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丹丹 《现代交际》2014,(9):113-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基础,吸收和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精髓。佛教作为异域宗教,传入中国后迅速生根并迅速完成了本土化的改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本文从"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出发,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更能找到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
关键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新燕  苗海叶 《现代交际》2022,(11):51-58+122-12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民生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治理观、生态文明观、生态共赢观五重维度回答了“为谁建设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美好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的思考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应有的认知基础。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又被赋予了更高的战略意义。对此,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天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引言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发展生态文明,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进行综合评估,是衡量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状态,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天津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资源消耗、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制约天津生态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生态文明"一时成了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主流政治术语之一。高校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地,理应担负其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而现阶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以为在高校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需以转变观念、完善学科设置、创新教育评价机制等为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事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根据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成果上的一个新发展,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新进展。在生态文明视阈下解读中国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张正茂 《公关世界》2022,(2):135-1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直面国内日益严峻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断.从现实维度来看,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乎中华文明的兴衰;从实践维度来看,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强"生态立法"工作、加强群众宣传工作、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价值维度来看,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推动建成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的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利于推动建成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有利于培育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公民.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社会福利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之一,对此已达成世界共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对象从一部分群体到全体残疾人,福利内容从保障基本生活到注重残疾人全面发展,福利形式从个别化帮扶、临时性救助,发展为制度化保障、常态化服务,福利工作重心由制度完善到政策落实,福利推进路径由城乡二元分隔转向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残疾人逐步摆脱歧视走向融合,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开辟出来的,在道路选择、观念基础、组织体系、制度构成上特色鲜明.继往开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将向着"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是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烙印并具有中华传统保障基因的新社会保障制度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定性,而遵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规律,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目标,以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为基本条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中华传统保障有机融合,构成了这一制度文明的基本要素。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轮廓已经呈现,但制度尚未成熟,亟待厘清目标理念,矫正政策路径偏差,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走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探索"美丽中国"理念的生态文化基因、含义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理念,当前的生态文化要紧紧围绕生态制度文化建设、生态科技文化建设、生态伦理文化建设三方面协调推进布局,从而打造多元共治的协同机制,有效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为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和世界范围内频频显现生态难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是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上的伟大开拓,有利于我国实现社会建设各方面的转型升级,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总体要求,并明晰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项任务。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合理,催人奋进,指明了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和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新理念,续写新时代美丽中国新篇章,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条件,才能更好的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本文主要立足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等观点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提出了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建设美丽中国。代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生态观。这其中涵盖了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汲取了中国古代传统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至今仍然合理和有益的元素,为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沈国舫表示,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次文明,未来我国亟须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生态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如环境破坏和气候变暖。自十七大开始,我国加快创建新型工业化的步伐,着眼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我们应该自觉地尊重自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基于"五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一体"角度,结合珠海市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民办高校为主等实际情况,从消费观、政治观、文化观、社会观和生态观着手,重点分析独立学院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特征,从而提出树立健康的大学生新思想和行为准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创建"无废校园"是提升生态文明的伟大工程。校党委统筹规划,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是基础;各部门各司其职,主动谋划,做好详细规划是关键;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是瓶颈;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积极主动参与,不留任何死角是保证。要打牢基础,做好规划,突破瓶颈,全校动员,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打赢这场攻坚战,为建设"无废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