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他们预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排在世界发病率前15位疾病的榜首;到2020年,更将成为非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医学专家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我们将迎来共和国60华诞;这一年,经济危机已从虚拟经济进入到实体经济的危机中。在这个年份召开的中国“两会”,强烈吸引了世界的关注目光。通过5000多位代表委员、3000多名海内外记者,在2009年3月之春召开的中国“两会”,向各界传递了我国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3.
李巧玲 《职业》2007,(33):77-77
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在中职学校,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企业品牌危机事件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对企业形象及产品的价值评判。2007年的西门子贿赂丑闻;森马广告风波;家乐福群殴、踩踏事件;品客、乐事、依云遭遇“标准门”;2008年尽人皆知的三鹿毒奶粉;东航“返航门”;平安高管“年薪门”;可口可乐“广告门”均成为危机事件的主角。无论危机源起何处,一旦发生,就会使企业内、外部产生恐惧和怀疑,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应变能力提出挑战。随着企业危机事件发生率的上升,危机公关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未然 《公关世界》2008,(4):31-32
令人振奋的2008年已经到来,在国人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怦然心动的时候,如果让我们回首2007年的企业危机公关事件,完全可以用“数量空前”、“形式各异”、“影响深远”等词语来概括。在2007年,从IT,手机等新兴行业到汽车、食品。服饰等传统行业,从奔驰、西门子、戴尔、宝洁等众多全球行业领导品牌到恒基伟业、五谷道场等诸多国内非主流企业,均经历了危机公关的“浩劫”;  相似文献   

6.
佚名 《公关世界》2010,(9):56-57
2010年上半年,一连几场知名企业的危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百度被黑事件”、“谷歌关闭门”、“丰田汽车召回”等,危机公关被提上日程,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企业扭转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的专业人才随之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相似文献   

7.
安慧 《金色年华》2010,(7):45-45
美国《时代》周刊不久前刊登的封面文章《下个十年的十大思想》,预测了未来十年十大发展趋势,它们分别是:下一个“美国世纪”;重新划分世界格局;带宽将成为新黑金;辍学者经济;中美关系,不可或缺的轴心;为失败辩解;白人的焦虑危机;电视将拯救世界;精英群体衰落和乏味的时代。文章由美国“新美国基金会”的一批研究员撰写。  相似文献   

8.
一、进步与危机的悖论 自19世纪末以来直至当今,中国社会似乎始终处于某种危机状态之中。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奔走呼唤,号召人们“担负起天下兴亡”,同时对于救国、治国、强国之路“上下求索”,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医国手”(龚自珍语)们为自己的时代开出“救世良方”时,往往将当时社会危机的症结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因素。例如,清末的维新志士、革命党人相信,当时国家的状况之所以那么坏,问题就在于君主专制体制,在于满人当政;民主革命时期的人们相信,当时的中国政治动荡昏暗、民不聊生,祸根全在于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文革”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认为“十年动乱”乃至1949年以后的所有偏差,问题全都出在“左”的路线。  相似文献   

9.
心灵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灵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了“心理疾病时代”。  相似文献   

10.
李炯 《职业时空》2008,4(7):25-26
这些年来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似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都在格外地强调彼此问的独特性。从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论坛上发出的呼吁是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尽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不要把心理健教育的层次“降低”到政治思想教育的水平;而从学校德育机构发出的呼声则是“我们不懂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两房”危机,毫无疑问只是次贷危机恶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与美国撮合摩根大通和贝尔斯登的动作一样,将是金融史上值得记载的一笔。从拯救“两房”这一最大规模的金融干预计划来看,我们能体味到美国金融当局对未来的恐惧。我们不仅反问,在巨大的危机面前,美国那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会把市场经济信条放在首位,还是用诙谐代替尴尬地承认,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只是实用主义大原则下实现国家繁荣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受到社会的认可、接受和重视。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达到1100多万名;到201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要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高职院校“火爆”的背后同时潜伏着巨大危机。据有关资料全统计,  相似文献   

13.
彭剑 《公关世界》2008,(2):21-23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新闻媒体成为媒介社会中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这样的社会,企业或公司极易陷入新闻媒体的虚假报道、煽情新闻和恶意炒作所引发的新闻危机中。令人堪忧的是,一些企业的新闻危机应急管理(简称“新闻应急”),要么简单粗暴指责媒体,与媒体交恶;要么陷入消极应对,任由新闻危机“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形象。因此,新闻应急成为国内企业一项紧迫而又严峻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当代青年研究》2009,(9):F0004-F0004
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阳光成长,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拟联合举办全国第二届大学生研究学术论坛,本届论坛以“关爱生命、阳光成长”为主题,大会将围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和谐心理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塑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内容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5.
灾难后,生命救援在和时间赛跑,而心理救援在和时l司拔河。“如果发现伤员或者死难者家属有愤怒情绪,就让他们尽量地发泄出来,等他们心理稳定后再做心理危机干预,这要当做一项纪律来执行。”作为“7·23”温州动车组事故心理干预组组长,著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赵国秋在事发第二天就带专家团队赶到了温州,组成了浙江省、温州市两级心理危机干预组进驻温州的各大医院,展开伤病员心理评估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根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心理社会发展被划分为若干阶段,人们必须在成功地解决了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迎接新的危机或冲突的挑战。中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需要解决的危机是“认同与角色混淆”。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关注的问题是对“我是谁”的追问,他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17.
称呼的奥妙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称呼”具有相当微妙的意义。称呼也就是人的名字。“您怎么称呼?”也就是您的名字叫什么。人的名字就是一种符号、代号,就是用来代表这个人以及这个人用来同别的人打交道的。简言之,就是用做交际的。然而事实上,在具体交际过程中,因不同的世事情态,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交际内涵,由名字而到称呼,不但其间发生干变万化,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含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心理内容。李某某;如果直呼其名,我们大抵可以看出如下关系;“这李某某是他的晚辈而此时此刻又无须表示亲近;是他的同事而又不太外道;两个熟人…  相似文献   

18.
交往的双方,在一定时间内对对方的认识判项中,都可能只根据对方的风度、仪表、姿态、表情等将对方归类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并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交际学所讲的“认识偏差”。应用“心理名片”去转化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偏差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作用经常发生,它对个人或团体、组织既可带来益处,也可造成危害.“趋利避害”的办法很多,视情应用“心理名片”就是颇为有效的一看。林肯曾经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能给我一个说几句话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说服.”请看他在竞选总统论辩中的一…  相似文献   

19.
说法     
《现代交际》2005,(10):11-11
被偷窥,“我”才存在?“信息失守”是被迫无奈,但由此我联想到有人愿打愿挨进行的信息“自我暴晒”。这是个隐私居奇的时代,八卦信息的时代,不断上演丑闻的时代。当隐私成为一种娱乐,道德的底线被压到尘埃里,越来越多的“各路神仙”,借助人们的偷窥猎奇心理,渴望扬名。而他们想一夜出名,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甩出去卖了;自我暴晒,兜售隐私。用自抖猛料信息来炒作,炒热自己,成鱼也能翻身。  相似文献   

20.
陈烽 《社会学》2008,(3):1-4
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观发生了两次较大的转变:第一次是改革初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第二次是近些年来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科学发展观”要求从中国国情和世情的实际出发,强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可承载力,突出发展的适度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的同时,更将其视为服务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并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