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总结了哲学斗争和三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科学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大意义,这是大家一致承认,没有什么不同看法的。但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否也是唯物论的重大问题,是否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有不同的意见,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哲学,从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出发,认为哲学应以人为中心,并企图用他们的所谓“人学”来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定的混乱。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来看,也有必要科学地说明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因此,本文就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一初步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而不是“人”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所谓整个世界可归结为物质和精神。因此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论,它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实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承认美在物,就是唯物论,承认美在人的精神,就是唯心论。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这个结论似是而非。因为它的成立必须有这样的前提:美是物的属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就把需要证明的东西当作证明的前提了。笔者认为,并不能以是否承认美在物作为划分美论之唯物与唯心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命题,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它概括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最一般的特点,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另方面,它简明地揭示了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哲学界有学者提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提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打破并根本改变了本体论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考方式,突破了木体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唯心论企图从物质和精神的两极对立中直接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思维模式,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也不能被容纳于传统的唯物论与唯心论派别对立的模式,既不能从唯心论观点去理解它,也不能从唯物论观点去理解它,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变革的实质,恰恰就在于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是不科学的。因为就物质和精神的本质来说,二者是根本不能互“变”的,物质既不能“变”精神,精神也不能“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歪曲了精神即意识产生过程的本质,“精神变物质”则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个命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否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如果说“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也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观点,还仅仅是给唯心主义留下了一个缺口的话,那么,“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则给唯心主义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8.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9.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任何一种唯物论,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N·维纳维纳的这一段话,并没有确切地回答信息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维纳同期的和他以后的众多科学家也未能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回答信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有待于  相似文献   

10.
近来,广东哲学学会就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对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的主要观点提出了非议: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并不包含关于世界本原的意思”,不应从“本体论”方面来理解。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论点“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我认为上述论点不符合毛主席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此我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不成熟的意见,谨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论精神,作为邓小平理论精髓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观点是唯物论精神的完整体现,作为邓小平理论基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唯物论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邓小平理论关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唯物论精神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2.
维纳问题的哲学辨析杜镇远维纳在《控制论》中写道:“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①。近半个世纪以来,信息科学的发展充分说明,维纳当年提出的有关“信息是什么?”问题,其影响远远超出料学技术的范围,具有...  相似文献   

13.
<正> 文学传统与文学创新的课题,应置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大系统中来进行宏观的探讨和考察。历史传统是由难以计数的“一个特定时期”所组成的。“一个特定时期”是历史断代的横切面;一切时期则是历史传统的竖切线。社会历史不仅具有物质生产的表征即不同社会形态的不同生产方式,而且具有精神生产的标志即不同社会形态的不同社会思潮,不同的社会思潮表示了不同历史时态的精神生产面貌及其传统特性。与社会物质生产相对应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总体性生产中的特殊空间。精神生产的发展给一定历史时代留下了精神文明的印记。精神生产的纵向流变相承袭,归根结蒂是导源于物质生产的纵向发展相承袭。但是,如果把两者视为同步同构的关系,就会陷入机械唯物论的泥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两者仍有不平衡现象。因为,我们不能忽略精神生产本身的主体意识作用,即自身的历史传统。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主义、教条主义对当代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认为历史和自然科学过程是一样的,不承认人的作用;人文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的理性活动,却无视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这不仅导致西方史学的不同走向;而且中国史学界亦深受其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误入了歧途,阻碍了历史的研究和发展。唯物论吸取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合理成分,既承认历史的规律性,又肯定了人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认为历史学是科学,又是艺术。因而,唯物论才是指导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物质与场     
自然科学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科学,它首先必须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及其可认识性。否则,自然科学便失去它的研究对象,失去它的  相似文献   

16.
正确地解决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是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都有重大意义。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坚持唯物论,肯定物质对意识的本原作用,而且要坚持辩证法,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在本体论范围内,即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只有自觉坚持这个基本观点,才能坚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怎样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张江明同志在《要充分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唯物论中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文中,针对一些与他不同的意见,重申了他认为这个命题“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主张。现在提出两点质疑与张江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杨大春 《湖南社会科学》2008,(6):I0001-I0001
我在一些文章中提到,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文化唯物论的时代。其实,我本人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的学术生涯差不多也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旅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40多年和世界上7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总结并提炼出来。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很需要从社会主义辩证法上进行研究和概括。在这些问题上有很多经验教训,也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辩证法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一、社会主义时期的唯物论和唯心论问题物质和精神、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及其发展变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样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根本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属性、发展、性质和方向,而且它不仅是个理论性问题,也是个实践性和政策性的问题,亟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诚-实有”是王夫之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典唯物论的一项精粹成果。这一范畴是标志物质及其属性、规律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它不是表示某种道德原则的概念,也不能同物质或物质实体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