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一生写作和翻译了大量的文字,有卷帖浩繁的《鲁迅全集》在。另外还有许多计划中的著译未能完成。笔者就此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简评两种《茅盾著译年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六六年以前,见过两本侧重记录茅盾著译编年的材料,一本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编的《茅盾著译系年目录》,一本是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编的《茅盾著译作品及其研究》。这两本材料,都是内部印行,没有公开发表。近年来,又读到两种《茅盾著译年表》(以下简称《年表》),一种是吉林师范大学孙中田同志编制的,连载于一九七八年《吉林师大学报》;一种是山东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制的。后一种《年表》,先是作为内部资料印行的,很快就被中国人民大学加以复印,公开发行。吉林师大和山东大学的这两种《年表》,发行范围较广,有一定影响。稍为熟悉一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研究者们,只要翻一翻这两种材料,就可以断定,它  相似文献   

3.
李存光同志《巴金著译六十年目录》(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二辑)关于一九三三年巴金的创作说:“雪(中篇小说)写于1月至5月。[按:本书原题《萌芽》,1983年8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被查禁。又以《雪》为题载于1934年1月1日《文学》月刊2卷1期,被检查抽去……”后来,李辉、陈思和、李存光同志《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载  相似文献   

4.
鲁迅著译的作品是丰富多采的,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的。由于鲁迅作品的广泛传抪,鲁迅著作的版本也是种类繁多的。如果从一九○三年在日本东京出版《月界旅行》算起,到现在的七十多年中,鲁迅著作的出版品达三百多种左右。从著作形式看,有全集、选集、单行本、专题汇编,语录,以至手稿影印本,从版本区分看,有初版、重版,也有  相似文献   

5.
鲁迅《自题小像》一诗,作于何时何地?《鲁迅全集十卷本·鲁迅著译年表》及《鲁迅旧诗笺注》,都说是一九○二年作于日本东京,而《鲁迅诗歌注》及许多考证文章,则说是一九○三年在日本东京所作。我们拿鲁迅自己计算年龄的方法,来衡量前面所说的时间地点,便知其不符合事实。鲁迅计算自己的年龄的方法有二:一是虚岁,一是实岁。鲁迅早年及中年以后所写诗文、《自传》、《日记》、《题记》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厦门通信》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创刊号。由于该期刊物未注出版年月,这篇通信的发表时间也就成为悬案。一九五六年七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三卷作过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第一号(原刊未注明出版年月,应为一九二六年末)。”一九五六年十月,俞荻在《文艺月报》上发表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一文中说:“十一月间,草绿色封面的、精致可爱的《波艇》月刊创刊号,终于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出版了。”一九五八年八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九卷对此又作注释:“《波艇》……一九二六年冬出版两期后即因鲁迅和负责撰稿的学生陆续离开厦门而停刊。”(《两地书·七三》的《波艇》注)此后,这问题似乎就没有人再探讨了。一九七六年九月,内部印行的《鲁迅在厦门资料汇编》(第一集)中的《培育两株文艺幼苗——<鼓浪><波艇>》(以下简称《幼苗》)一文,重新考证出《波艇》的出版日期:“创刊号出版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左右。”以后,内部印行的《两地书》(征求意见本),《鲁迅手册》(试编本)中的《鲁迅著译系年》,丁言昭同志的《鲁迅和<波  相似文献   

7.
《一面》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简短的回忆录.文章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一九三七年被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作是署名“阿累”,当时是一个普通的电车售票工人.这篇回忆录极其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书店里与鲁迅先生邂逅相遇,当面领受先生赠书的情景,刻划了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爱护求知青年,慷慨助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著译在当时青年中所产生的深广的影响和巨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为我国古文献的整理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经他精心整理的古籍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使一些很有价值的书籍更为完善;在进行这项工作中,为整理古代文献提供了科学的、切实合用的方法;并从思想方面给今人以有益的启示.总结鲁迅整理古文献的巨大成就,对于我国目前已经开展起来的整理古籍的工作,一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一鲁迅十四岁时曾校注过《花镜》一书,这是他整理古籍的初步尝试.他开展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是在绍兴任教、北京教育部任职和北京女子师范等高等院校任教期间.他整理古籍,涉及的领域很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史志 谢承《后汉书》.从三国到南朝,用纪传体编写后汉历史的计有八家,而以谢承《后汉书》为最先,所以鲁迅说:“草创之功,足以称纪.”谢承所著《后汉书》到宋代已经失传.其遗文散见于范晔《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和唐宋一些类书中,清人姚之骃、汪文台、孙志祀等均有辑本.鲁迅在清人辑本基础上汇校其典籍,逐一加以校勘订正,整理成书,共六卷.于一九一三年完成.谢沈《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记载,以后散佚.清人姚之骃《<后汉书>补遗》、汪文台《七家<后汉书>》中各有辑本一  相似文献   

9.
鲁迅研究室编辑、一九七七年十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资料》第二辑所载《新发现的鲁迅书信》第二一、二三号致内山完造的两封书信,是两通便笺,因为都不是正式的书信,所以均未见《鲁迅日记》的记载,信的落款也未署时间。这两封“新发现”的信,究竟是何年何月何日所写,看去漫无边际,似乎无从嵇考。在编入《鲁迅研究资料》时,二一号信由编者系年为一九三六年,对二三号信则一  相似文献   

10.
由东北师大日本文学研究室编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文学》丛书第一辑,即将同广大读者见面.该书面向全国发行,大三十二开本,每辑二十五万字,每年出版二至四辑.《日本文学》是我国第一套翻译、介绍、研究日本文学的丛书.它以促进中日两国日益发展的文化交流为基本目的,将向中国读者介绍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动向;翻译与推荐日本文学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艺术完美、社会性强的文学作品;还将对日本文学各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日本文学》既是研究、译介日本文学的园地,又是群众欣  相似文献   

11.
鲁迅早期著译的文风曾受陈景韩“冷血体”的影响,陈景韩激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姿态在某些方面也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有相通处:不仅如此,通过对陈景韩《催醒术》与鲁迅《狂人日记》中两个狂人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转型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与突进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一、本书目收胡适先生的中文著作专书,包括专著,诗集,文集及编校、翻译的书;附录胡适主编或参与编辑的主要刊物。不录散篇诗文。 二、本书目编年排列。各书附简明提要,说明版本情况及大致内容,一般不加评论。 三、一九四九年以后,台湾省出版的胡适著作,只录初版本;版本有异动的重版书在原书初版项下说明。编者未见的台湾版胡适著作,曾参用李家祺先生所辑《专书目录——胡适研究》及徐高元先生所编《胡适先生中文著作目录》的部分资料,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是和鲁迅的翻译活动分不开的,这一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和翻译界应该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近年来,国内关于鲁迅翻译的研究,除了大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外,还有5部专著问世,依次是:刘少勤的《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论鲁迅的翻译》〔1〕、王友贵的《翻译家鲁迅》〔2〕、李寄的《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论》〔3〕、吴钧的《鲁迅翻译文学研究》〔4〕、顾钧的《鲁迅翻译研究》〔5〕。关于前几部专著,学界已有书评问世。这里谈谈最后出版的顾钧的专著《鲁迅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日本“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公元一八九二年——一九二七年)及其作品,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年代前期芥川龙之介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先生就翻译了他的两篇小说《鼻子》和《罗生门》;一九八二年,我国又新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但是他的一些作品,如《莽丛中》及主要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等,却令人十分费解,甚至看后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也许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点“鬼气”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5.
将中文作品翻译成好的英文实属不易,更不用说翻译鲁迅的作品了.在汉译英作品中,杨宪益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非常好的译品.本文将探讨杨宪益翻译的鲁迅作品<药>中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反复捧读唐弢同志题为《论<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是什么?>并非鲁迅的佚文》(《鲁迅研究文丛》第二辑)的论文之后,认为所提出的五个问题有助于推动鲁迅研究工作者们的继续深入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同时感到其“並非说”赖以支撑的基础论据,以至于论证,不够坚实,没有具备推翻在《光明日报》(北京鲁迅研究室《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载1979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宁夏大学学报》(《<我们今日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概括人生,探索生活真谛。日本著名的“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也是这样。在短暂的艺术生崖中,芥川凭借艺术的力量,异军突起,独辟蹊经,拓展出了具有特色的芥川文学。芥川并非我国读者所陌生。早在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翻译他的主要作品《罗生门》《鼻子》、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芥川的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到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评介文章。但是,与翻译介绍相比,评论显得过于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美学思想的研究中,鲁迅1907年撰写的《摩罗诗力说》和1924年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特别值得重视。鲁迅在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探讨其深层动机是研究鲁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变化的重要线索。时《摩罗诗力说》与《苦闷的象征》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核心观点上高度一致,《苦闷的象征》比《摩罗诗力说》在理论方面更为系统与完整。研究表明,翻译《苦闷的象征》实质上是鲁迅在传播自己的美学思想。这是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的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19.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教授杂咏》之二鲁迅先生的《教授杂咏》四首,是一组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讽刺诗篇.四首诗各咏一人一事,上面所引的第二首诗,系讽刺赵景深先生误译英文中的银河为“牛奶路”,由此揭示赵提出的“宁顺而不信”的翻译主张之可笑.《鲁迅全集》十卷本,《集外集》注释本,对读者知之已稔的“牛奶路”作了详注;对索解为难的“马郎妇”却未加注释. 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对此都有注解.他们都根据《二心集·风马牛》一文,谓指织女星.锡金《鲁迅诗本事》中,说“有菩萨化为马郎妇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在那风雨如磐、鹰犬四伏的岁月,他非常热情地翻译并介绍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他曾译过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爱罗先珂童话集》,及普列汉诺夫的早期著作《艺术论》等大量作品;创办《译文》杂志,翻译并印行了两本《城外小说集》。他的译作达三百万字之多。鲁迅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的目的,通过翻译来唤醒和激发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同时,鲁迅认为中国文学如果“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