义该作品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6.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所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下的农民的抗争故事。本文主要以作品的抗争主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7.
孤独是现代性都市体验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解读村上春树作品的一个关键词。孤独作为村上笔下都市主人公最本质的生存状态与最强烈的内在体验,其产生与大都市的生存环境以及货币文化对现代城市生活和个体生存的影响密切相关。村上作品中现代性的孤独体验和审美相融合,主人公在自我欣赏与满足中内心的孤独得以释放安置,这为我们现代性都市生存提供了一条审美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18.
影视作品当中,镜头的运用多种多样,每一种镜头的运用都有各自的功能与特点,不仅能够清楚流畅的表现出电影画面中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能够表达出影片的主题与意境。空镜头的运用在电影作品中随处可见,空镜头的运用对电影的叙事和抒情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文章主要以张猛导演的影片《钢的琴》为例,分析空镜头在此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荆棘鸟》这部风摩全球当代畅销的作品在评论界却少有人加以研究和深度认知。在权威性的文学史上也很少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尤其是对该作品中的伦理冲突问题缺乏考究。《荆棘鸟》诞生于天主教国家——澳大利亚,这也就决定了其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一本著作,透彻解读书中的伦理冲突及自我救赎,为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刘春红 《现代交际》2010,(3):76-76,75
史铁生的作品中凸显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如果说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的话,那么在史铁生看来这种原罪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残疾”。这种残疾即人性的限制与阻障,注定了人要遭受种种的苦难。他笔下的救赎就是对残疾的补救,即充满着爱情、信仰、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