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人权运动"时期,胡适制定约法的主张与汪精卫关于建设民主政治的口号不谋而合。1930年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让胡适看到了在中国实践"宪政"的希望。为促进中国民主主义的实现,他参与南北之间的政治博弈。胡适的目的是站在党外的政治立场上,促成"一个政府"的实现,不希望中国重新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积极促成约法起草,给蒋介石集团造成舆论压力,尽快实现民主政治。虽然最终没有取得积极成果,但胡适借助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机会,进一步宣扬了自己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的对日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伴随日本侵华的推进 ,到全面抗战爆发前 ,胡适的对日主张大致经历了外交解决、反对作战和备战与交涉并行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国家统一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胡适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坚持政治统一,反对武力统一.他提出以国会制度和均权方式维系国家的团结,反对国民党奉行的"剿共"政策,主张通过内政改革消弭政敌,造就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政治生涯是可鄙可悲的。——这些,历史已有结论,毋庸赘言。本文拟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对胡适在“五四”时期的有关书面语改革的一些主张及其所做的一些工作试加评介,以求正于大家。 1.关于废文言兴白话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胡适关于党际关系的言论是少而低调的。胡适的党际关系主张存在较大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紧张。在自由和保守之间胡适慎重地思考着现实政治中的党际关系问题,努力寻找实现政党政治的现实推动力,但结果使他失望。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分析比较陈独秀与胡适等人的不同政治主张,从思想史的层面评析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和理论风格。  相似文献   

7.
由于政治主张相悖,陈独秀、胡适分道扬镳,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陈独秀一生遭绑架1次,4次被捕。遭绑架那时他与胡适还不相识。后来的4次被捕,胡适均不遗余力地积极营救他。  相似文献   

8.
胡适提倡自由主义起先是从输入政治思想着手的,随后延伸到文化和文学上来。胡适的自由主义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个人主义品格的倡导、自由主义观念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独立的创作态度。胡适大力宣传易卜生主义,希望文学能够促进国人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的确立。胡适把《易卜生主义》里张扬的个性主义输入到新文学中,他主张个人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还反映在创作上,认为作家有文艺创作的自由,可以与政治意识形态保持疏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民主宪政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积极倡导宪政,反对独裁专制,认为宪政在中国是可行的,只有民主宪政才能建设强有力的政权。他主张通过民主法治团结人民,约束政府,以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与胡适天赋禀异、学术各有所长,但都恃才傲物,故互相难免义气之争。尤其是,郭沫若信奉共产主义,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法论;胡适则鼓吹自由主义,坚守实验主义方法,并公开反对中共政治主张。他们在诸多方面如整理国故的理念、中国古史观念等,都存在着严重分歧。特别是在先秦诸子问题上,胡适要扬墨则势必抑孔,郭沫若因与胡适对峙,则势必抑墨,故而扬孔。  相似文献   

11.
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文学研究方法,周作人主张文学研究应“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12.
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文学研究方法,周作人主张文学研究应“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和教育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一生获得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他26岁时,在《新青年》首倡白话文,积极参加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因此而“暴得大名”,并终身显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后,他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调,反对在中国提倡马克思主义,主张提倡实用主义!他的政治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本文拟就其个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历史,都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斗争服务的。“五四”运动后,买办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胡适与主张对外反侵略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在研究历史问题上的斗争,总是同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适为投降卖国,竭力宣扬中国必亡的“天理”,以赢得帝国主义的欢心重用、捞取个人权势,并一头钻进史书堆里觅求这种理论根据,这就是他特有的“历史癖”。胡适爱好历史的所谓“癖”是任意“装扮涂抹”历史,目的是狂热鼓吹历史唯心主义。王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五四”时期的胡适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提出了新的观点,但是,对于“五四”时期胡适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社会改良主义,研究的还不多。本文拟对“五四”时期胡适的社会改良主义作一介绍和评论,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抵抗日本侵略问题上,胡适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坚定的民族信念。他极力主张民族自救,并提出许多救国举措。在对日政策上,胡适从不抵抗的低调逐渐转变为为抗战奔走呼号;在外交上,他强调国际路线不可抛弃,显示了一定的政治远见性。  相似文献   

17.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提出的“十字真言”。在二、三十年代它被我国的许多学者奉为圭皋。五十年代批判胡适的资产阶级反动政治思想时,它又被作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全盘否定了。今天,我们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这个方法作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希望通过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来继续他争取人权的事业,但他不主张将争取人权变成反政府行为。胡适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部的分歧导致了北平分会的解散。胡适的主张,不但影响了北平分会,还影响了同盟总部的中坚人物蔡元培及林语堂,这在同盟最终解散过程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一个思想家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人物,而割裂地研究往往会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对于胡适的学术研究,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后来对其研究逐步实事求是,学者们从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方面对胡适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对胡适的学术研究,应在分类探讨的基础上逐步综合和全面地看待他,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评价.本文尝试把历史和文学(主要是戏剧)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胡适早期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化买办胡适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代理人。实用主义一开始出现,它的政治任务就在于反对马克思主义。实用生义往中国的传播,一开始就带着反苏、反共的反动政治目的。这是几年来广大学者在批判胡适的文章中早已指出过的。胡适这个文化买办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学术问题来宣传实用主义,他讲的所谓学术问题,当然不是学术问题。由于胡适手法比较陷蔽、狡猾,有进一步揭露和批判的必要。实用主义忠实于美国大资产阶级及其国外的代理人,并不忠实于学术,所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从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开始到最近在台湾发表的反动学术论文,没有一篇文章不是为他的反动买办立场服务的。由于胡适在政治上和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买办、地主阶级共同走着没落的道路,在学术上的见解也必然越来越反动得露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