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部《中国回族姓氏溯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回回民族姓氏来源的重要论著和工具书,是一部对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学术著作。回族年轻作家魏德新先生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几乎跑遍了全国主要的回族聚居区,从各方面搜集了第一手...  相似文献   

2.
汉族都有其表明自己家族的字,叫做姓。土族也有姓氏,多达数十种。有人说,土族本无姓氏可言,其姓大都随土司族姓而得。有人说,土族亘古以来就有姓氏,只是部分人后来更其姓而随了土司族姓。众说纷云,各持己见。那么,土族原来倒底有没有姓?是不是因随土司而得?换句话说,土族的姓氏倒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对研究土族社会历史的同志来说是一个颇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明清以来的有关叙述广西壮族的著作已经认识到壮族的姓氏特点,如以韦、黄、覃、莫等为大姓,有许多鲜见的姓氏,如闭、婆、侬、尧、鄱等.对于这些特点的形成前人未能作出恰当的解释.今天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壮族姓氏的形成、发展问题作个较好的解答.壮族源出古代越人,越人有名无姓.如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君王有夫差、无余、不寿、孚错枝等,他们都是有名无姓.汉代、三国时期的广西土著已开始使用了姓氏,如黄同、居翁、尹牙、顿奇、衡毅、士燮,他们都是当时广西地区的著名人物.但  相似文献   

5.
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是区域性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这种文化的主体是人,其文化生存土壤是中华武术文化大系统,其文化底蕴是回回民族传统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在占有田野调查第一手材料、方志材料、口碑材料的基础上,以沧州回族武术文化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沧州回回入居渊源为切入口,从横(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现状调查)、纵(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发展概况)两个方面对沧州回族武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化透视,力图理清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脉胳,弄清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内涵、功能、意义,以及其与中华武术文化、回回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以便我们站在文化高度上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一民族民间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近代东北地区的新式回族教育,是回族教育发展史上从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以有别于明清时期回族经堂教育的一种崭新形式,打破了东北地区经堂教育一统回回民族教育的格局,冲破了伊斯兰教与封建守旧观念对回族大众的思想束缚,顺利完成了回回民族教育同伊斯兰教的分离过程,为解放后东北地区现代回族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新式回族教育的兴起、发展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出发,试对近代东北地区新式回族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旨在说明新式回族教育对回族进步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回族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回族文化内涵的探索,从内部调节和外部适应两方面分析支持回族人民保持心理健康的内在动力。回族人民对世界观、生死观、及宗教信仰的理解调节了内部的平衡;而人际交往的观念以及对金钱观、成败观的理解则支持了外部的适应,这些都为本民族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近半个世纪,在社会大动荡的思想界,以龚自珍、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时代先驱,痛斥封建蒙昧主义对人的思想的禁锢,继承经今文学并注入变法新内容,大胆学习西方,为落后的中国探索出路,开创了“经世致用”的新风,蒋湘南就是这个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一位回族学者。 蒋湘南(公元1796~1854年),字子潇,河南固始县蒋集镇人。一生著书百卷,解经、辨史、衍算、述刑、赋诗、作文,涉猎广泛。虽不曾以哲人留名于世,然而在其《七经楼文钞》中,读主宰论鬼神,原人辨命阐性,不乏独到、深刻的哲理。他通过对上帝、圣人,人、万物等诸多范畴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城乡结合部的回族社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它是农村回族向城市回族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形态.本文以银川郊区城乡结合部三乡的回族社区为调查对象,对这一特殊社区的回族经济、文化生活进行了实地调查,总结出其经济生活呈多样性但经营结构并不合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缺乏主流以及在思想观念上的矛盾性等特征,并尝试对这些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市场营销学原理,从宏观环境、市场调查、产品组合、促销技巧等方面对近现代回族经济中的市场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对回族经济发展中市场学思想遗产加以整理与研究,不仅具有填补回族经济思想研究领域空白的理论意义,同时更具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文献材料及实地调研,对西藏的"藏回"及流动回族作一简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藏族和回族关系形成的客观因素.本文认为,最早进入西藏的穆斯林人发展成为今天的"藏回",融入了当地社会,与藏族和睦共处,这是经由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的官方支持,回族和藏族之间在社会分工中形成互补、文化上借鉴、宗教上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结果;而当前大批流动的回族在西藏的融入程度较小,这同样有客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回族特殊形成进程是回族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以往有关回族形成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着理论视角相对单一或视角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缺憾,因而不能深入推进对回族形成问题的认识。"民族形成三段论"旨在揭示民族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族体形态,综合考察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致力于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有效解释回族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訸 《回族研究》2011,(4):105-109
本文就目前所发现的回族家谱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回族家谱的特点及回族家谱的修撰与回族家族组织的建立之间的关系;分析回族家谱与其他少数民族家谱的异同之处;阐释回族家谱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回族学学科体系与方法论创新问题,进一步揭示回族的群体遗传特征和起源、迁徙途径,本文将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移植到回族学研究中。对回族和相关的国内外人群的Y染色体上SNP位点的多态性数据进行了研究,使用Arlequ in2.0软件计算了Fst遗传距离,并且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回族起源迁徙研究得出的证据可以与结合民族研究的成果和相关历史资料相对应;证明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和移植到回族学研究中;同时,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回族学研究中的成果将为回族群体的医学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直接为回族群体的人口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现有回族8667人,三亚分布最多,有近7000人,聚居于回新、回辉两村。根据历史的记载和考古学家的鉴证,回族先民迁入海南岛从唐代已经开始,宋代时较为频繁,儋县、万宁和海口曾是他们的居住地。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他们有的再迁,有的汉化、黎化,其余聚居三亚市,形成目前惟一代表海南、具有独特伊斯兰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三亚回族。其民族来源、语言结构、服饰文化、清真寺建筑艺术等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现将有关三亚回族的来源和去向作如下三方面的论述。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唐代,广州、扬州、泉州作为中国的沿海通商口…  相似文献   

16.
满族姓氏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姓氏,今天人们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有的满族人也讲不清原委。满族姓氏不同,不仅居地家世互异,而且习俗亦有差异。因此,搞清满族的姓氏,对研究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及清史等都有其重要意义。我从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东北三省、河北、北京等省市二十余个市县对满族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资料中有关满族姓氏的材料,参阅有关文献,重点对满族姓氏的特点、渊源、演变等情况,做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姓氏的起源     
从考古的角度讲,商朝是最可能获得姓氏起源物证的朝代。那个时代是典型的奴隶制时期,国家机构已经形成,帝王的嫡子有王位的继承权,某些庶子被  相似文献   

18.
一 回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虽历经沧桑,但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开拓着自己的历史道路和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殿堂。 回族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模式的民族。她在近千年的历史沉浮中铸造着自己的形象和心灵,并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陕锦风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37-143,136
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回族文化又都具有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对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作一比较,并对泉州回族汉化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隆昌回族     
隆昌地处四川东南部,属内江市管辖,毗邻重庆、自贡和沪州。面积792平方公里,下辖16个镇(乡)740000人(1992年)。有两条铁路(成渝、隆泸)、两条高速公路(成渝、隆泸)和3条省级公路(成渝、川云东路。隆富)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商贸活跃,被誉为四川的“东大门”。这里有32个少数民族成分共3294人(1992年),回族人口最多有2342人(男性1193人,女性1149人),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1%,占全县总人口的03%左右,属典型的散杂居区回族。隆昌回族肇始于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由于明末清初的连年战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