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沈从文的《边城》具有融合语言学、民俗学、文学、文化学、哲学的意义 ,存在着深度意义空间。《边城》哲学意义的表征 ,是借助隐喻和象征的符意得以实现。这是它受众注目的根本原因。隐喻和象征加强了《边城》与读者的亲和力 ,也使得《边城》成为沈从文生动而永恒的“哲学史”。  相似文献   

2.
"桃夭"一词来自《诗经.周南.桃夭》篇名,成词之初直到宋朝,其原型意义一直为"桃花繁盛美好的样子",而在元代到清代的典籍中"桃夭"一词的原型意义却演变为"女子嫁娶之事"。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意义流变是因为在人们反复体验中建立起来的"桃夭"一词的图式,通过隐喻机制,由原型意义发展出的边缘意义"女子嫁娶"逐渐转移到中心,取代了原来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4.
撑向彼岸的渡船——《边城》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渡船在小说《边城》中, 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它作为通向彼岸世界的承载物, 对应于小说的故事叙述,通过《边城》富于生气的描绘, 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的原型。它暗示了一种诚与善的文化的不完善性。小说因此透视人生命存在的本质状态,实现了它的形而上意味。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小说代表作《边城》通篇贯穿着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景的和谐、情的和谐、意的和谐、境的和谐四个层面。《边城》所传达的和谐思想已超越历史时空,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具有相通之处。《边城》的和谐思想积极的现实意义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回归意义";人与人和谐相待的"道德感召意义";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时代政治意义";人的内心和谐本善的"心灵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6.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并不"吃香",而事实上"香"却扮演着重要的审美角色。"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待遇"与它自身扮演的审美角色并不相称,因而考察、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涉及"香"的文论为考察中心,通过深入考察和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可归纳为:(1)作为客观物品的"香...  相似文献   

8.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豪威尔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不难找到《圣经》中的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这个圣经原型,它体现了豪威尔斯"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用"象征"解释《离骚》"求女"含义的作法提出了质疑,并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提出所求诸女为阿利玛原型的表现。《离骚》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围绕着它也有一些谜团至今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离骚》中"求女"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 ,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 ,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者》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 ,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追求 ,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11.
"哲学王"是柏拉图的一个重要思想,人们往往只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它,由此形成了各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通过阅读《理想国》的文本探讨"哲学王"的真正含义,可知"哲学王"就是拥有真理性知识之王,也是一种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于一身的理想人格。这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它对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具有范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边城》构建了一个有形的可视空间和心灵意义层面的无形的模态空间。在描写自然山水和人物时呈现出的和谐的"丫"或"三"型空间结构之有形空间中,浸透着作家有关人性、文明以及社会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展现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式的审美空间,并超越历史凝成永恒的审美理想和经典印象。  相似文献   

13.
《边城》与"五四"以后占主流地位的社会剖析小说有着深层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源自作家思维方式的不同。沈从文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他很大程度上拒绝了西方小说因果的和逻辑的模式,而采用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注重感受和直觉体验的模式。《边城》将人与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都置于同一个平面之上,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湘西风俗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学地理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边城》是京派作家沈从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边城》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象,其中自然意象有水、黄狗、鸭子、鱼、虎耳草等;人文意象有赛船、鼓声、马路与车路、碾坊与渡船等,这些意象都是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
概览七十年来域外学者有关《边城》研究的论文、论述,其兴奋的视阈可归纳为牧歌--中国人形象说、悲剧--命运说、象征--原形说三种类型。域外学者认为,一部《边城》是“人情风俗画卷”中的“完璧”,写出了“无垢纯真的中国人”的形象;“爱的神曲终成一曲让人忧伤的挽歌”;一部《边城》充满着复杂的象征意义,《边城》中的“‘死亡与再生’,是作为原型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A+N"结构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原型理论、构式、隐喻、成分意义等。指出",A+N"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体验基础,以及认知遵循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到主观的基本规律,而隐喻则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隐喻具有突破语义限制的作用,其产生的结果可使"A+N"的意义固化,从而形成习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18.
正沈从文与汪曾祺,文坛的双子星座,他们的经典名作《边城》和《受戒》都是传统文化之水蕴育而成。两人的文学创作在"水"上契合,他们的人生道路的交叉,困境中的互相扶持,精神旨趣的贴近,使得湘西之水和高邮的运河之水合流,一派汪洋中,诞生了二十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而"有代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除单独"而"字作句末语气词外,"而"还可以与其他词组成语气词。连词"而"能够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语法功能;同时它可以表达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情状、转折、强调、目的等九种语法意义。《论语》中已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而"字词组及表转折的连词"然而"。本应是连词的"而"被曲解成其他词。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发现《雷雨》里实际上隐藏着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原型,通过寻找这一原型,发现《雷雨》和中国文化一脉所系的文化基因,而这也标示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深层原因。而且,《雷雨》对这个原型又进行了许多置换,从而使它具有了新的独特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