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东南亚华人近年来的经济成就,人们往往把他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联系起来。本文认为东南亚华人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受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乡土观念、社团组织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价值观的影响,并在新的环境中演化成为支撑东南亚华人在逆境中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永芳 《学术论坛》2007,30(8):150-153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青少年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是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德育中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要遵循辩证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原则.课堂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网络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载体;隐性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柳昌清 《中州学刊》2002,3(4):128-131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应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 ,从“利用———改造”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 ,并且要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针对不同的遗产 ,分别采用继承性弘扬、融合性创新、剔除性转换、矫正性纠偏、批判性重构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中间两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首先应弄清"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不能仅仅以儒佛道文化取代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则是个多元复杂的系统结构,这是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其次应选取新的视角切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深层关系。古代文学既是传统文化通向现代文学的艺术桥梁也是播扬传统文化的良性媒介,故必须透过古代文学研究来理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从精神层面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内涵的趋同性诚然重要,但是从主体思维方式的角度深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的探究却是抓住了根本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探索、追求、反思现代化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和毛泽东对传统的批判和对国人精神的重塑,是最重要的文化事件。直到现在,这两件事在中国的影响力,不管从什么意义、什么角度、什么层次看,都还在继续;毛泽东一生的身体力行所导致的文化变革,在今天仍然非常值得回味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韩国政府为保护传统文化制订了许多制度,也有很多具体实践.韩国学校依托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格局以及韩国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的创新机制等方面都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具体经验.借鉴这些经验不只是为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加强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7.
黑帮片是香港主要的类型片之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自身却又体现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印记.其导演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使得香港黑帮片显现出不同于西方黑帮电影的东方美学意味.吴宇森、杜琪峰、刘伟强是香港黑帮电影史上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以他们三人作品为代表的香港黑帮片,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必然性,其动能来自传统文化内部,不能归因于“五四”人物的个人意愿;“五四”倡言反传统的人其实都是获得过传统文化的滋养、领略了中国文化精微的学者,他们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反传统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并容易使人忽略他们与传统本有的联系;“五四”时期反传统具有普遍性,胡适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例外。  相似文献   

9.
邵龙宝 《学术界》2006,(6):69-75
由启蒙(19世纪中期)带来的中国的现代性跋涉使“新”、“老”传统复杂地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奇特地联姻。这种奇特的联姻,既决定了中国的现代性的独特路径又给现代化事业的前进设置了障碍。  相似文献   

10.
青海藏区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晚、进程慢,对新型城镇化秉持科学的认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既要新型城镇化发展,又要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文化,使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在实施过程中相得益彰。为此,应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强化传统文化保护与促进其产业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学传统,其深远历史意义与重大现实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会过分。然而,在当下"国学热"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忧思的症候:读经复古,诋毁或否定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意义便是其中显著的两种。应该以科学态度对这两种症候进行深度剖析,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以及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反传统"给出实事求是的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12.
赵敏俐 《江汉论坛》2002,(11):80-82
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在当下既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边缘化、逐渐失去话语权力等危机。如何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学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如何重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如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目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富于前瞻性眼光与忧患意识的学者们所经常讨论、思考的问题。本期邀约石昌渝、葛晓音、李炳海、毛庆、赵敏俐等先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世界心理学正面临着本土化议题的不断挑战,随着西方主流心理学解释力的下降以及与生活现实问题的相互分离,心理学界正在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心理学也顺应时代潮流,加入了心理学本土化改革的大潮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开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将中国心理学赋予中国的文化品性,将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无论是传统的“实用理性,”还是近代为救亡服务的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实用主义文化是和以生存或救亡为主题的时代相适应的。在以建设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实用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当前的文化建设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实用主义传统的影响,这需要使文化与现实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分析建国以来中国政府管理模式三次历史性转型的主要特征 ,初步探讨了内部分权式转型、职能转变式转型和行为规范式转型的原因、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 ,指出实现公共管理意识的根本转变 ,需要进一步克服全能型政府的“政府万能论”和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论” ,致力于民主和法治相结合的公民社会建设 ,才能在由全能型政府向效能型政府转型的过程中 ,实现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新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行政程序的重要价值已得到了学界和实践部门的公认 ,制定和出台行政程序法业已成为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人们试图将行政程序法设计成行政权运行中法治和人治的屏障和界碑 ,对其寄予厚望。然而 ,要使行政程序法不辱使命 ,就必须对行政程序立法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理论论证 ,其中 ,行政程序法在我国该如何定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行政程序法的定位包括六个热点问题 ,即《行政程序法》的程序法问题、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问题、行政程序法的公法问题、《行政程序法》的权力规范问题、《行政程序法》的内外行政程序问题以及《行政程序法》的行政司法程序问题 ,本文针对上述六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当代视域中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虽然为人们理解和把握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后传统的文化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而使传统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将中国文化放到全球化所提供的这一视域中来把握,就需要按照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以合理的、价值的重新定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共同文化进步要求的接轨以及当代转换。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的是我们能否做出一种趋利避害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8.
香港特区政府于2002年7月开始实行主要官员问责制改革。这项旨在适应社会和市民对政府的问责性要求和提高政府能力的改革措施的推行,构建了一种在非责任政府体制下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问责制”实施两年来,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改革的路向是正确的。它在香港政治发展的历史上首次彰明,政府及其主要官员要以民意为依归,要向民意负责。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生前还是去世之后近两百年,船山声名并不显著,船山先生及船山之学扬名,其实是较为晚近的事。随着湘籍将领的崛起,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构建区域文化体系,王船山作为可资利用的地方文化资源,被赋予振兴区域文化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书院奉祀船山,教授船山之学,刊刻船山著作,成为推广船山及其学术的平台。而且,湖湘士人所建构出的由宋至清的湘学学统传承的脉络,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书院祭祀展现的。  相似文献   

20.
王锟 《晋阳学刊》2004,(2):34-37
在传统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中,孔子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知识分子争论的焦点。回顾20世纪思想史上的这些争论可以看出,由于政治的、民族的、情感的、学理上的原因,不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简单地将孔子传统等同于封建专制政治加以否定,还是文化保守主义者肯定孔子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一致性而加以保存、发扬,他们都是在肤浅的、形式上的讨论,并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相反,以林毓生、墨子刻为代表的海外中国学家,揭露了孔学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并指出了转化的途径,对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