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商时期的乡人禓(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禓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傩,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相似文献   

2.
殷商时期的乡人裼(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裼”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傩”,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相似文献   

3.
“椰子节”与“三月三”,前者为全省性的节庆,兴于海南建省后的第四年;后者是海南黎苗族的传统民俗节日,始于古代民间。一年一度的“椰子节”与“三月三”,两者相依相随,已在海南宝岛连续举办了五个节庆活动。在欢庆这两个盛大节日时,我们有过许多欢乐,也产生不少联想和思索。今年欢庆“椰子节”与“三月三”,正是全省人民掀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热潮的时候。而今,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加强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建设,这是我们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如何解决好这一新课题呢?我们从“椰子节”与“三月三”节庆说起,也许能从中悟出些道理,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一有这样一种人:在风平浪靜的情况下,他們能够跟着党走,能够为党作些工作,但每逢风浪来临的时候,他們却象患了感冒病一样,鼻孔阻塞嗅不出气味,往往方向不明,是非不清,搖摆不定,总是要别人向他們大喊一声“同志!快走呀!”这才恍然大悟。可是待下次风浪来到的时候,他們却又是先前的老样子。毛主席在談农业合作化問題的时候曾經批評过这种人,说这是一些老要别人在他背上猛击一掌才肯迈步前进的、沒有  相似文献   

5.
在五指山区进行社会调查,常听到不少关心乡村教育事业的同志倡导大力发展校园经济.增添办学资金,振兴民族教育。通什市毛阳镇委的同志还撰文刊载《海南日报》,主张各村委会对学校给要予大力支持,在校址附近划出一定的土地.作为“发展校园经济的基地”。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空闲地、空闲水面和校园周围的荒草地发展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等。这些想法和意见,不仅倾述了人们关心乡村教育的深情.而且也是极富现实性的倡议,对发展山区的民族教育是极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左”的错误最早的牺牲品。还在把知识分子打成“臭九老”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便有一句颇为流行的时髦话,叫做“知识分子成堆”。那个单位,那个部门,只要被指称为“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便象麻疯院似的,成了怕  相似文献   

7.
<正> 《文史哲》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发表了吴秋辉先生的《“桃之夭夭”解》一文。吴氏认为“夭夭”实为“天夭”之误。窃以为此说不能成立。“夭夭”与“天夭”,确有形近致误的可能。但对古书文字正误的判断必须十分慎重,绝对不能以臆必来下结论。象“桃之夭夭”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美学与“文”———从“天下之文”说起王锡臣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范畴应是“文”,是文明、文德、文化、文饰之“文”,而不是“美”。美只是一个较大的从属范畴。这一看法涉及古典美学的重大问题,需要从不同侧面作多视角的论述,现仅从《周易·系辞》的“天下之...  相似文献   

9.
道的概念源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道无处不在,也美化了日常生活,并且与日常生活相互影响与渗透。但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只有一些特定的人才能发现,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便是这样的发现者,他们能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道,并善于用看得见的日常生活去表现那看不见的道,用可以表述的日常生活去传达不可以表述的道,让人们似曾相识,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宋代范景仁和司馬光,都上書給当时的仁宗皇帝,議論“乐律”,兩人私底下更不断辯論,文字多至数万言,爭持到沒法解决时,无可奈何地以弈棋来作決定,結果司馬光輸了。隔了二十年,司馬光又去候范,手里不持它書,單带过去討論的“乐論”八篇,又爭論了几晝夜,仍不能决,再以“投壺”,决定胜負。(投壺是用壺形之器,有兩口,以小杆向它投擲,中口者胜,古代游艺之一)結果,这次司馬光才算赢了。但这些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問題,只是在相持不下的僵局中,用开玩笑的方式,平一平双方的好胜心,免伤和气罢了。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化中因“吃”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古老警训向现代人昭示:“吃”的对象是有禁区的。其实在人 与自然的相处中也是有禁区的。现代国人落后的生态观念亟待提高,重塑国人的现代生态意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与"立人"相区别的"立知"取向、在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区分前提下的纯粹立知态度和求真精神以及与实践方法自觉相区别的立知方法,是西方纯粹立知观念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支点,也构成西方科学精神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立人"的致思取向和西方传统文化中"立知"的致思取向尖锐对立,使我们很容易忽视或误解这些观念,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科学的反思,进而阻碍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斯密难题”中人性的利己利他借斯密神奇的“手”和合宜规则达到统一,这种统一为实现社会整体的幸福和谐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杏花春雨江南这一词句,因传达出了江南的神韵而受人称赏,杏花春雨也就成了江南的象征。其实杏花并非江南的特有产物,在中国北方地区更为常见。像杏花这样不是江南特有产物,却成了江南的象征物的,还有很多,如莲花、菱角、莼菜、菰菜、桂花、柑橘、茶叶、竹笋、枇杷、杨梅、鲈鱼、螃蟹等。因为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描绘江南的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这些事物,这些事物也就成了江南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从“人文”两字说起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研究员我五十年代末在京求学时,就读《人文杂志》,这一读就读了大半辈子,由英气勃发读到乐天知命。我是“人文”的老学生,“人文”是我的老老师。老师逢大寿之喜(复刊百期),我应执弟子之仪。现代信息社会使时空浓缩、心...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仍是新鲆的话题。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在当下仍有其重要意义。边远地区的乡村教育亟待加强,国家的教育理念要与乡村教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诺奖"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有三个问题亟待继续思考和讨论。首先是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问题。一方面,莫言的创作与其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不如说受到翻译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莫言的作品又吸引了一批翻译家,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全世界传播和接受。第二是文学经典与文学标准问题。诺奖的标准并不等同于文学的标准。最优秀的作品是已经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这些文学经典绝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定的结果,它应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和标准。第三是"诺奖"之后的问题。莫言获奖之后,中国作家没有了"诺奖"的焦虑,应该可以成为更加纯粹的作家,这样他们不仅越来越接近乃至超过了"诺奖"的标准,甚至可以参与创建文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阮芬 《理论界》2013,(1):124-126
希罗多德被誉为"历史之父",也被西方人视作最早的史学家。与荷马和赫西俄德不同,他不愿详谈神事,他的叙事带有一定程度的去除神话色彩。实际上,他在《历史》开篇序言就宣称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这表明他讲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他能"去除神话",他也不能驱除神性因素对人类事务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有关语言研究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洪著》在语言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笔者对《洪著》中概念的使用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握荀子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看待荀子和朱熹之间的思想关系,是儒学思想道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牟宗三、李泽厚提出“荀子与朱子类似”、“朱熹是荀学”的论断。如此将朱熹与荀子归为一类的做法突破了人们的以往认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荀子与孟子、宋明理学的关系。本文试从梳理、评析牟宗三、李泽厚关于荀子和朱熹之间关系的相关论述切入,说明“朱熹是荀子”论断的重要意义,从探究荀子与宋明理学思想关系中思考统合孟荀、重构道统的理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