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绍兴地区的人称代词十分复杂,多的有三套,少的也有两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绍兴地区原本就有一套人称代词“侬、汝、渠”,后来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形成了“叠床架屋”现象;二是绍兴地区的人称复数词尾原本是数量短语“两个”,但随着“两个”的合音、弱化及语法化,逐渐和单数词尾“侬”发生了混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绍兴地区人称代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里翘舌音zh、ch、sh和平舌音z、c、s两套声母分得很清楚,而闽方言只有平舌音2,c、s,没有翘舌音zh、ch、sh,因此,福建人说普通话常把zh、ch、sh声母字读成z、c、s,如把“志(zhT)愿”读成“(z)(?)愿,把“木柴’(ch)(?)”读成“木材(c)(?)”,把诗(shT)人?读成“私(s)(?)人”等。 普通话中有大量的平翘舌音字。《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本)。所收8500字中,平翘舌音字就有1740字,约占20.5%,88年3月国家语委和国瘃教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常用字)中,平翘舌音字就有843个,占总数24%。因此,如何辨别平翘舌音,对闽方言区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昌话中作为语气词的“是”很有特色,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语气词来表示,因而南昌人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无意中冒出一个用普通话读音去读的语气词“是”。本文从描写的角度对南昌话语气词“是”的用法作了归纳:一、用于不出现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表示原因、结果等;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表示原因、假设、提醒、责备等;三、用于固定搭配“就是”,表示鼓励、警告、评论等  相似文献   

4.
绍兴方言的反复问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绍兴方言中动词形容词重叠而成的反复问句的各种类型及它们所表达的语义,指出这种重叠的提问式其实是一种合音现象,与普通话中的“VP不VP”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5.
黎话方言区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会出现“黎式普通话”这种语音现象。其中语流音变的处理是个难点问题。轻声和儿化是北京话中突出的语音现象,黎话中没有轻声和儿化现象。雷州人除了要记住这些规律.还要注意不要将自己方言中的变调带入普通话中。这是形成“黎式普通话”的一项重要原因。对黎话与普通话语流音变进行比较.能有效指导雷州人学习普通话。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一题最能反映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真实情况。从四川师院测试的情况来看,应试者在“说话”这道题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表明其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实际。通过对测试成绩及错误类型的分析,我们认为方言的影响是说好普通话的一大障碍,并提出了克服方言障碍,说好普通话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7.
语文技能训练是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在语文技能训练中,克服方音,讲普通话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其他各项口语技能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在吉林方言区内,普通话语音的学习十分重要,因为吉林方言和普通话最为突出的差异就表现在语音方面。比如,一提到吉林方言,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平翘舌音不分。这种平翘舌音不分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把普通话语音中的两组音即z、c、s和zh、ch、sh相互混用了。所以,学好普通话语音弄清吉林方音与普通话语音的  相似文献   

8.
柳州方言的句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出发,讨论柳州方言的主要句法特点。分三个部分:一语序,二句式,三句类。第一部分介绍柳州方言的偏正结构、宾补结构以及双宾语结构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语序现象;第二部分分析柳州方言的“XX什么”句、“N1N2未V”句、“连”字句、比较句和“捱”字句;第三部分讨论柳州方言的祈使句和反复问句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的介词“在”,在汕头方言中有两种形式:“在”和“[na]”(或“放”),两种词的意义有“已然”与“使然”之别。普通话“在+Np”所表示的处所意义,由于句法位置和谓语动词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差别在汕头方言既可产生于“在+Np”上,亦可产生于“放/[na]+Np”上,可见句式与动词类别引起的语义差别是一回事,“在”和“放/[na]”的“已然”与“使然”之别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普通话和汕头方言共有的现象,后者为汕头方言所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决策系统之于社会如中枢神经系统之于人体,决策是一切社会工作的中心环节。美国学者马文指出,如果向高层管理者提出如下三个问题:“每天花时间最多在哪些方面?”“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在履行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决策”。决策是成败的关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屡遭曲折,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决策错误较多。导致决策错误的根源主要有二:一是指导思想有误,这一方面已被普遍认识到;二是没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评分标准中,对“语音缺陷”这一现象,作了量化的处理。如:在一百个单音节词中,每出现一次语音缺陷扣0.05分;在五十个双音节词中,每出现一次语音缺陷扣0.1分。 在以往的普通话的教和学中,人们对语音错误强调得多,而对语音缺陷相对来说强调得少一些。如果我们以正确 错误横坐标来表示普通话正确与错误的语音状态,可以看到,在正确和错误之间,有相当大一段距离。那么这一大段距离,应  相似文献   

12.
"语音诊疗法"--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应用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理论 ,方言区的学生学普通话时 ,普遍存在着一种“母语迁移”现象。笔者所创设的“语音诊疗法”就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 ,在普通话教学中有意将方言材料融入其中 ,以建立学生语音档案为手段 ,通过“看病”———“对症”———“下药”———“复诊”四个环节 ,全面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13.
汉语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r是日本学习者在汉语语音习得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对日本学习者进行跟踪考察,结果发现日本学习者对普通话翘舌音的习得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感知混同舌面音j、q、x,发音近似日语的舌叶音;可以从感知上区分舌面音j、q、x和翘舌音zh、ch、sh、r,认为普通话的j、q、x更像日语的舌叶音,但是发音上仍无法区分舌面音和翘舌音;完全感知到zh、ch、sh与j、q、x的差别,发音上也开始区分,但常有偏误发生;翘舌音系统建立并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先生在其所著《天才的智慧》一书中,出了一道饶有兴味的智力测验题:“我时常疯疯癫癫地弄出很多错误。有人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请问您,错误在什么地方呢?” 初看此题的读者常如堕五里雾中,抓不着头绪,待看了该题的答案,才茅塞顿开。多湖辉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这一问上,‘错误’二字出现过三次。也就是说,有三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在哪里呢?这一问上本来就有三个‘错误’,而硬说成有四处错误,这不也是一个错误吗!妙哉!天才的智慧不能不令人赞叹。 然而赞叹之余,细细思忖,却又产生了几分疑惑:在这一问上(即这道题中)究竟有几处错误呢?按照多湖辉先生的答案,似乎找到了四处错误:“错误”二字出现了三次,这是三个“错误”;明明题中只有三处“错误”,却偏偏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又是一个错误。然而,若果真如此,即确实这一问上有四处错误,那么,“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一说法又何错之有呢?而既然这一说法并无错误,那第四处错误又到哪里去找呢?  相似文献   

15.
儿化是北京音系的一大特色。既然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那么,儿化就应该是普通话语音体系中一种不可忽视的语音现象。淄博方言虽属北方方言且同普通话的差异不是很明显,但对淄博人来说,“儿化”的学习却是一个重点、难点,现提出几个...  相似文献   

16.
考察安徽芜湖话中“得”的虚词用法和构词语素用法:一、相当于普通话介词“在/到”;二、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了”;三、相当于普通话语气词;此外,“得”还相当于某些构词语素。与早期白话文进行对比,其中某些现象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全国许多方言区对普通话声母中的翘舌音(zh ch sh)与平舌音(z c s)分不清,鼻音(n)与边音(1)分不清,或者说一些方言区没有翘舌音声母和鼻音声母。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zh ch sh”和“n”的发音比较容易,然而对那众多的平、翘舌音字和鼻音、边音字,如何使学生熟练地分辨记清,却  相似文献   

18.
要改正“轻声”发音错误和缺陷,一是要学生熟悉普通话中念轻声音节的词语,二是要学生掌握轻声的发音要领。在教学中要把握轻声的语音特性,引导学生掌握念读轻声音节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地区汉语方言中谓语在前,主语在后的语法现象,简称谓主式现象。一、谓主式现象湘西方言中主语有两种位置。一种是在谓语前,例如;“你嗅下儿这朵花(你闻闻这朵花)”、“外头到落雨(外面正在下雨)”,这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序完全相同,这种“主语十谓语”的语序在湘西话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谓语后,构成“谓语十主语”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成虽受一定限制,但使用的范围较广,频率也较高。请看下面的例句如:(1)几个份儿都得力了,你好命呵!(几个孩子都有出息了,你命好呵)(2)今儿早头吃…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三”常被用来表示多数,这点自清人汪中首倡以来,已无人怀疑,后人甚而进一步确认“三”的倍数亦可表示多数。“三”为什么会被用来表示多数,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心态,又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及当今学者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一、三进位说。认为三进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在世界文化史上表现的一种独特风格。”“’二、极限说。田少林认为“社会学家言原始仅识三数。””’“三”是数的极限,所以用“三”表示多数。三、括约观念说。樊沙认为:“‘民间大众对于繁多的数目,大概有几种括约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