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强,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经验,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好文化宣传的使者,以便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为例,针对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特点,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把文化传播出去。中国文化外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被称为"逆向翻译"。然而,许多人对逆向翻译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因此,需要对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逆向翻译"是中国文化翻译的必然选择,应培养更多有双语文化背景的译者来介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汉语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辐射到中国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关系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实施。提出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研究的步骤:影响词语翻译的四大跨文化因素的研究,探讨以文化为核心词语翻译的努力方向、研究如何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有机结合,以及基于文化差异如何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等,从而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研究找到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杨华  王志永 《现代交际》2014,(2):20-20,19
某种意义上讲,国内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文化。存在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我们在翻译国内旅游景点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素。基于"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读者接受能力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在辽宁旅游景点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综合运用翻译策略,不但可以让旅游景点翻译充分发挥其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曾统计,1892年至1913年间,即中国的半殖民地时期,翻译作品占了中国出版的书籍总数的2/3。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翻译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作用?通过研究分析当时中国以翻译为媒介,被动接受与主动引入国外文化的过程与活动,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民族文化在翻译的"摧毁性"和"重生性"作用影响下,历经了一场"劫难",而又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为研究目的,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课堂两课时+课外零课时"的教学方法、发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及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以期更好地实现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研究发现,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使用丰富。基于自建中国文化外译平行语料库研究发现含"天"字文化负载词中"天"代表着我国哲学、宗教、伦理等三大文化领域的特色文化;其英译过程多运用省译、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使得文化因素在翻译前后实现了文化信息功能对等。含"天"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及翻译效果对指导翻译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精华,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表现形式和文化遗产。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其中带有"泉"文化色彩的诗词成为一大特色。本文立足于济南当地著名的泉水文化,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泉"文化诗词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同时将济南"泉"文化诗词翻译与新媒体相结合,探寻中国诗词文化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辽宁翻译史是中国翻译史的组成部分,对其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是让世界人民了解辽宁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更好地弘扬和宣传辽宁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辽宁地区的翻译史研究,探讨其文化价值、实践价值及启迪意义。提出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建立相应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文化"创新环境"的必要性,以期促进树立区域文化自信,实现辽宁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本的英译究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为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旅游文化,促进中国文化更快地"走出去",用传播学作为理论依据,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中英旅游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与传播的关系、中英旅游文本的异同、英译方法和技巧等,归纳出旅游文本翻译原则。以求跳脱传统的在乎翻译的"译",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翻译这一言语活动。  相似文献   

11.
李琼 《现代交际》2012,(4):35-36
文化翻译学者们认为,翻译作为最明显的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正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从19世纪中叶到"五四"之后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三次儿童文学翻译浪潮。在这股浪潮的直接影响下,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童话。  相似文献   

12.
马祖毅先生认为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第二次为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第三次为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忧外患中国时的西学翻译,最后的翻译高潮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本文在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主要探究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19世纪末内忧外患中国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内忧外患中国是由社会、经济、文化这三个因素综合导致而成,该翻译高潮的出现是中国翻译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许译实践对文化翻译的处理方式灵活多样,而许氏翻译理论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扬弃和发展。本文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结合诗歌翻译实例对许氏理论(以"三美论"为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客观、准确的评价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指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它是对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玄学及古代艺术的全面阐述。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为研究方向,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开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及教材建设,最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意在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教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忠实"向来被翻译界奉为第一准则,以此为评判标准,庞德的译文在译界便一直备受争议,许多评论家指责庞德误译中国文学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庞德的翻译在读者中间影响颇大,而且正是所谓的"误译"掀起了一场现代诗学的大变革。本文将梳理庞德的翻译思想以及他翻译的时代背景与文学背景,并总结庞德翻译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长,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来源却未能建立起培养高等级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体系,原因包括教科书不规范不科学、师资匮乏、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高校翻译教学体系的改进提出了几点建议:提供高质量的教科书;开设翻译理论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多样化的翻译课程;建立开放式的翻译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增强,而中国传统文化被日益边缘化,因此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国内传统文化习俗英译工作做得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著名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译者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元节文化意象翻译工作的策略方法,提高中国民俗文化的可读性,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旅游景点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一类。其对翻译学发展,对我国旅游业这一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如何让中国的特色景观走向世界?如何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的眼球?我们不得不把焦点放在景区景点—这一"门户"的翻译上。本文将从翻译的标准;景点翻译的模糊对等原则;文化角度下的景点翻译以及翻译的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比较,不断加深我们对景点翻译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被概括为翻译方法中的"三维转换"。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广义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同样适用于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本文以吉林雾凇导游词英译文本为例,结合吉林市旅游文化特色,分析"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在旅游外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作为其向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桥梁,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学翻译的重点研究不可避免地从语言分析的阶段发展到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上。2012年,莫言为成中国内地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丰乳肥臀》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莫言颇为喜爱的作品,他在这部作品的序中说:"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你如果要了解我,应该看我的《丰乳肥臀》。"本文试从日本佛教大学教授吉田富夫翻译的《丰乳肥臀》和莫言的原作《丰乳肥臀》的文本对比出发,结合深入讨论分析日译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