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沫若同志在史剧《武则天》附录中断定武则天生在四川广元(故利州),其论据主要是唐朝李义山的一首诗和利州出土的半截石碑。《李义山诗集》中有《利州江潭作》诗一首,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五个字。郭老说:“金轮是指武则天”,这无疑问;但他又说:“感孕’是由古代的‘感天而孕来’的,诗与武后无涉”。——这两个说法,我认为很值得研究:(一)从字义上看:“感”字在诗题里常作“感怀”、“感叹”、“感想”解释,“孕”字古义和“赢”相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意境,叫“无我之境”。这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而近年来一直有争议。最近一些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也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个说法(按:指“无我之境”说)很精巧,但违反了创作和欣赏的一般经验。”我认为,“无我之境”四字巧妙地表达了我国文学史上实际上存在的一个流派的本质特征和最高境界,认为此说违反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其实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3.
于光远 《学术界》2001,(5):245-246
在把《希望更多的人来做“文化扶贫”的工作》寄去广州《同舟共进》时 ,我还不知道合肥已出版了《文化扶贫与村民自治》这样一个刊物。在收到创刊号时我特别高兴。许多在安徽这块土地上进行改革工作的老同志为这个刊物题了字 ,也有几位同志写的贺信 ,其中的王郁昭同志 ,他正在担任扶贫方面的负责工作。题字者中也有我无缘相识的 ,但闻名已久的袁振同志等等。在创刊号上我还很高兴地看到现任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为出版这个刊物的批示。当时我就想写一篇短文对这一刊物的创办表示祝贺。现在我在合肥。这次我来合肥又收到六月十五日出版的这个刊…  相似文献   

4.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李步云同志的“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我觉得文中有几点值得商榷。一、资产阶级何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它有没有革命的作用?李步云同志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它“曾经起过革命的作用”。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资产阶级的这个口号,是在其国家和法制建立以后提出来的。李步云同志混淆了“自由、平等、博爱”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一九六○年第七——八期发表了周景芳同志的“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把一九五九年第四季度开始讨论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及错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质变阶段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等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提出不同意我的看法的意见。他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矛盾)的二重性,不是两种关系。”他认为我的“问题就出在‘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这不仅仅是四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周景芳同志把问题归结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样的讨论对辨清“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大有好处。但在我看来,周景芳同志对这个关键性问题的看法,还是值得商榷。也可能我的看法不对,但是为了使讨论进一步开展,现在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我的看法是错误的,我将坚决修正自己的错误。总的说来,我的问题不出“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而周景芳同志的问题却出在“不是两种关系”这六个字上,而且“这不仅仅是六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
<正> 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或纲领性口号:“我们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这个口号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在当前的条件下有什么新的意义?有没有必要重新倡导、重新实践这个口号?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进行认真的总结,并作出明确的回答。一文艺必须同群众相结合,这不是一个一般的文艺口号。它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与生活、文艺与群众、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所作出的高度理论概括。如果说,  相似文献   

8.
自从查志华的《对“深入生活”这个口号的再认识》(《上海文学》1980年11期)发表以来,不少报刊对此展开了讨论,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种是查文的观点,认为:“作家要深入生活这个口号本身并无多少包容性和概括性,并不触及任何文艺创作中的内在规律”。这个口号不仅在实际运用上是弊多利少,就是口号本身也是不准确、不严密的”。“‘深入生活’一开始提出时,就带有明显的质的规定性,那就是特指深人工农兵生活”,这对于“革命战争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唐诗人张继的著名绝句《枫桥夜泊》中有“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历代注家对其中“江枫”一词的解释,或为“江上的枫树”,或为“水边的枫树”,也有把“枫”字解释为“枫叶”的。最近,卢文辉同志在《“江枫”新解》中提出,以上这些解释都不符合于作者的原意,他认为“江”指“江村  相似文献   

10.
五、“井田”一词出现于何时正确的掌握了“井田”的基本模式以后,我们再看看“井田”一词究竟从什么时候起才出现的。这个问题,最好让古代文献自己讲话。 (一)先请教周代彝铭:关于这一点郭沫若在二十年代已给我们得出了基本正确的结论。那时他举了不少例子证明金文中的“田”字不可能是“井田”,(19)故周代金文中既无井田痕迹,更无“井田”这个名词。 (二)再看看古代典籍《书》、《易》、《礼》:《书经》中“田”字凡十四见,一次是指狩猎,余指一  相似文献   

11.
《江汉学报》1962年第9期发表了曾启贤同志的文章,讨论到“社会必要劳动”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对研究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经济核算、经济效果等问题都有益处。所以我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向曾启贤同志请教。曾启贤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根据经典著作,提出了对社会必要劳动的两种解释。为讨论的方便计,也为正名计,我觉得他所称的“前一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可以称作“单  相似文献   

12.
我在前一篇读书札记中提出要研究人的内在价值。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我翻阅了几篇有关人的价值的论文,由此发现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首先要弄清“外在”与“内在”的划分。 在刘全复和我合著的《马克思主义与人学三题》(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的小册子中就把人的价值分为“人对‘他我’的外在价值”和“人对‘自我’的内在价值”两个方面;周农建撰《论人的价值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一文中有一节论“外在价值与自我价值”,似亦将“自我价值”视为人的内在价值。按我现今的观点,“自我价值”仍属于外在价值,即人对自我的价值高低、大小、贵贱、重轻,由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的程度(效用)来决定的。 周农建同志写道: 一个人只有能满足自身的需要,他对自身才有价值,所以有人肯定自身,充满自  相似文献   

13.
有机会到成都来,四川省的同志要我跟同志们见面,谈一谈。今天,我想就科学和民主的问题,讲讲自己的一些看法。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纪念,讲这个题目,还得先从五四运动说起。大家知道,科学和民主是五四运动的两个重要口号。其实这两个口号并不是一九一九年“五·四”前夕才提出来的。早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创办《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的时候,陈独秀在创刊号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中就提出来了,不过那时候把民主叫做人权。在那篇文章里,陈独秀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卞,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意思是  相似文献   

14.
<正>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史哲》1981年第1期发表了徐经泽同志的《也谈“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准备就徐经泽同志提出的观点进行商榷。“这种社会主义”究竟是指什么? 马克思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这个著名论断中的“这种社会主义”是指什么?徐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在通常情况下”,社会主义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指学说体系或思想意见,另一种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在这里,“这种社会主义”是指学说体系,因而就是指“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15.
包世臣生活的时代(1775—1855年),正是我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捩点;他的经济思想代表着这个历史时代的部分经济思潮,并且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见解。但在巫宝三、冯泽、吴朝林等同志所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一书中,包世臣被列为“鸦片战争前后官僚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经济思想”的主要代表,当作“进步经济思想与政策的对立面”,并认为他“完全是以一个封建统治者的谋士姿态出现”。对于这个评价,我认为有商榷的必要。一包世臣字慎伯,安徽泾县人,出生在封  相似文献   

16.
“仁”字在《论语》一万三千七百字中是占有显赫的地位。宋代张敬夫《洙泗言仁录》大概是首先把这个字眼类聚在一起,作了研究,而引起人注意的吧;然而,我们今天容易记起的却是清代阮元《论语·论仁篇》的统计数据——一○五个“仁”字。孔子和他的门弟子们说了这么多的“仁”字,历代又对这些“仁”字作了好些发挥,应该是义蕴无余了,却又不然。直到现在,我们不是对它还有许多新的争论?孔子是一个所谓“繼往圣”而且非常富于创造力的人,《论语》二十篇四百八十六章,论“仁”的五十八章,论“礼”的四十余章。“仁”和“礼”可说是经过他改造、孕育出来的一对学生。“仁”是什么?“仁”和“礼”的关系怎样?从他回答颜渊  相似文献   

17.
记得前两年,锡金同志撰文回忆“孤岛”期间党组织了一部分同志“分头办了一些刊物”,这中间还有一本取名曰《万人小说》的文艺刊物,“似只出了一期”,“由王元化同志代它组稿”①。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说:在“孤岛”期间,有一位叫佐恩(王元化当年署用的笔名)的青年作家经常上门,他很能说话,是左翼阵营里的人,我的一部长篇小说《海市》,就是应他的邀约而创作的,并由他拿去发表在一份新办的《万人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原名郭开贞,号尚武,乳名文豹,因排行第八,母亲呼之为“八儿”,家乡农民称他为“八老师”。“沫若”是他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付刊《学灯》上,第一次发表新诗时用的笔名。这个名字的起因,据郭沫若同志在《我的童年》中说:他的家乡乐山县有两条河,一名沫水(即大渡河)一名若水(大渡河的支流雅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书供》原稿的真伪问题,我在1979年曾写了一篇题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简称《考辨》)与荣孟源同志商榷,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上。还在《考辨》未发表之前,《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罗尔纲先生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简称《注序》)一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评论我和荣先生关于《原稿》真伪问题的讨论。在《原稿》确系李秀成的真迹这个问题上,罗先生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他不同意我所说的“曾国藩对它只有删改,并未撕毁”的论断。他持三点理由就这个问题来和我商榷。本文就是对罗先生“商榷”的再商榷。  相似文献   

20.
关于德字的形义问题——答何新同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一年,我在云南兄弟民族地区参观,也作了一点调查,刚才回来,得拜读何新同志《辨德》的文章(《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不觉有“空谷足音”之感!但是他于德字的形义考释,跟我完全不同。不敢自矜新创,但是读书一得,尚非抄袭雷同之说,故谨提出,谬误难免,愿与何新同志共同研究。 甲骨文字,各家考释不一。何新同志从罗振玉说,释为德字。我因卜辞字的用例,与德字不很符合,故暂从阙。今案金文作德,加“心”而已,因此疑德字可能是周人在字的基础上另造的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