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头传承叙事和社会文化记忆,是人类对其生活世界及自然世界的最初认知与构建。时间、空间以及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阐释,相互体现,生发出口传文化的民族记忆及相关族群的精神内核。满族说部是深藏于族众内心的独特的精神记忆,再现了民族交流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方式。探寻满族说部背后的口传文化意义及其内涵,有助于还原这种原始的历史记忆,使这种"口传心授"的文化得以传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 护和传承。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活化文化的代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保护不可或缺,文化强国建设 中,非遗传承与发展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鞍山的文化强市发展中,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1998,(1)
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物化或积淀在各个城市的现存建筑与历史遗痕中,由此,便自然生成这样一种概念: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甚至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绝对对立起来。其实,这种认识是既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不利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导刊》2008,(1):40-40
一、活动意义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挖掘地方乡土文化瑰宝,展示地方人文魅力,对于丰富我国城乡社区的文化底蕴,扩大地方知名度,做大做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尽可能全面地征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充分调动人民  相似文献   

5.
关联耦合理论是当代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并已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它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了近年来新兴遗产保护类型(如区域遗产、文化线路等)的界定与保护,并深化了既有传统遗产类型(如历史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的保护工作。本文通过探讨关联耦合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文化遗产群落的概念,结合相关案例,梳理出以该理论为视角的文化遗产群落保护的一般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反映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相互影响、动态关联的景观对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文化地理学界。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一种遗产对象纳入世界遗产范畴,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历史遗产进行文化解读与传承。作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文化景观突破了传统"自然—人文"、"有形—无形"、"保护—发展"二元认识论的局限,强调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理解历史景观对象,引发了世界遗产界对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的重新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地域特色的塑造以及传统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本文旨在以文化景观视角切入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的分析,应对当前西南地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域空间文化特色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以复合、动态的方式,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对象加以研究,探索创新性的保护方法。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提炼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与景观演进的过程规律与动力机制"、"创新该地域内历史城镇保护更新方法策略"的三方面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本文所指的西南山地主要聚焦于西南地区以川、渝、云、贵四省为核心范围,直接建设于崎岖山地环境中或丘陵地带以山地环境为背景的城镇对象。研究中,在对该地域范围内45座历史城镇、村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选取了四川阆中、仙市、自贡、罗城,重庆磁器口、西沱,云南大理、丽江、独克宗、诺邓以及贵州镇远、青岩、肇兴侗寨等13座西南历史名城与村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在文化景观视角下,这些城镇类似于一种"有机进化景观"。作为历史城镇,它具有"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作为山地城镇,它又呈现出"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特征;作为进化中的城镇,村寨与城镇则可归并为时间长河中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状态。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第二章"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是对理论背景与现状问题的综述;第三章"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研究方法探析"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第四章"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发展背景与文化类型梳理"是对本文研究地域背景的梳理与案例城镇的筛选;第五、六章节"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章节的理论建构与案例选取,对西南山地案例城镇的基础研究;最后,第七章"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方法"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一种实践应用探索。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历史城镇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分析,文章总结出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初生聚核、发展分异、成熟组织、衰败退化"的演进规律,以及"人居、职能、历史、精神"文化对城镇景观"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动力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历史城镇建成环境基础内容;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文章提出了"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策略,将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城镇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创新了历史城镇的保护方法,强化了理论与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现实的人"是自然的、肉体的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能动地表现生活的人,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现实的人"的思想的建立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易西兵 《城市观察》2014,(4):184-192
考古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考古遗产是城市发展的记忆,是其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考古发现最重要的南越国遗迹,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也是广州最重要的考古遗产。南越国遗迹发现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掘后在原址保护并展示,既展现了广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为现代化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座标。  相似文献   

9.
龙虎山概况     
龙虎山景区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道教发祥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全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由仙水岩、上清宫、正一观、马祖岩、应天山、天门山、圣井山七大景区组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重庆市第一批2 0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问题在于统筹意识较弱、保护的关系定位不明、保护的法规不完善、保护的组织管理欠缺、"保存"与"保护"的关系不明等,导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思维简单化,消极"保存",欠缺发展动力,历史文化城镇逐渐衰败;二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措施商业化,过度"保护",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各种商业、旅游开发逐渐侵蚀了历史文化本身的价值。研究提出建立实施效果评价模型予以监控、反馈以及修正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区。模型以"保存"与"保护"协调发展理念为引导,科学反映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保存"与"保护"的影响因子。评估模型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历史文化城镇政府在"保存"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为管理部门把握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俄两国关系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俄两国虽然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但两国悠久文化在促进全世界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有着相近之处。本文从跨文化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俄国宇宙主义"的相近之处,旨在促进中俄两国关系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也是一个地区人们社会心理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浓缩。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随着当今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民俗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地减少和消失,这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十分的不利。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区文化长期的积淀,因此在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博物馆这一重要的载体,实现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史前遗址是人类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其展示利用中普遍存在文化价值高但观赏性不强的难点,“文化场景”是将文化进行趣味性表达的理论创新,是破解史前遗址保护利用难点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关于现代遗产保护策略演变的一些思考,并试图回答"什么是现代保护"~①这个问题。第一部分题为"遗产的认知",通过对彻萨尔·布兰迪的"修复理论"和一些相关的国际文件的剖析,作者阐释了国际保护的基础原理如何提供了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指导性原则。他的结论是现代保护必然基于对一定的普遍性原则的应用,同时也根植于对地区层面上的特定遗产意义的认知;第二部分阐述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并着重讨论了作为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务件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第三部分提供了"什么是现代保护"这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即:表征了当今社会遗产态度的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方针和策略。20世纪下半叶的某些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创新时期曾结论性地显明:现代保护是"在执行"(in fieri),即在执行过程中。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确保该学说文本和原则是真正普遍的以及能够适用在地区环境中的。与此同时,每个地方和当地社区则有责任认识其遗产的特殊性,并获知应该如何将其保护整合到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中,从而避免全球化的症候及其误导的假象  相似文献   

15.
以"一五"项目之一的郑煤机老厂区更新改造为例,结合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引入"共轭理论",通过对保护和开发的内在矛盾梳理,构建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四种"共轭模式":历史和现代的文化共轭、生产和生活的功能共轭、新增与旧有的空间共轭以及当地和外来的人群共轭.根据四种共轭模式对郑煤机老厂区进行改造,建立以文化、功能、空间和...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了《文化线路宪章》,2013年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发布了《"欧洲文化线路"授予条件修订》,201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修订了新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作为研究"文化线路"的主要三大国际机构,在各自发布的文件中对文化线路这一类型遗产的"术语"和相关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对上述机构的发布的最新文件提取关键词和核心思想,通过比较研究,指出,ICOMOS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定义,是以文化线路自身的"遗产属性"为出发点,进而详细界定文化线路的各项本质特性;而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则在近30年的研究与实践之后,逐渐重视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定义以文化线路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强调文化线路对欧洲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充分辨析、比较三者的核心理念,有助于深化对文化线路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周易》作为人类最早的智慧精华,是展现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样也是引导我们前行的明灯与启示录。它涵盖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和文明思想,是自然与哲学理论的根源,《周易》不仅仅浓缩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同时也可称作点睛之笔。当今社会中,虽然经济政治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们却面临着"诚信"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迎来了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也为了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今年地球日的主题定为"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当今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历史遗产作为城市特定时代历史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对其进行展示与诠释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与人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索对作为城市符号实体的历史遗产的诠释过程与解读过程的差异,在认知主体对城市历史遗产符号的"再创造"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将符号学的"共识性"与"模糊性"引入城市历史遗产展示与诠释的研究中。并以重庆渝中区城市历史遗产展示研究为例,探索该理念在城市历史遗产诠释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正4月,一则"上海将正式开展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申报"的新闻引起关注。据相关报道,"已有20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近百个风貌保护街坊、近20条风貌保护道路进入了备选名单"。对城市遗产而言,增加保护对象是有必要的,但接下来,如何避免走"仅仅挂个牌子"的老路,显然也十分重要。墨尔本的城市遗产不仅包括历史建筑和遗址等物质实体,也包括城市肌理、公园水岸等历史遗留下来的空间环境。为了管理和维护好这些城市遗产,各级政府委托专门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并定期对保护对象进行评估,提出具体措施。此外,为了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增进社会文化活力,墨尔本相关部门还会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