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魏晋六朝时期,乐府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题材作品。其中“怨女”的形象多处可见,其描写呈现出情感细腻化的特点,而原题材中的怨刺性则淡化了许多。由于悲剧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怨”在逐渐脱离了其自身的政治功能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的审美范式,并逐渐固定下来。“怨”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实现了向审美性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傅亮 《现代交际》2011,(7):79-80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汉代的统治集团提倡“以孝治天下”,注重维系人心、安定社会;汉代作为一个并非首创又非晚近的封建王朝,其文化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自豪地以“汉人”自称,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先秦的养老礼制至汉代形成为完整的制度,这一制度以及其中包含的尊老、敬老的精神成为汉以后历代养老制度的蓝本,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文试从出土文献中“鸠杖”的角度浅谈汉代的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3.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认为生活这个概念不仅包含现存的事物,而且也包含我们所希望的事物、可能的事物。虽然当代中国还未确定"生活"的真正含义,但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渐渐使审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审美活动和审美因素大量进入日常生活空间。同时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下中国的审美现实,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代表作《祝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应该是一个审美再现的过程。本文试从形象刻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四个方面讨论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如何再现了原作的审美价值,从而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蔡灿 《现代交际》2012,(4):80-81
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描写了美国白人审美观对非裔黑人女性心灵的冲击所造成黑人身份的迷失与丧失。本文通过对该小说的人物分析来深入探讨主人公佩科拉及其母亲波林悲剧的根源,认为莫里森非常关注黑人女性心灵世界,敏锐地意识到白人审美标准对黑人女性心灵的浸染现象,使她的作品在视角以及思想深度上别树一帜,走在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给家庭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而对它的内在本质,却缺少明晰透彻的理性分析。根据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事物这种内在的规定性,来源于事物内部特殊的矛盾性。它是事物发展变化中内部深刻而稳定的联系,从而呈现出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因此,若揭示家庭的本质就必须弄清;什么是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内在的规定性?什么是家庭内在的特殊的矛盾性?什么是家庭变化中内在的稳定联系及其规律性?只有弄清这些问题,对家庭才能有个清晰的认识。从下面三个方面,对家庭的本质做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创作中,图式是艺术家心灵的载体,图式意趣的表达暗示艺术家审美情思、审美取向,以及艺术家的精神追求。意趣与图式的内在联系是艺术家美术创作情感物化的过程。"玩"出来的美术创作情感中的"玩"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行为,在特定的情境与文化场域中,图式所呈现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对艺术家本身和观看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美术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写意花鸟画临摹教学是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必修课,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审美素养相脱节的现象,这与教师的引导、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针对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探讨学习花鸟画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汉英民族这种审美习惯上的明显差异是历史文化传统使然,在总体上规定并制约着各民族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因而形成了各自语言上迥然不同的表达风格。反映到各自的景物描写中,即使是对同一景观,往往也会采用不同的审美角度。本文试着从同一景物描写文本的中英文入手,分析中外民族美学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象征在世界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很常见,它借助事物间的联系,以具体事物作媒介,使人联想到与该事物有联系的相关事物.由于它采用的是"托义于物"的手法,不但具有生动感的特点,又意在言外,容易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如我们看到"做老黄牛"这个字句,所想到的不仅是"黄牛"本身,而且由此联想到忍辱负重、敦厚温顺的人格."在象征中,语言符号本身似乎只是一种媒介,或者说只是一架桥梁而已,它让人们通过有限的符号去产生无限的联想,去联想语言符号所暗示的意义."[1]因为联想思维的不同,语言中丰富多彩的象征词汇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表示的寓意又大相径庭.如喜鹊,被阿拉伯人视为不祥之兆,当作小偷或笨鸟;但中国人却视之为吉祥鸟,报喜鸟.  相似文献   

11.
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再好的细节,也应服务于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公共价值是人们对公共事物以及处于公共生活中的人本身进行评价、选择和改造所使用的普遍性尺度,它要遵守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等三个原则。但在现阶段,我国公共价值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背离了公共价值的内在要求。文中分析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共价值重塑的必要性,探析了在我国公共价值偏离的表现,进而提出了重塑我国公共价值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扭曲的事物、荒诞的组合,梦境中超越现实的场景,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常常引发的冲突。认为言论与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真诚反映,这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总是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地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地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  相似文献   

14.
审美情趣又叫审美趣味,它是审美主体在面对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或现象时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力",一种独特的审美定向,一种属于个体的"喜好与偏爱".审美情趣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作为整体的审美意识有共同之处:既要受到社会、阶级、民族的共同观念的影响,又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在审美取向方面,更具主观性,更加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功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效能.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效能.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对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意义的认识、理解.关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导向和个性化功能,我们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释义元语言是许慎对汉字及汉民族文化元认知知识、体验和调控的综合反映.与现代汉语相观照,我们主要从释义元语言的象似性认知,观照汉人认知规律:功能、话题相似性的理念古今一以贯通.  相似文献   

17.
李学锋  白津夫  袁晓勐 《城市》2014,(11):14-18
正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空间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广义的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要求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在建设良好生态的基础上,将"生态原则"贯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秩序,保持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共生,推动自然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家武雅士与卢蕙馨1958—1960年在台北盆地汉人村庄的田野调查是欧美第一个关于汉人社会儿童与育儿的人类学研究,也是汉学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以及跨文化儿童发展研究相遇的重要历史节点。该研究是人类学与心理学理论融合以及混合方法论的经典产物,然而这批宝贵的田野资料在60年后才重见天日。笔者对这些资料的重新分析,既是在历史脉络和田野境遇中回味二位前辈理论生成之过程,又是面向当下跨学科视野,结合前沿理论与方法论,赋予历史资料以新的生命力的尝试。本文试图通过回顾经典田野资料、梳理学科历史,重新发现“儿童”:以“儿童打架”为案例,将分析焦点从“育儿”转向作为主体的“儿童”,从儿童视角再诠释所谓的“传统汉人家庭”,并回归人类学整体论的愿景,探讨合作与道德的起源、行为意义的阐释与人类学习等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相似文献   

20.
审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其特点主要是为想象者创造出未直觉到的事物形象。在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是创造意向,构筑意境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演唱中通过艺术想象能够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向和深邃的意境,下面本文就详细进行分析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