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社会交往、生活服务、就业与创业及民族工作等四个部分组成.我们要从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和发展族群关系网络,建立新型城市民族关系和理顺城市民族工作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建构其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使更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彰显城市多民族社会的活力与魅力,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繁荣,是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以贵阳市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构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城市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聚集.在社会排斥和社会内卷双重动力的推进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小群体的形式占领特定城市空间,与主流城市文化之间形成了各种空间障碍和心理障碍,阻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和谐城市的建设必须逐步消除阻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各种障碍,促进民族关系的融洽.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趋势、特征及城市管理局限基础上,提出统战系统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民族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强化服务管理方法;提供多元化的权益申诉渠道;拓展各民族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路径以及充实各类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5.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城市要强调民族多元文化存在的不可避免性,采取多种形式构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沟通的平台;要落实国家民族平等政策,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化管理;要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的难题,保障其合法权益;要培育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达到各民族之间互相包容、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然而,他们却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与城市居民产生一定的社会距离。产生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受制度因素的制约。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法律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在进入城市后,只有在适应城市文化的理念及其行为方式,将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有机整合起来,才意味着他们真正实现了城市化.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一般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要较好实现文化适应,提高适应能力,一方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要积极发挥个体能动性;从另一方面来讲,政府和社区需要建立健全外部支持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强劲的人口流动大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从边远乡村、山寨涌入城市,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掌握生活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城市的境遇更加艰难,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在概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探讨了问题及其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在城市务工经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困境,融入城市的进程较为艰难复杂,提出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边疆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既有文献的梳理,对比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汉族流动人口以及户籍人口的生存现状,从经济就业、制度保障、行为模式、主观认同四个方面探讨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最终提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将获得感作为衡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标尺,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四个维度研判少数民族城市融入的情况,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依然处在初级融合的水平,离完全融入城市的目标尚有距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获得感的积极型城市,打造激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政治融入的开放型城市,营造适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的包容型城市和创建悦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生融入的友好型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城市化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空间聚集形成各式各样社会关系的融合过程。利用云南省企业员工调查数据,着重考察就近转移少数民族的社会资本重构过程及其与汉族的差异,发现省内迁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动后社会资本所发生的原有关系流失、断裂,新型关系重组、定位的特征,带有乡村和少数民族"双重"身份和差序格局烙印。城乡与族际的群分特征共同作用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为城乡之间与族际之间以"排他"而维持异质性,同乡与族内同质性均因"内卷"而强化。相比汉族,少数民族流人动人口在城市具有业缘关系强度不够,社会交往层级下沉的特性,这是国家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政策领域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性质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遵循民族问题"社会化"的研究思路,借助社会排斥理论的主要观点,设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分割性劳动力市场排斥、差异性政策排斥、层级性社会分层排斥、冲突性文化排斥等方面,分别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就业和相对贫困问题,权利保护和社会参与问题,族际交往和社会支持问题,宗教信仰和社会认同问题等。并且,以社会政策创新为实现路径,提出消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排斥,推进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这其中也包括大规模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由于特殊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体现在地缘、亲缘等强关系,这种社会支持网络对其城市社会融合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有促进其社会融合的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和社会距离,阻碍了其社会融合的实现。因此,穆斯林流动人口要实现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就必须重构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5.
借助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他者间互动作为前者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为研究其如何实现社会融入提供了一种理论分析和学术解释。依据互动情境、互动中介、互动意义这三个核心要素,搭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路径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具体阐释互动情境、互动中介、互动意义使两者互动得以产生的机理,并指出它们分别是其实现社会融入的条件、手段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流动人口规模增大、流动原因的经济性强、流动的季节性和无序性明显、流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居多但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从事职业具有民族经济文化特点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居住大分散小聚居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及其变化,对城市民族关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了解、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的原因、特点、作用、社会支持、城市适应和权益保障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被侵害表现在社会权益、劳动权益、受教育权益、经济权益、安全权益等方面,权益保障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法规缺失与效力低下、保障主体工作不力、保障意识缺失等,建议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多层面保障主体的保障功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与法律救助中心等措施来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平等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关注的是常住人口权益,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自由迁入”是写入宪法的公民基本人权,理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应给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别的关注和特殊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问题。在对社会融合进行概念辨析和操作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解为劳动就业、制度保障、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得分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且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差异较大;社会融合各维度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发展的关系;不同流入地、受教育程度、年龄组、流入年限、流动范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各维度得分有明显差异且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下一步应积极推动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重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优势,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注重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交往和心理交融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