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转型期中国所必需的一种新的执政理念,是全求面临的共同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需要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新的文化理念作引导。国家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培育公民性社会。唯此,才能在分享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同时,逐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化的进程相比。我国是后发式、滞后型、外力推动型的发展模式。政府如何担当自己的责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建设政治民主与法治社会,发展政治文化等,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法律文化创新是在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阶层明显分化、城乡二元结构渐趋弱化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法律文化理念的背离、法律制度选择的冲突及法律发展方式的相向等方面.目前,中国农村正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传统的乡土文化还没有消弭,现代的法律意识尚未生根,农民信仰法律缺乏物质、文化与制度基础.遵循法律文化的生成规律、奠定法律文化的经济基础、完善法律文化的运行机制、建立法律文化的保障措施是新农村法律文化创新的系统路径.  相似文献   

3.
低碳社会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理念密切相关.文化以其独特的信仰和信念倾向、伦理道德判断、价值标准的考量渗透于经济、科技等活动中并为其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政策优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文化领域的变革,通过强化低碳文化理念的社会认同、深化低碳文化理念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等途径,实现由"控制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转型,由"唯经济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转型,由"消费主义"向低碳节俭理念转型.  相似文献   

4.
田文棠 《唐都学刊》2006,22(2):120-125
以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作为其文化基石的东亚文明,在经历了早期辉煌之后,面对近现代工业文明及全球化的强力冲击和挑战,曾一度衰落,几遭苦难,方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新的发展前景。东亚文明的文化基石是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它对东亚农业、工业和现代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巨大作用的根源在于,儒家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形成了一种适合中国乃至东亚特色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培育生发出一条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魅力链。这条文化价值魅力链集结了相互联系的七大价值理念: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本价值理念;正心修身,追慕圣贤的做人价值理念;慎终追远,家国同构的政治价值理念;以和为贵,谐和相处的社会价值理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天人价值理念;见利思义、义利并举的生存价值理念。而且这种价值魅力在未来将不断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5.
王安平 《社科纵横》2008,23(6):138-139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体育文化新的发展阶段.在人文奥运理念指导下,必将促进中国社区体育建设迅速发展.通过对人文奥运与社区体育相互关系的评析,提出了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建设的途径.以进一步推进人文奥运理念与社区体育发展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6.
温克 《学习与探索》2012,(9):157-160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宗法制度中培育出来的,从其出现开始就带有很强的血缘文化的特点。这个基础决定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官僚系统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圈子文化是血缘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官场上的圈子文化就是血缘文化或意识在官场上的镜像或放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举制下的座师与门生的关系。血缘文化反映在朝堂之上就是朋党,以亲情、乡情和友情关系为纽带,官僚集团拉帮结派形成朋党,进而对皇权形成巨大威胁,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对此痛恨不已。  相似文献   

7.
君主制官僚系统有其特性与运作方式.在官僚系统内,君主欲使其权力合法化,就需要实现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强力控制与有效支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君主需要进行三个面向的圈子运作:一是瓦解原有的政治圈子,分割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圈子,并做到相互制衡,形成以君主为唯一中心的圈子结构;二是以圈层辐射的方式形成由亲信、 班底、 熟人圈子层层扩展与相互连接的自己人圈子,并逐步以自己人替换掉原有的政治圈子;三是通过多元的监督机制、 定时的职位调动以及争夺官员权力获取的合法性等方式,将圈间"桥"因上下级关系建立起来的庇护关系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和"基本人际状态"理论分析日本人的交换模式,指出日本人的交换关系不是交易型交换,而是一种互酬式交换,即附带了信用、服从、地位、崇拜等情感价值的"等意义交换"模式.它具有非同时性、非等价性、非限定性以及根据投注感情的多少而形成若干个人际关系圈子的特点."身内"是一个感情最浓的圈子,适用"娇宠"法则;"仲间"是一个半感情、半计算的圈子,适用"义理"法则;"他人"则是完全不需要投注感情而能够实行公平法则的圈子."身内"与"仲间"两个圈子的高度转换性,是日本人交换关系与中国人的最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21世纪的文化建构及其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虽然已经来临,但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的文化转型历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就是由于进入了新世纪,我国新的文化价值转型与重建显得比上个世纪末更为必要。如果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通常是建立在特定的传播技术、民主制度、教育方式等社会条件和社会要求上,那么,中国目前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及世界传媒技术革命无疑已为中国在21世纪重建新文化提供了可能。只有抓住这一机遇,方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一、新文化建构的价值本位与层次性1.新文化建构的价值本位任何文化都是以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为基础的。关于文化的解…  相似文献   

10.
高建秀 《社会》2009,29(3):197-202
临床社会工作是提供直接服务的专业方法,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社区的社会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社会工作以促进与维持个人、家庭和团体的社会心理功能为目的,强调治疗、预防及"人在情境中"的概念,协助受灾的个人、家庭和团体,减轻其痛苦,改善其心理和社会功能.那么,从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和人文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运用时,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取向会对其有哪些积极影响,又会面临哪些困境呢?我们又将如何整合及发展本土化的临床社会工作实务技术呢?  相似文献   

11.
文化社会学思想是近年来威廉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文化体制理论是其一个核心理论命题.文化体制理论紧紧围绕文化生产与传播过程,着眼于文化分析的历史维度,整体地、动态地考察文化体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在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中的运行机制,从而在体制层面上重塑了文化发展的社会史,这不仅为文化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分析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2.
张江华 《社会》2010,30(5):1-24
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已有的研究大多从个体与不同类别的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差异性出发来讨论。笔者以为,类似的模型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文化里找到,仅从这一视角出发肯定有所偏差。事实上,费孝通认为存在两种“社群”:由团体格局所形成的“团体”和由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不在于西方只存在“团体”,东方只存在“社会圈子”,而在于这两种“社群”在社会构成上的不同。笔者由此指出,“差序格局”的实际含义是强调由“差序”所构成的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与支配地位。中国所谓的公共领域,实际上由私人领域扩张与转化而来,或者受到私人领域的支配,这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公共性供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并取决于处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个个体或某一批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正关于传统熟人社会与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差异,人类学家格鲁克曼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传统社会是一个简单社会,但关系复杂;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社会,但关系简单。"是的,熟人给你带了一万种好处。我想告诉你的是,熟人其实会给你带来十万种坏处。许多时候,中国社会坏就坏在熟人文化,无论做什么事,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找熟人,只要一扯到熟人、圈子、哥  相似文献   

15.
论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武俊 《唐都学刊》2003,19(4):150-153
从法学的视角看,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私法理念的实现和宪政精神的诞生过程,就是私法文化和宪政文化的孕育成熟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过程.从宪政和法治的视角讲,所谓市民社会就是与国家的公域相对峙的、主要由私法体系维系其自由和秩序的并呈自发态势的私人自治领域.法治的真谛在于熔铸和弘扬一种以市民社会的私权利为内核并融入民族文化传统的私法精神和宪政理念.市民社会是中国步入法治社会不可逾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和谐思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道德观念都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继承,还是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创新精神蕴含了新的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化层次论--兼论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的若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法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心物层次--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心理层次--法律价值观、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经历了表层变化、表层深化、深层结构的变化三个演变历程,它是在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交融过程中整合而成的.法律文化的演进始终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法律从属于政治;近代80年间,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类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化消费是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积累,社会成员家庭耐用消费品需求基本满足后产生的一个新的消费领域.该领域发展空间大,牵动能力强,合理开发,将会对提升和完善社会成员的文化理念,文化意识,提升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和品味,促进其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谓一举多益.  相似文献   

19.
蔡亮 《创新》2012,6(2):21-24,126
"和谐"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对传统"和"文化的扬弃,中国不但要努力创建国内和谐,也要共同营造世界的"和谐",这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和平发展过程中向国际社会所承担起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界 ,在后现代问题清理中有了新的话语转型 :以共同对话取代话语对抗 ,以多元阐释取代话语霸权 ,用兼容并包取代话语独断 ,用承认差异的新思维代替强求统一的旧思路。社会科学在有效厘清后现代理论的负面效应的同时 ,正在不断摆脱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间话语沟通的理论困境 .当代中国学术界在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新的观照中 ,接受新的文化理论变革理念 ,有了真正意义上文化社会的反思。这体现在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研究、后现代问题与神学思想的厘定、后现代社会科学问题的剖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