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质能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生物质能技术研发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总体处于同一水平,在生物质气化及燃烧利用技术、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但还存在生物质能产业结构不均衡、生物质成型燃料缺乏核心技术、燃料乙醇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应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加速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物质发电的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本文对我国的生物质能现状进行了分析,生物质能源蕴含非常丰富;生物质能的发电技术、模式、环境影响性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对生物质能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初级上升阶段,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一、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意义 生物质气化技术,主要是以低生物质为原料的气化技术,使低生物质完成从固态到可燃气体的转化。低生物质是以农作物秸杆为主,还可以使用玉米芯、木屑、柴草等。由于低生物质的可再生性,因此,这项资源所产生的能源,称之为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用途与城市管道煤气相同,燃烧稳定、热效率高,适用于炊事、取暖、锅炉等。该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前途极其广阔。实现了“一人烧火,全村用气”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能是一种脱颖而出的新能源,生物质发电产业前景广阔。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蜿蜒前行,任重道远。为了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在中国健康持续、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建议:首先,做好资源调查和评价,精心编制发展规划;其次,培育生物质发电产业链;第三,完善生物质发电的标准与规范;第四,完善我国生物质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第五,推行并完善绿色配额制度;第六,制定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第七,支持技术研究开发和设备制造,加强生物质发电产业技术创新;第八,开展生物质发电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是一种脱颖而出的新能源,生物质发电产业前景广阔。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蜿蜒前行,任重道远。为了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在中国健康持续、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建议:首先,做好资源调查和评价,精心编制发展规划;其次,培育生物质发电产业链;第三,完善生物质发电的标准与规范;第四,完善我国生物质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第五,推行并完善绿色配额制度;第六,制定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第七,支持技术研究开发和设备制造,加强生物质发电产业技术创新;第八,开展生物质发电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能被公认是最重要的一种替代能源,包括燃料酒精、生物柴油、沼气、生物发电、生物制氢等,具有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特点。目前,生物质能的主要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且正在许多国家开展大规模生产,在增加能源数量、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实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政策,国内外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和电能储存的技术创新信息。  相似文献   

8.
《经理人》2007,(4):91-91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激发对环保能源与再生能源的需求,也带动基础能源建设和技术的进步。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环保能源和再生能源为主营业务的公司,逐渐形成涵盖燃气热电、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和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是我国重大的全球化战略,生物质能是国家确定的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之一。2016年,"一带一路"亚太地区的生物燃料产量增长7.2%,是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增长最快的区域。随着我国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迫切又广阔。通过对世界生物质产能数据的对比与分析,选取"一带一路"中的印度尼西亚、泰国、波兰、印度四国,探讨其与我国在生物质能源方面的国际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在能源消费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燃煤烟气中所含的NOx、SO2等有害物质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国华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盘电)决定进行脱硝改造,使锅炉烟气脱硝改造工程实施后脱硝效率达80%,单台炉年削减NOx排放量3797吨。该文研究改造项目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识别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策划阶段进行风险识别,可帮助公司进行科学的项目规划,提高项目风险控制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BOT模式在各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的广泛应用,此类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许多风险逐渐凸显,并迅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了我国东、中、西部15座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展开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识别、归纳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的 8项关键风险,进一步从关键风险的关联性、我国生活垃圾的复杂特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三个方面分析了关键风险的内在规律和产生原因,并提出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是一个缺电、缺能、而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实施能源结构多元化、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是今后电源发展的基本方针。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以及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因此,从长远看,核电应该成为福建主要电源之一,加快发展核电是非常必要的。核电项目设备采购在核电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设备采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文主要利用风险管理理论来研究漳州核电项目采购过程中的制造进度风险管控、质量风险管控、项目成本风险管控等。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审批简政放权落实情况驻点江苏监管报告》,引发业界关注。从全国来看,江苏能源局在新能源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前面。能源项目的审批权不仅仅在国家能源局。去年国家能源局部分审批权力下放,但其他部门并没有同时下放相应的项目审批权。一个能源项  相似文献   

14.
发电企业是国民基础性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新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电力企业转制改革的不断进行,发电企业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发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各种风险,其中最严重的是财务风险。鉴于此,本文对新时期发电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垃圾发电就是近年来开发出的一项新能源技术,有关专家预测,垃圾发电将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经科学家计算,垃圾中的二次能源物质———有机可燃物所含热量多、热值高,每燃烧两吨垃圾可获得相当于燃烧一吨煤的热量。如果措施得当,利用一吨垃圾,可获得约300~400千瓦时的电力生产能力。本文从国家对垃圾发电的政策、垃圾发电投资、运行成本、投资风险及预防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建立城市垃圾发电的可行性。二、垃圾焚烧发电政策1.产业政策。1997年5月27日,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交能【1997】955号文件)对新能源项目建设作了具体规定。又于1998年,国家计委《关于新能源  相似文献   

16.
政府对秸秆替代煤发电的补贴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兴  郭菊娥  席酉民  薛冬 《管理评论》2008,20(5):33-36,57
秸秆发电是利用秸秆作为电厂燃料替代煤资源发电的能源替代发电模式,目前我国由于秸秆发电技术尚未完全自主以及秸秆收集成本的制约,导致秸秆发电成本普遍较高影响其发展。为了鼓励秸秆发电项目的发展,我国政府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投资商投资秸秆发电项目。本文应用机制设计理论构建了政府和投资商的委托-代理模型,探讨了在政府财政补贴条件下投资商秸秆替代煤发电的最优投资策略,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秸秆项目社会效益的政府补贴策略和基于发电成本变动的政府补贴策略,并对影响政府补贴策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应用实例进行了诠释,为政府制定秸秆替代煤发电的补贴策略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一、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1.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指小水电)、地热和海洋能等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石油市场强势震荡和国内一些城市不断拉闸限电的同时,中国的能源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根据近15年的能源规划,中国今后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  相似文献   

19.
浅析生物质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性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生物质能,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靳兵  刘晨  刘星 《经营管理者》2013,(20):52-52
我国北方地区农村秸秆等生物质的可利用资源量巨大,北方的利用现状是生物质利用较少浪费居多,秸秆等生物质有采用综合利用和能源化利用两条路可走且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