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董永昌  刘会景  刘彦 《公关世界》2023,(16):114-116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院校重资助而轻育人,受资助学生缺乏自我奋斗的自立自强精神,甚至对资助形成依赖,违背资助育人政策的初衷。本文从抓好师生互动、优化资助育人环境、拓展教育形式、培养奋斗意识四方面出发,探索将自立自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有效路径,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引导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并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陈述并分析了国内高校资助工作"重物质、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基于学生社团的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对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比如资助评价认定不规范、监督服务工作不到位、"育人"工作不精准、资助育人效果差等。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的引领,革新资助育人工作者固有的"扶贫即救济"思想,完善高校资助评价、考核监督体系及贫困生资助育人方案,强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育人环节,建立"两育一导"的贫困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以契合国家"五位一体"多层次创新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宗琎 《职业》2010,(35)
2006年,教育部按照立足未来、重在建设、推动改革、加快发展的建设思路,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形成与调整决定了职业教育存在的必然性,高职教育坚持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市、面向全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目标,逐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这一形势,决定了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上岗时间短、应岗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引路人,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接影响育人的质量.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特色鲜明、教学能力和职业示范作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益突出的高校贫困生问题,在简单的济困方式不能满足贫困生需求的时候,我们要深度挖掘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建立帮困助学育人的长效机制,使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资助型社团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是成效显著的高校资助育人资源,在资助对象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化进程推进、成长需求满足、心理失衡调适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资助型社团的育人功能,破解其发展困境,推进其持续创新,既是资助型社团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基于自我教育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宋梅 《现代交际》2014,(11):3+2
大学生"爱心超市"本着"扶贫助学,传递爱心,构建和谐"的宗旨而成立,是学校为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推出的一种新的资助方法和资助形式。它既让贫困学生能够获得爱心物品,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让捐赠人在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献出爱心和真情的快乐。大学生"爱心超市"是高校资助贫困生工作所提倡的"建设和谐校园,营造温馨之家"的最好体现,开辟了高校贫困生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象的主体。针对目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存在国家奖助学金分配不均、困难生申请认定、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设置、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等问题,提高困难生资助工作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完善困难生认定机制、加大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注重助学与育人并重,加强困难生心理建设、开展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成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助学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资助,还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关怀。基于需要层次理论深入研究贫困学生对助学的需求,将有利于助学资金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助学工作更加人性化地落实。  相似文献   

10.
王英权 《现代交际》2014,(12):220-221
贫困大学生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中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增权是对贫困生"资助育人"理念的有效应用,它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具有启发意义:经济资助和能力建设同等重要,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能动性。教育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团体工作以及利用社会资源等促进贫困生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贫困生的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1.
梁晓蕾 《职业》2013,(17):101-10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经济的交往逐渐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本文从商务英语的含义出发,针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旨在建立一种以发展学生商务语言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成才,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不少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资助工作方面,但是贫困生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尝试从需求理论分析问题,从心里预期角度解决问题,达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于瑾 《职业》2017,(1):112-113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社会对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单培养"的办学宗旨,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应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发,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的综合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有效地发挥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新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专门的教育资助政策法规,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利率,优化现有资助体系内部结构,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做好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也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目前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以物质资助模式为主,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学业基础薄弱、心理贫困、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关怀较少。这就需要高校探索创新能力资助的形式,积极构建全方位援助体系,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增强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高校一直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验班也成为学校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保证实验班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培养质量,计算机系为实验班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灵活的学制以及广阔的深造空间。计算机系实验班的设立其宗旨在于深入贯彻"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和机会,切实落实"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创新型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个性化及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马晓娟 《公关世界》2024,(5):108-110
随着国家对高校资助体量日益加大、资助模式日益成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各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背景下,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育人成效不足问题倍受关注。而关怀理论从关怀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将“关心”引入道德教育,把“关心关系”的建立视为关怀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处于关心关系中的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情感义务的强调,来实现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这对于提升学生感恩意识,凸显资助育人成效,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莉莉徐毅 《职业》2023,(24):49-52
本文重点探索中职学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新模式,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构建良性的经济资助体系,大力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健全工作机制,同时深化资助育人内涵,通过搭建心理援助平台、技能辅助平台、就业扶助平台,提高资助育人实效,实现扶困、强心、强能、就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方嘉  章车敏 《职业》2016,(12):53-54
新型城镇化给农村中职生的教育和管理提出新要求。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中职生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素质提高,其教育管理要适应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本文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要抓好六个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应把服务于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上把文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在育人策略上把因材施教原则与严厉关爱包容赏识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在管理模式上把规范的民主管理与柔性的生活引导结合起来;在就业指导上把新型城镇化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在评价模式上以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为主体与多元综合评价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帮助社会公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全人教育"思想纠正了近代社会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存在的机械化与功利化倾向,与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育人需求不谋而合.基础教育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全力推进育人模式的转变.从思想认识层面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症,为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