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描写了一群孩童流落荒岛后,从文明有序的生活逐渐演变为野蛮混乱的自相残杀,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来探究人性本恶,深刻揭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小说的主题"蝇王"象征着人类内心的丑恶,揭示出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由于害怕莫须有的野兽从而逐渐堕落成野蛮人,而真正的野兽却是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并且兽性最终战胜了人性的可悲现实,引发人们对人类自身种种恶行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救赎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主题。本文主要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救赎主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探讨作品中救赎主题的主要表现手法以及在救赎主题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相似文献   

3.
威廉戈尔丁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最伟大的著作莫过于《蝇王》。本文通过对戈尔丁《蝇王》的分析,粗浅地解读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4.
小说《蝇王》是世界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1911-1994)的传世名作,威廉·戈尔丁曾获得1 98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蝇王》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于1 954年问世,探讨了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问题,认为文明的约束一旦放松,人类的原始本能就会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作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著名美国作家,其创作生涯虽短,却凭借着多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是《狼的儿子》《野性的呼唤》《白牙》《海狼》等代表作,更是将他对生命的崇拜,对生命意义、精神自由的追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对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此,介绍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同时以《野性的呼唤》这部中篇小说作品为例,对杰克·伦敦在其生态文学作品中表达的生态批评理念与生态主义价值观展开探讨,希望通过生态思想的总结,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的时代中,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对人性善恶的揭示,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就是一部有关人性善恶问题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尔历经了从恶到善的人性蜕变,在这过程中,莎士比亚在描写人性险恶会给自己带来灾害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生要想获得价值,那么必须要去超越自身的精神这一思想。本文主要论述了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中存在的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黑王子》是默多克创作中期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纠缠不清的爱情关系为重要主题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四位女性人物都渴望拥有完美的爱情,但因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而走向殊途,同时展现了文本中女性人物"唯我主义"爱情观的的消融到向善的爱情观的重新建构的过程。由人性和兽性因子组合而成的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解读与阐释关键点。斯芬克斯因子通过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决定了人类伦理选择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历史中的价值。本文指出,《黑王子》中爱情主题在斯芬克斯因子作用下展现了默多克作为道德哲学家对于女性爱情观的主张,唯有打破兽性因子控制下的"唯我主义"爱情观,把充满爱的目光投到外部世界,才有可能达到"善"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的两部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是关于狗的小说中杰出的作品,在这两部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对适者生存的阐释。《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对适者生存理论的初步探索演绎,而《白牙》则是作者对这一理论的补充说明。适者生存不仅指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只有强者能生存下来,同时也指另外一种适应,对文明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周帅 《现代交际》2015,(4):75+74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И.Солженицын,1918-2008)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优良传统,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描绘出复杂的人性图景,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之家》《癌症楼》《第一圈》《古拉格群岛》等,其作品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故事情节营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模糊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模糊语言学理论出发,对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进行概述,并从模糊语言学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旨在加深对作品的解读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愤怒的葡萄》表达了在美国经济恐慌期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所经历的动荡、折磨以及最后走上的抗争之路。本文尝试探讨《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刘畅 《职业》2017,(4):121-12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相似文献   

13.
在欧美文学史上,《哈姆雷特》与《基督山伯爵》是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都阐释了仇恨对人生发展中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自电影产生以来,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其中对苏童《妻妾成群》的改编就是个很成功的例子。改编后的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减头绪,立主脑,净化与提纯了颂莲、梅珊等反抗女性的形象;在手法运用上,采用声音、色彩等电影手法展现作品主题,更加突出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译阿拉伯文学作品中,纪伯伦的作品译介之早,译本之多,仅次于《一千零一夜》.我国有不少文化名人如茅盾、冰心、赵景深等都先后介绍过纪伯伦及其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书话乃至一段段佳话.纪氏作品在我国  相似文献   

16.
李洁 《现代交际》2011,(1):26-27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体现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同样,一部译作在语言文化、作品风格以及思想内涵上也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本文以《简.爱》两个译本为例,欲从西方诗学中历史性的角度来阐明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介绍了《荒野的呼唤》和《雪原》的主要内容,又通过分析这两部长篇小说,探究了杰克·伦敦的创作心理以及写作风格,并指出了杰克·伦敦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观。  相似文献   

18.
《公关世界》2016,(4):34-38
贺俊鸿主要艺术活动:
  1990年《逝去的回忆》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
  1991年《飘》英国驻华大使馆收藏
  1992年《秋天》获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家赛优秀奖
  1996年《呼唤》入选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大展。  相似文献   

19.
<正>疾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正如叶舒宪曾经指出,“疾病和疗救的主题成为仅次于爱与死的文学永恒主题”,并且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肺病、梅毒、失明等病症都具有超越其本身的深刻寓意。然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病人”形象,他们被冠上莫须有的“病”,并因此遭到社会集体的压迫与驱逐。本文主要选取曹禺《雷雨》中的繁漪和田汉《获虎之夜》中的黄大傻这两个“病人”形象,梳理他们的“病因”和遭遇,进而对其“病人”身份背后的隐喻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文坛上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位青年女作家。她的以《厨房》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其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便是死亡、重生与救赎。本文将从其处女作《厨房》出发,探究死亡、重生与救赎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