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说过,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还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并指出第二个飞跃比起第一个飞跃意义更加伟大。那么,认识过程第二个飞跃要经过那些阶段和环节呢? 我们认为,它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认识阶段,它包括以下三个环  相似文献   

2.
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全过程中,包含着"实践——认识"和"认识——实践"的两个分过程.前者属于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后者属于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在前一个分过程中,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其间又包含若干过渡的环节.那么,人们取得了理性认识以后,认识回到实践又要经历哪些阶段和环节呢?这在我们现行的哲学理论中则显得十分贫乏.对此,笔者作一点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哲学界研讨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问题,这是马克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不少同志撰文公诸了其研究成果,我们读后很受启发。如胡象明在《关于认识运动过程的阶段问题》(《哲学研究》1984年第四期)和《试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性《(《江海学刊》1984年第五期)等文中提出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的认识过程中存在阶段性问题,并在作出肯定结论的前提下,划分出:理论具体化和理论客观化两个阶段。作者的这些看法,我们以为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由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过程中究竟包含哪些小的阶段(或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似乎尚有深入探讨之必要,而且论者也众说不一,歧义颇多。为此,我们拟就此文讲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哲学界还在就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讨论。我们认为要使这一讨论深入下去,关键在于弄清楚感性认识怎样向理性认识飞跃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 在我们看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中间要经过一定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逻辑加工或思维加工。这个论点并不是任意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哲学界对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把由实践到认识看做是第一个飞跃,比如《简明哲学原理》中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其二是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第一个飞跃,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系列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动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过程两个飞跃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首次提出的认识辩证过程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在分析第一个飞跃时,阐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分析第二个飞跃时,既指出了这一飞跃的重要意义,又指出了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环节,如注意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等。特别是在实现第二个飞跃过程的理论中,明确了实践检验和理论指导的同步性、即二者在第二个飞跃中同时展开的思想。在《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两篇著作里集中发挥了这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怎样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什么样的思维逻辑途径、方式实现飞跃的呢?一般认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本思维逻辑途径是“四个环节十六个字”,毛泽东同志所揭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四个环节”的认识过程,客观、如实地反映了人们把感性材料加工为理性认识的这样一种思维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认识根源,源于认识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根源.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自然要解决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矛盾,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解决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的转化,这些都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更重要的第二个飞跃,是如何实现的呢?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更重要的第二个飞跃,必须经过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这两个中间环节。实践方案的制定以实践目的为主要根据;而实践目的的制定,又有着双重的依赖性:一是依赖于主体自身的需求;二是依赖于主体现有的理性认识。本文试就实现第二个飞跃的两个中间环节及实践目的的制定的双重依赖性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民国会馆的演变及其衰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民国以后,会馆这一民间社会组织进入衰亡期,经历了向同乡会、同业公会以及商会和存袭原有名称三种转变。就其衰亡的原因,一是内部固有的落后性即封建性,二是社会的变异使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玉平  牛磊 《齐鲁学刊》2006,4(6):152-154
行政发展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文明与否的重要参照系。在政治系统内,政府职能的转变构成了行政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中国行政发展的路径选择,要在准确定位政府职能的背景下,逐步推进行政管理理念的服务化、手段的信息化、过程的法制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明传奇中的包公戏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塑造的包公形象却十分鲜明。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继承了元代包公戏中包公的清正廉洁、机智善断等特点,同时又有新的艺术风貌:包公形象渐趋神化,其权力被无限扩大,成了正义和公理的化身。同时,作者又赋予了包公更为贴近生活的普通人的性格,使其在戏中显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李倩 《江汉论坛》2001,(12):44-46
楚人招魂的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意向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性色彩.楚人招魂的传承性、民俗性特征较为鲜明,是楚巫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5.
李程 《殷都学刊》2006,(3):108-110
严复在《老子评点》中,论证了《老子》中有与近代西方文化相通的天演进化思想,以及中国适应天演进化的必要性,在思想上起了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中外古今,无论宫廷与民间,无论主流与非主流,史学大多具有参与意识。历史学家应该积极地参与现实生活,但历史学家参与现实社会生活,主要是以史学来参与而非其他。因此,历史学家如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首先必须积极参与历史生活,亦即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把自己重新体验并赋予生命的真正历史奉献给人类。百对当代人类文明重物质轻精神的严重缺失,历史学家不应该保持沉默,更不应该无所作为。必须和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广大科技专家中的有识之士一起,共同纠正现今文明的缺失,并且用自己的学术精品,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营造健康向上的使人类免于继续沉沦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7.
商代的史为王室卫队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的史为王室卫队说@陆忠发$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6~~~~~~  相似文献   

18.
"土家道教化"与"道教土家化"的文化流变中所包含的对立统一规律,为我们揭示了道教与土家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反相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其力量是巨大的.其作用原理体现为法的作用、法治的作用及法治文化的作用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着"书本中的法"、"运行中的法"与"生活中的法"等法治文化运行的"三步曲"."三步曲"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外到内.法治文化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作用特性主要表现为隐蔽而非公开性、彻底而非肤浅性、持续而非短暂性、曲折而非顺利性、感染而非无情性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商王朝后期,随着中央王朝实力的增强,其对周边部族方国的辐射影响力也相应增强,这种辐射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具体表现。商王朝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主要取决于它的绝对统治地位及占据天下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这种辐射力为后世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