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望”族动词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表视觉行为的动词中,"望"的词义中所承载的空间属性最为显著。在含有语素"望"的汉语动词中,多数都与"望"的词义中"远距离"的特征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望"族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这种联系由人类的认知特点决定,是由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向非空间概念迁移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运动动词的语义合并指词根动词除了包含"运动"或"处所"等内容外,还表现原因、方式、路径等要素.英汉两种语言有共同的语义合并模式,即"动作+伴随事件(Co-vent)";同时,"动作+方式"和"动作+原因"这两种模式在某些动词中可以共存.二者的差异在于,英语倾向于采用综合式表达,更多的体现了语义合并;而汉语则更倾向于分析式,即借助于副词、介词等辅助成分来表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学习英语运动动词,有助于他们掌握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3.
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尝试从隐喻化-主观化角度来探寻英、汉语中“听”-“听从/听取”-“听任”;“不听”-“不听从”-“不允许”语义转移的产生机制及理解机制,以求增强我们对于语义相关度与语义变化的普遍理解。同时提醒人们不应忽视与作为共性的隐喻化-主观化过程共存的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差异性调节。  相似文献   

4.
英汉言语行为动词被动(字)句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成果表明,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词汇语义、词汇类别以及句法语义认知结构差异不大,但它们在句法表达结构上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探讨英汉言语行为动词在被动(字)句中的表达形式异同,文章从词汇意义、句子的形态结构和语言在民族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方面,分别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特点、词汇类别、主句和从句进行分析,探讨其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5.
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是表征逻辑-语义关系的方式之一,具有非现实化语义特征。遵循形式是意义体现的功能原则,文章从功能语法视角探讨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结构的语义特征。首先,从配列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介绍了动词词组复合体;然后概述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的相关句法和言语功能,分别阐释了它在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所体现的不同语义特征;最后简要说明投射动词复合体结构与使役结构的区别。文章旨在为投射语言意义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的状态、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描述的动词。视觉行为动词的语法化具有渐变性,在词义的"虚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语法化现象比较典型的是"看""见""望""相"四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由于语义特征方面的不同,它们在语法化的动因和过程中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英语动词隐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隐喻起源于人类对美的欣赏活动,其修辞作用主要在于增强英语语言中动词的形象效果和特点, 体现动词的内涵意义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英汉基本数词的语义由数量范畴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投射到其他范畴,使数字概念不断扩充,语义不断扩展,产生相应的认知语义。英汉基本数词的认知语义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的认知共性使相同的英汉基本数词在从数量域向其他域投射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同的认知语义;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受到的影...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语言中心CCL语料库有关嗅觉动词“嗅”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嗅觉动词“嗅”的语义演变,探究其演变的内在隐喻机制,同时指出,动词“嗅”发生了由感官领域到心理领域的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10.
短语动词由动词加上一个或两个小品词而构成。从传统的观点看,不能从动词的表面知道其意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从认知的视角,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对短语动词get off的认知语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1)短语动词get off的语义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通过概念合成得出来的;(2)短语动词getoff的语义扩展是通过隐喻、转喻或二者交叉实现的;(3)get off的概念意义可概括为:离开就是出去;离开就是逃脱;离开就是停止;离开就是反对。(4)在短语动词get off的意义中,动词get反映的是动作本身,而小品词off则蕴含了动作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韩汉英视觉器官词语通过隐喻、提喻或换喻等认知方式,从指人体视觉器官到喻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物等具体概念到观点、态度、情感等抽象概念,经历了具体概念抽象化、抽象概念具体化、自然物的人性化、事物的拟人化及事物的形象化等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中隐喻的映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英汉语中隐喻的映射现象。作者认为,由于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语中的隐喻映射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英汉语言中共有的修辞手段,在语言文化的历时或共时上其渗透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而且还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模式.隐喻需要创新,否则就会平淡无奇,不能给人以美感.每个民族都在用隐喻,丰富美化着自己的语言,他们在隐喻的审美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文化差异.了解隐喻的美需要了解文化,这样才能真正体味隐喻的美.  相似文献   

15.
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通过对英汉语词汇的视觉审美心理在能指与所指、字形视角、信息视角等方面的比较,阐述英汉语视觉词汇的词义提取差异对英语品牌的汉译审美心理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英语学术语篇中投射动词时态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语篇中的投射语言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在学术语篇中出现频繁的投射语言是实现学术语篇概念的准确性、判断的严密性、推理的周密性等特点的主要手段。但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投射动词时态运作机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投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借助投射动词时态的语法隐喻来建构,以实现其特定的人际意义与语篇意义。基于目前的一些理论不能恰当、充分地分析与解释投射动词时态的功能作用,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和功能时态理论,探讨了英语学术语篇中投射动词的时态隐喻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认为有必要对心理动词进行重新分类。根据心理动词的语义特性,心理动词被分为情感、情绪、感知、认知、意动、使役等6小类。在对各小类动词进行语义分类和句法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各小类之间共有连续统(continuum)关系,它们的句法表现并不是泾渭分明,如某些拥有多种语义的心理动词,其句法表现可以兼跨两个小类。最后,文章就中英文中使役心理动词的不同表达法进行了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18.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语言的特点,词语存在不同的对应关系。从语言学角度入手,对英汉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英汉词汇互译的情况,以期为句子、语篇翻译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英汉词语之间存在完全对应、不完全对应、多重对应、相反对应、不能对应等五种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