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下应对高校性骚扰的进程中,现有法律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并未专门构建出应对这一问题的细致框架,司法权力往往也难以有效介入。校内治理规则之于法治的基础功用决定了这一规则体系应当成为防治高校性骚扰的首要制度性规范。借鉴美国的经验,校内治理规则应在明晰高校性骚扰的规范意涵并设立专门机构的基础上,构建校内处理流程并规定配套措施,划定应对高校性骚扰的举报、受理、调查、复核、认定与处理工作的具体步骤。此外,应创制行政救济程序并完善现有的司法程序,实现公权力救济程序与校内治理流程的制度衔接。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名  卢玲玲 《职业时空》2008,4(3):130-13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在自觉的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方法、结构等的总称,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机制和主体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具体表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静态角度去考察,是指教育的主体即教师、客体即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动态角度去考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动机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效果等的有机统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各方面的组合看,其模式是指教育形式、内容和关系等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3.
今日调查     
“性骚扰”第一次进入我国立法程序 最近,几起性骚扰官司都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关注:武汉教师性骚扰案成为我国第一例性骚扰胜诉案件;北京首例性骚扰案仍在艰难的进行过程当中,一时间性骚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记者从全国妇联获悉,性骚扰将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法律起草工作已经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4.
性,为何骚扰     
1:近几年来,“性骚扰”一词成为媒体时尚明星,“性骚扰”事件和故事频频大肆招摇于媒体之中,成为大众文化的美味佳肴。当然性骚扰话题也就应运而生,如“怎样对付性骚扰”、“打倒性骚扰”等,也成为媒体和社会上的流行语汇和话题.让大众津津乐道“性”味盎然。“性骚扰”作为一个充满动词意蕴的名词由媒体进入社会.进入人们的生活。 2:对于中国大众来说,“性骚扰”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似乎与克林顿及美军中数起性骚扰事件有关,这些事情的不断炒作使其成为一种大众生活词汇,随后这几年,国内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雅、俗之辩是一个老话题.新武侠小说的出现与流行又使人们重新瞩目这一话题.但在以往的论辩中似乎极少将其看成是一个。历史问题”——即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更未能从传统文化运作方式的角度来考察。事实上.文学的雅与俗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只有明确了文学雅、俗之分的历史过程与文化机制,才能更清楚地定义雅、俗文学。  相似文献   

6.
当前,政务微信在我国高校已经迅速普及,高校政务微信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建立高校政务微信的管控机制,应该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工作,制定信息公开与发布机制,形成师生互动机制,落实微信内容解决机制,积极推进领导干部实名机制。  相似文献   

7.
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发展与专业素质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通常依托学校的强势专业,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的专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对在学生中形成热爱科学文化,培养专业兴趣、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学术科技类社团由于有别于一般学生社团的特点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特殊的发展规律。我们从分析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特点入手,从管理机制、社团持续性发展机制、创新性发展机制入手,研究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有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个人,有时候和蔼可亲,有时候则不近人情。对这种现象,人们总归结于心境的原因;其实,其深层的心理机制,就是维也纳大学赛柏特博士所揭示的个体“情感周期”,  相似文献   

9.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舆论态势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积极支持国家思想道德建设并肯定社会发展预期的前景,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治理以及相应的政策效力持谨慎的态度。这一思想舆论态势的形成既与其经济社会地位相对应的知识分子身份和规划性认同有关,又受其特定生命和职业发展周期的日常生活体验影响,还与其信息获取媒介偏好紧密关联。基于此,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舆论的引导只有在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和日常生活的影像化背景下,在理解和尊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舆论的条件下展开才会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学风建设作为一种隐性资产,既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再现,又是其综合实力和培养水平的衡量指标。所以,加强学风建设是贯彻学校办学宗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策性因素和关键性举措。作者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就如何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主要围绕营建学风氛围、师德建设、建立机制、强化意识四个角度展开,希望为我国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专业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基于"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需要从本质、理念、方法这几个方面来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从机制构建层面为"课程思政"有效落实课程育人、实现协同育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将思政元素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成为其前进的内在动力,外化为大学生的言行,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明灯。  相似文献   

12.
孙凌云 《现代交际》2013,(12):113-113,112
任何一项事务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都是具有指导、监管、控制、保障等功能的制度与方法的总和。对于发展方兴未艾的我国竞赛表演业而言,组织机制的完备是其兴盛的前提。文章从我国目前的体育竞赛表演行业的组织结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研究现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治理和外部完善等不同角度给予有建设性的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林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受社会历史文化、法律法规制度、行业组织利益、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等四个因素影响,分析其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驱动模式,并提出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三方面构建有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从而有利于企业适格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预先选拔,从学生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4.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影响"一国两制"顺利推行的重大社会挑战,心理融合机制是其中关键和突破口。从制度-心理视野来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在文化、政治以及利益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意义整合,所构成的心理融合类型通过宏观社会与微观心理两条作用路径,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促进香港青年"人心回归"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重要实践课题,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心理融合机制的探析,将有利于从底层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升青年国家认同感,助力香港更好地融合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学生党员有其自身的特点,承担着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是党的发展事业的有力后备军。如何形成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学习机制,成为高校党员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学习现状,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学习机制的关键环节,从而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旺 《现代交际》2007,(1):36-36,37
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调查表明,性骚扰已经成为女职工劳动保护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青年报》与勺海凋查公司联合在北京市民中进行的一次社会调查表明,虽然性骚扰的受害者不局限于女性,但总的来说,女性仍然是性骚扰的最主要群体。  相似文献   

17.
不知道可不可以说,国内绝大多数人对“性骚扰”的认识是自“接轨”后得以启蒙的,还从香港电视剧里学会了一个暧昧的词,叫做“非礼”。不过因“非礼”告上法庭的,至今未有零的突破。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中国人的性禁忌使中国人别有特色,“性骚扰”这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虽然迟,但到底开始为中国所关注。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一项报告,在23个工业化国家中,有15%-30%的女性声称经常受到老板或男同事的性骚扰,其中西班牙84%,英国74%,丹麦11%,而中国,尚未有这方面的调查。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最先于1975年以法律形式禁止性骚扰,80年代中后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也先后立法明令禁止性骚扰,而中国,尚未有专门的法律。看来,在中国,直有必要有人率先喊一声: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过去的观念中,对利益冲突有几个明显的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不承认利益冲突的合法性,甚至对利益冲突作一种负面的道德评判,以为是一种自私的表现。第二,往往过多地从政治角度来理解利益冲突,一说到利益冲突,就很容易将之与反对政府甚至社会动乱联系起来,结果往往是忽视了建立能够容纳利益冲突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种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体制机制上存着德育与智育相脱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弱化或降格,队伍建设较为薄弱等诸多问题,本文从以上实际问题出发,剖析现有体制机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其完善与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农民工,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新生的社会群体,作为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生物,其未来的演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正因如此,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给予广泛的关注。这从卷佚浩繁的文献中就可看出。但纵观以往文献,归结起来,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题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探究农民工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发展趋势;二是分析农民工目前的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前者较多讨论的是农民工进城的利弊得失和农民工将何去何从,且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农民工进城利大于弊;积极发展大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