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封泥”,又称泥封,是将印章按到泥上,用来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是其时传送文件的保密措施之一。其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晋以后,随着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不再使用封泥。文献中关于秦封泥的记载甚少,20世纪90年代在西安西北郊汉长安城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秦封泥,且封泥中有不少是关于秦的宫殿苑囿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研究秦的宫室苑囿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由于大量集古印谱印行于世,肇始于元代的“印宗秦汉”印章创作观,被文人篆刻家全面接受。这造就了这一时期文人篆刻对秦汉传统的全面复归,但此时的篆刻创作还存在着对古代印章原型的简单认识和模仿的弊端。清中叶浙派的崛起,标志着文人篆刻实现了从对秦汉印的形式摹拟到精神实质把握的跨越。历史地看,明清文人篆刻创作不断深入,丰富和发展着“印宗秦汉”创作观,并为清代中晚期“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出封泥与西汉齐国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为西汉齐国之都。清末以降,在西汉齐国遗址便出土了数量很大的古代封泥,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进入21世纪,这里又发现了数百枚封泥,为研究西汉齐国史乃至考察汉代的中央与诸侯国关系、诸侯国的职官设置、诸侯国的属县管理等,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考察古代封泥文物的时代特征,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本。  相似文献   

4.
1979年凌源安杖子古城出土了19方封泥,此后学界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这批封泥的时代鉴定、印文释读、历史地理研究的论文,尤其是在1998年周晓陆、刘瑞所作《90年代之前所获秦式封泥》一文发表后,确认了安杖子封泥中存在秦封泥,使安杖子封泥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安杖子封泥出土后,辽宁省博物馆入藏了其中印文不重复的15方,本文以辽博馆藏安杖子封泥为基础,回顾以往研究,重新释读其中5方封泥释文,并测量这15方封泥的具体数据,与《秦封泥集》公布的封泥数据进行比较,重新认识安杖子封泥的重要性,证明辽西地区秦文化有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期望在今后的历史、考古研究中有更多更深入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秦封泥所见安徽史料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90年代下半叶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出土的大批秦封泥 ,是事关战国秦及秦代政治、职官、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这批秦封泥之中 ,目前见到 ,有涉及安徽省的郡级内容 6例 ,县级内容 19例 ,以及 2个与盐政相关之例 ,一个待考的“淮阳”之例。这批封泥 ,为深入研讨先秦、秦汉时期的安徽历史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鲜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90年代后期,西安市北郊秦封泥的大发现建立了“秦式”封泥的客观标准。依此标准,人们可以从清代到80年代在全国各处获得的古封泥中,见到百余品种的秦式封泥,这是秦封泥以及秦史研究中的又一收获  相似文献   

7.
河南篆刻十年创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继承汲取型的创作态度逐渐为借鉴出新型的创作态度所代替;比较单调的印风渐渐转向多样化。这表明创作意识趋向增强与成熟,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创作趋势;求新求变的创作追求将往更高的层次上推进;风格面目更趋丰富多样,清奇古拙乃是河南印风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8.
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京文雅堂主人,近10年来收藏了一批西安未央区“相家巷南地”出土的秦式封泥资料,其中包括中央职官、地方地理、私人用印等内容。现披露新见地理内容,计:首都及故都5种,郡级16种,县级54种,乡级及其他2种。其间有相当部分,可以弥补文献之阙、误。这为秦文化以及秦汉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全国“篆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所提出的新课题、所获得的研讨成果作了全面总结:一、对篆刻的展览方式提出了大胆的学术质疑,表明了进一步澄清的需要;二、对篆刻创作手段的规定提出了新思考;三、对篆刻生存环境提出了新思考;四、对篆刻艺术的“主体”部分提出了质疑。最后,对篆刻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作了全面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在古代是所有弹弦乐器的总称。到秦代,专指一种音箱类鼓,两面蒙皮,直项的弹弦乐器,俗称“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初为圆形音箱,后来发展出梨形音箱。到汉代,又出现一种纯木质结构的圆形大音箱,也是直项的弹弦乐器,较“秦琵琶”大很多,俗称“汉琵琶”,又名“阮咸”。到晋代,由西域(中亚新疆一带)经甘肃又传入一种曲项的,用拨子横弹的琵琶。到唐代,集上述琵琶之大成,发展出曲项的、梨形音箱的、用手竖弹的琵琶,即今日琵琶之雏形。在演奏上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乐舞的主要伴奏及领奏乐器。到二十世纪,经过杨荫浏及刘德海等诸位前辈的创新改造,琵琶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探讨古琴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种种联系,在礼乐文明的语境下,对古琴的记载与阐释广泛见于各类儒家经典以及典章制度,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层面均扮演重要角色。先秦时期,作为祭祀活动使用的乐器,琴、瑟屡见于古代礼书。至汉代,琴所具有的宗庙礼乐身份开始出现变化,逐渐进入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饶宗颐先生将琴学与中国哲学,儒、释、道三教,乃至其所涵括的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相联系,提出“琴道”这一理念。又结合琴史,在形而上的高度理解古人赋予琴曲的哲学内涵。以古史、古学论琴曲,广及三教,对琴道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使我们从琴学研究角度,对先生在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领域的视野与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琵琶乐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是大家熟悉的两首琵琶武曲,它们虽然在题材上、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可仔细比较起来却还是有许多差异。通过对创作特点,演奏特点和审美特点三方面的综合阐述,揭示了两首乐曲的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便于欣赏者更好的了解两首古曲的动人之处。  相似文献   

14.
唐代传自西域的琵琶艺术,为当时的中原听众平添了异样的新奇之感,因而博得了文人学士的喜好,写作了大量有关琵琶的诗歌。本文分五类对唐代琵琶诗进行分析,展示唐代音乐的雅、胡交融和进一步与文学相结合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国内安全阀密封试验气泡法存在的人工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课题组研发了一种新型自动化安全阀密封检测系统。该系统结合 传感技术、微机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采用高精度的流量传感器直接测量气体体积流量,信号数据由微机测控系统自动采集并上传到数据库,并由上位机软件 进行处理,最终自动生成实验报告。新方法与传统气泡法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测量结果偏差小,可靠性较高,并且能够实现测试的自动化、数字化,提 高了安全阀校验站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从音乐本身出发,从琵琶音乐语言和琵琶音乐表达的技术手段两方面对琵琶音乐语言的表现力作出作者自身的理解.琵琶音乐语言的表现力是多元性的,可以从琵琶音乐语言特性的界定以及琵琶音乐表达的技术手段来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世界是包含着自然创造与人文创造的持续不断的创造过程。自然创造是由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存在形式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变化所引发的自然分解、自然组合、自然发生和自然生产的过程,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效应,是客观的、无限的自然过程,其伟大成果是人类的产生。人文创造是由人工实现和完成的事物的自然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是真与善的统一,统一的基点就是人文美。人文创造具有开放、自由、创新的品质,因而它在完善人的同时还创造了种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自然创造与人文创造各有其功能效应,二者和谐协调地展开,天人之分才会由此走向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精选的88个B2C网站的调查研究,试图分析我国商家对网上信用印章服务的采用行为。我国目前主要有7种网上信用印章服务,分别由政府发起、第三方组织发起或企业发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商家对7类印章服务的整体采用率较低,而正确采用的比率更低。其错误采用行为主要体现在无链接、链接到其他页面、企业自建证书扫描件等问题上,而提供方目标不明确、程序不规范、评价权威性弱和商家的采用意识差、认识不充分则是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为促进网上信用印章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扶持印章服务行业,行业协会应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协调工作,印章提供方应明确服务目标、规范工作程序、强化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法定代表人和公司授权的其他人并加盖公司印章都可以代表公司;公司印章的使用和法定代表人签字是否联合使用与第三人的类型有关,针对特定的第三人时,法定代表人签字或公司盖章均可;如果第三人为股东时,则要求公司盖章;但如果是公司与不特定的第三人发生法律关系,法律要求法定代表人签字和公司盖章等联合行为。公司印章属于公司特殊的物,由法定代表人占有,但是权力机关可以授权其他主体占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科研创新的可行性,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和科研创新运行机制.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创造良好的氛围条件,搭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指导平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