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悟 《老年世界》2011,(24):6-8
直到1978年,薛明将自己写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送给邓颖超看的时候,她才知道,能见到贺龙的遗体还多亏了周恩来。那天,在李井泉家里,邓颖超拿着这份材料,对薛明、贺鹏飞和在座的李井泉、谭震林、叶飞说:“如果周恩来看到这个材料,会哭死的。贺总去世时,周恩来很难过。是他通知黄永胜让你们去三。一医院向遗体告别的。” 向遗体告别以后,他们分别被送走了。遗体几时火化,火化后放在何处,没有人告诉他们。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1939年底,乔冠华在香港经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中共是其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的话;那么1942年秋,他在重庆与周恩来的初次见面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乔冠华在周恩来的亲自培养和直接领导下,开始一步步地走上了他日后为之鞠躬尽瘁的职业外交官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3.
秦九凤 《老年人》2004,(1):28-30
二一周恩来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从投身革命事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但是,周恩来夫妇抚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后代,几个侄儿、侄女也在解放后来到了他们的身边。本文记述的是周恩来和他的侄儿侄女之间骨肉亲情的故事。周恩来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祖籍浙江绍兴。清道光年间,周家迁至江苏淮安定居,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就出生在淮安附马巷。周恩来有同胞兄弟三人。周恩来投身革命后,他在淮安的亲人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颠沛流离,无以为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们才过上安宁的日子。秉宜是周恩来胞弟周恩寿…  相似文献   

4.
人们所熟悉的周恩来总理,或者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或者威严冷峻、坚定顽强。然而,重冰覆盖下的冰山还不是全部的周恩来。还有另一个不容易见到的周恩来,这就是至情至性、奔放不羁的周恩来。他也曾泪水涌动、悲不自胜。  相似文献   

5.
基辛格说:周恩来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对于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周恩来也是不理解的。正如他1966年7月29日在北京的群众大会上所说,自己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但不久后,他看到了这是一场灾难,对于这场灾难,他认为硬顶是不行的,必须“因势利导,否则就会被冲垮。”他说,要做“弄潮儿,站在潮头上,做旁观人不行”。他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切为了这个国家和这个党。  相似文献   

6.
刘德醇 《老年人》2005,(11):40-40
1958年7月,周恩来到广东省新会县检查工作。南方天气炎热,周恩来忙起来却顾不上休息。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感到过意不去,想请总理及其随行人员吃一顿饭。吃饭定在县委机关食堂,周恩来离开新会的前一天。摆上桌的是当地的一些时鲜菜蔬,还有米饭。大家围席而坐,气氛融洽。快到吃完时,周恩来说话了。他问:“向民同志,你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接着又说: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我出钱,算我请客吧!”随即,周恩来叫秘书把300元钱交给了新会县委机关食堂的管理员。党向民深为不安,恳求道“:总理,这怎么行?说好了是我请客的啊!”周恩来坚持说“: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周恩来说,当初是立三把自己从草地中抬出来的,现在要送他这一程。过草地时,红军官兵为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其中,红军将士抬着重病的周恩来过草地的故事就更为感人。那么,具体是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的呢?长征中,周恩来工作特别忙碌。杨尚昆曾回忆  相似文献   

8.
每期文摘     
周恩来总理的真实收入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去世后,我们整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工资收入和支出账目。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节余部分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周恩来总  相似文献   

9.
吴君 《当代老年》2007,(1):31-31
1939年7月10日,周恩来骑马过延河时,由于马受惊,至使周恩来摔伤了右臂。 受伤以后,周恩来忍受着剧烈的疼痛步行来到党校会客室,由中央卫生处派来的医生作了简单的包扎,打上了石膏。当时延安的医疗条件很差,没有接好。直到8月18日,3位印度大夫再次对周恩来的病情进行了检查,取下石膏后才发现骨折处的愈合很不理想。他的肘部已经不能活动,右臂肌肉开始萎缩。尽管进行了按摩和热敷,右臂仍然无法伸直,只能处于半弯曲状态。于是中共中央决定送周恩来到苏联治疗。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当代老年》2007,(5):29-30
在淮安周恩来故居北侧刚落成的邓颖超纪念园内,陈列有一封半个多世纪前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姨表妹陈绣云的一封信。从这封短短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邓颖超为端正党风、弘扬正气而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让人深刻体会到邓颖超遵照周恩来的想法,对陈绣云字字深情、句句厚意的亲切教诲。  相似文献   

11.
寥落 《现代交际》2006,(3):43-43
1943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国民党西安最高军事首领——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为周恩来洗尘。胡宗南吩咐黄埔六期以上三十余名将官携夫人出席酒会,授意他们以礼相待,制造友好气氛,把周恩来灌醉。招待会在小雁塔举行。胡宗南想灌醉周恩来的打算被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3月5日,是世纪伟人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周恩来没有后嗣,但对于自己的侄儿侄女,却视如己出,言传身教,留下不尽人间佳话。周秉建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最小一个孩子。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有关记者对秉建进行了专访,她动情地讲述了伯父对她的关心和教育,以及她对伯父的感受与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胡正耀 《老年人》2006,(5):36-37
1927年7月,贺龙与周恩来初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他们志同道合,生死不渝,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这一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党中央决定发动南昌武装起义,并指定周恩来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就在这白色恐怖的严峻时刻,贺龙毅然投向革命。其时,他31岁,担任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7月初,贺龙在武汉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他握着周恩来的手,激动地说“:您的大名我早有所闻,一直对您敬佩不已。”周恩来也兴奋不已,说:“疾风知劲草,您也令我无限钦佩。”两人一见如故,相谈十分投机。随后,贺龙根据党的指…  相似文献   

14.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周恩来对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现了毛泽东,促成了他们长达40多年的合作友谊;和平建设时期发现了邓小平,才有了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形成。由于国内学术界对周恩来在这两方面的贡献很少关注,因此,加强对周恩来在这方面贡献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周恩来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1943年,蒋介石趁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密令胡宗南调集四、五十万军队“闪击延安”。在此危机关头,周恩来亲赴西安与胡宗南交涉。胡宗南闻讯后,召集黄埔六期将级以上军官30多人,各偕夫人,举办了盛大的酒会,对周恩来以师礼相待,制造友好气氛。胡宗南指示军官要多多敬酒,最好把周恩来灌醉,使“闪击延安”问题不得深究。周恩来在酒会推杯换盏之间,从容洒脱、应付自如,巧妙委婉地谢绝了将军及夫人的四次“车轮战”式的敬酒。周恩来在四次拒酒中所表现出的睿智、敏捷与幽默令人折服,堪称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柯云 《老年人》2003,(11):21-21
1943年6月底,周恩来和邓颖超、林彪等一行百余人,乘坐几辆卡车离开重庆返回延安。车抵陕西的宝鸡时,接到党中央发来的电报,说胡宗南正在陕甘宁边区境内修筑工事,调兵遣将,意欲挑起内战。毛泽东嘱咐周恩来就近与胡宗南交涉。闻听周恩来将要登门,胡宗南心怀鬼胎,立即把政治部主任王超凡叫来,要他安排酒会,从在西安的黄埔六期以上将官中选出30人作陪,想方设法把周恩来灌醉,以打杀共产党的威风。周恩来对胡宗南的小肚鸡肠有所领教,但还是胸有成竹地赶赴“鸿门宴”。宴会上,王超凡致欢迎词,首先举杯请周恩来和在座的黄埔军校同学一起,为蒋介石的…  相似文献   

17.
孟平 《现代交际》2014,(6):82-83
无论是周恩来的"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的思想、还是周恩来的民族经济繁荣思想都对邓小平民族思想有重要启示。周恩来民族团结实现途径思想几乎涵盖了邓小平所阐述的如何实现民族团结的全部内容;周恩来的民族经济繁荣对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目标",对于"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对于"巩固国防"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论述涵盖了邓小平"民族经济现代化是各民族团结的经济保证"思想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在《东方红》的创作与排演中,周恩来是名副其实的总导演,从作品主题的确立到艺术表现手法和原则的把握,从某些细节的处理到道具的使用、服装颜色的选择,周恩来无不亲与其事。作为一个大国总理,周恩来丰厚的文艺素养和深入细致的领导工作作风,令人倾倒。  相似文献   

19.
谦之 《老年世界》2011,(19):38-39
在周恩来自己填写的表格上,都是19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比他实际入党时间要少一年半。周恩来到底是怎么入党的?他为什么要少报党龄呢?现在改过来了吗?把这个历史事实澄清于广大读者,足以见证周恩来的一贯谨慎与谦虚。  相似文献   

20.
秦九凤 《老年人》2005,(7):34-35
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移驻北京后,最先是在香山办公。周恩来因国事繁忙,最早住进了中南海内的丰泽园。后来,周恩来把丰泽园让给毛泽东,自己搬到了西花厅。从此,他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26年。周恩来生活俭朴,清廉爱民,在西花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一)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周恩来日理万机,殚精竭虑。由于长时间伏案办公,他衣服的肘部常常被磨损。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旧衣服拆下的布面缝制两个袖套,在办公时戴上。然而,他又特别注重仪表,每次会见客人前都要把袖套摘下来。工作人员觉得这样麻烦,他却乐此不疲,往往客人一走,就又把袖套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