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为探讨对象,对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富含中国古典元素的设计也日益受到世界设计领域的关注和青睐。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可以营造富有中国传统意境的艺术环境,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性,还可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本文试从中国古典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入手,进而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探讨,最后提出了如何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有效融合古典文化元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美学所涵盖的内容几乎渗透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室内)的设计布局直接体现了其对于生活情趣、审美价值的追求,中国传统美学在室内设计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现代设计师不断的总结和探索过程中,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蕴含的人文、和谐等等精神内涵已经与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完美结合。本文从室内设计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室内教学设计实际,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渐渐受到国内外设计师的喜爱,本文首先介绍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现状,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提出设计师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艺术活动的创作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与体现。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深远且弥长。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将中国文字这一独特艺术进行分析,借助于对其代表性的特征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探究,进而完成对民族文化、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印章(篆刻)艺术是具有极强中华民族个性内涵的艺术语言,其连同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古典诗词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艺术。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一直以来,因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对从古至今的文化艺术有着重大影响。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物质日趋多元的背景之下,中国印章(篆刻)艺术对推动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的文字和图形,将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与现代标志设计特点巧妙的结合,塑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7.
<正>现阶段,我国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人员逐渐认识到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及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创产品实现了有机结合,文创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水平较低且缺乏创新,设计不够完善,难以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有的传承价值及时代使命。笔者在本文中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其目的是帮助设计人员进一步提高文创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中国文化战略传播要传播的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学生作为我国优质的知识生产力,在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必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阶段,此项工作落实质量不容乐观。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积极设计策略提高融合质量重要且必要,相关者必须对之加以重视。本文从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则及策略三个维度出发,对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旅游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本文先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的种种联系,从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是息息相关的,密不可分的,旨在倡导人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积极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信息社会的标识设计已经进入了风格多元化时期,中国的标识设计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创意和灵感,既用传统图形表达了良好的意蕴,同时又结合现代商业设计意识,消除了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虚幻与现实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交融,得以传承和发展。蒙古族的传统元素所蕴含的的美学规律和蒙古族的艺术特色与现代陶艺设计的表现特征相通,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我有责任传承并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的陶艺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文化意识相结合,使其兼具文化性,审美性,艺术性和多样性。本文将在解析蒙古族传统元素特征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阐述蒙古族传统文化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并对新时期蒙古族陶艺发展方向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2.
汉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设计图形符号,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成为标志设计中一种独特的、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设计元素。本文从汉字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研究和探讨了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六种运用方式,进而提出,汉字图形化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才能设计出最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体现东方魅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是民族审美心理的物质表达。这种审美心理,反应的是民族内心深层次的感受,即使时代变迁,这种文化习惯是无法改变的,反映在园林上,无论物质构成的表象如何,注定需要引起内心的共鸣。传统的营造手法,在现代造园中依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水墨画文化的意义是体现在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和评判水墨画的文化价值,水墨画固有的绘画图式被放在第二位或者把它作为一种技术因素来传授讲解.而现代水墨画的文化含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延伸与拓展了水墨画的本身文化含义.现代水墨画和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的不同步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其中被人忽略掉的文化含义以及文化意义的衍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洛夫因其诗歌的明显现代主义倾向,被台湾诗坛称为"诗魔"。同时,他的诗歌又显现出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味,有着浓厚的中国古典情怀印记。洛夫的诗歌,以其对古典意象和古典诗歌形式的运用、创作题材的拟古,以及精心营造的古典意境,形成了丰富的古典意蕴。这种古典意蕴源于洛夫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在当代也充满了积极意义,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极大魅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所积淀的民族文化使中国在世界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国内外设计师争相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产品形象设计灵感。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古朴、典雅、中庸的东方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成为世界时尚发展潮流所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形象设计,更具中国韵味,从审美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等方面,使消费者产生认同心理。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产品形象设计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高科技的生产车间及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活区和办公区、休闲区处于同一厂区平面上。生产区反映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标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从厂区表面建筑及标语.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了解欧式风格设计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室内设计中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欧式风格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使欧式设计风格更加贴切人们的生活。把我国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西方的设计理念相融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因子。同时,它又具有其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素质。文化与民族不可分割,所以,建设当代中国的企业文化,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对于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有重要的启示。在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当代中国,我们现代企业者不仅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文化,而且应该从本土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为我国企业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在景观设计中逐渐形成了自然情趣与精神文化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不再是人们所理解的简单植被绿化,而是在设计之中更多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高品质的景观设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从我国现代生活区景观设计的现状来看,在情感设计上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美学观念虽为人们创造了宜居的环境,但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和创造性却难以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如何在现代生活区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风,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当前现代生活景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对中国风在现代生活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