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宇  宋学清 《学术探索》2023,(5):150-156
文学宏大叙事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要求作家在占有大量文学材料的基础上,以中国经验与宏大叙事结构去讲述中国故事,保证文学历史叙事的真实性。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宏大的历史召唤文学的宏大叙事,而宏大叙事的世纪回归又积极推动了“新乡土史诗”的文学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既是新时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也是“伟大的中国小说”的自觉追求。宏大叙事能够历史地审视中国乡村的现代转型,预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景,承担起讲述中国乡村大故事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卢铁澎 《社会科学》2008,4(3):181-187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挪用西方现代主义历史观念,融入"民间文化形态"的叙述立场,疏离唯物史观,以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重释和重构历史的工具和归宿,表现为在历史叙事中对历史的泛化和内化的追求,颠覆和瓦解宏大叙事的历史及其历史意识,还原民间叙事的个人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鲁彦周长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相纠缠,这在他长篇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技巧等诸方面均有体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特点,主要归因于作家心态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也折射出一代作家文学创作难以克服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作为一个特定文化符号,它在构建中国政治、哲学、文化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既展现出宏大叙事层面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又在平民叙事的语境中传达出民生幸福、愿望成真的现实追求;在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两种不同话语序列生成和全民传播的过程中,既总体上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契合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在局部呈现出消极背反的现实效应,在全民传播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话语转换和链接。  相似文献   

5.
王立纯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突破了以往大庆石油文学宏大叙事模式,通过书写“铁人”群像的个体灵魂对话时代精神,发掘铁人形象的坚韧品格与柔软心灵,追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涅槃,以“小我”的生命体验去揭示人性之美,重构石油会战的文化记忆,全新诠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重读这部作品会发现,其所阐发的历史幽思、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已经超越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重新书写,而且是心灵意义上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学重构,更是对大庆红色石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的海洋型长篇小说文体美学是一种空间诗学。这首先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小说时空体的空间化建构,即通过时间维度的空间化与"去时间"的空间化两种叙事策略,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宽度。其次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海洋型生态叙事和生态共同体的建构,通过高密度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多元形象组合的"块茎"文本结构,展示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密度。而为了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深度,迟子建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异托邦与乌托邦双重叙事空间的建构,以此展示现代人在另类空间中的存在性焦虑与理想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马德生 《晋阳学刊》2012,(6):117-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曾作为一种对宏大叙事反拨的写作姿态和方式,风起云涌,如今却从喧嚣走向沉寂,面临着危机与困境;而宏大叙事在屡遭病诟中,也并没有解体。通过对"个人化写作"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和宏大叙事的重新审视,认为,"个人化写作"与宏大叙事并非截然对立,在多元并存的文学时代,二者的完美结合,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写作境界。  相似文献   

8.
2013年是长篇小说的丰收年,一批重量级的大作家相继出版最新长篇力作,许多青年作家也推出了长篇新作。长篇小说的数量与质量昭示了一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现状与前景。2013年长篇小说的繁荣重新燃烧起中国文学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学未来的隐忧,很多作家仍然没有找到想象当下中国经验的方法,表面繁华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叙事焦虑与危机。  相似文献   

9.
相比较西方文学,中国文学更为重视道德问题,与伦理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是与中国古代没有"文学"观念,文学与文化不分、文学的民间起源等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强势地位和特殊性,塑造出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叙事形态与精神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注重世事人情描绘、追求宏大叙事、矛盾冲突的"和合"性等.  相似文献   

10.
“话语分析”是福柯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对话语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福柯深入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话语实践之中,分析知识与真理在权力话语中的建构过程。具体来说,福柯以话语实践的知识谱系建构来解构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的压制,并在知识谱系建构中解构主体叙事结构。福柯的主体理性主义解构在消解主体—客体二元对立、重构人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与此同时,福柯的话语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他虽然反对宏大叙事所追求的永恒规律,却在论述权力关系结构对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也承认其叙事结构中的规律,这恰恰是福柯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历史上的种种女权主义运动或流派,当代女性主义将不再追求“解放”“平等”等此类宏大叙事,它遵循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即将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经验以视觉和听觉形式外显出来,解构男权意识,重构女性主体意识,突显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这两部作品拓展了艺术真实表现历史真实的空间,人文主义阐释与宏大规模叙事有机结合,以艺术创新为核心,使“历史长河”样式的长篇小说摆脱了刻板的形式,并在视点多重编码方面,成功展示了探寻个性化经验所独创的美感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鲍光满的长篇小说《姥爷的抗战》,承继了传统英雄主义小说的主题,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姥爷如何从一介不问世事的文弱书生成长为天津抗日英雄"老枪"的传奇故事,形成了时空交织调查模式下个人言说的独特叙事模式。小说文本设定了"我"姥爷知识分子、慈父、多情者等多重角色,在彰显人物个性的同时,也对丰富的人性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是作家在新时期对历史、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与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历史上的种种女权主义运动或流派,当代女性主义将不再追求"解放"平等"等此类宏大叙事,它遵循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即将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经验以视觉和听觉形式外显出来,解构男权意识,重构女性主体意识,突显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64-168
以理性主义为特质的现代化进程构成了行政体制变迁的宏大叙事背景,并界定了其理论思维与实践走向。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与世界范围内的行政体制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态"特征。对于当前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而言,如何跳出外在的经济政治调试型的目标模式,从行政管理的自身特点出发来重构行政权力的配置逻辑与治理边界,完成行政体制改革自动力系统的构建,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阳刚与阴柔  端木蕻良于 30年代踏上文坛时 ,时代政治和文学主潮的影响及自身对此的积极认同 ,所受外国文学的浸润尤其是对 1 9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的偏爱 ,使外表清癯文弱、在东北作家群中显得最具有“文弱书生”气质的端木蕻良 ,产生了一种对“宏大叙事”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其实早在 1 92 8年 ,当端木还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 ,就与人合作撰写过《力的文学宣言》并在他参与编辑的学生刊物上发表。在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大江》的“后记”中 ,端木蕻良强调自己“欢喜巴尔扎克更…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中国,宏大的民族国家话语是战争文学叙事的主流,但性别视野下,男女作家的叙事并不完全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女性作家的战争文本显示了对主流话语一定的疏离,透露出战争叙事不应有的漠视和遮蔽。对这种差异的把握与反思,将会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语境下乡土想像的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洞察到了现代性对于乡土的种种负面效应后,选取了新的乡土想像方式来表达对现代性的犹疑,这主要有三:解构宏大叙事,完成了乡土想像的后现代性转向;重构一种乡土"小历史",着重探索乡土的人性与文化;对生态性乡土的新向往,旨在重建人与生存之根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中,身体不仅包含作为人的存在形式的身体,同时还包含由身体所延伸出的欲望、知觉、感受、体验、情感等个人经验。从"身体"的哲学特征出发,选择"身体"作为现代文学的阐释视角,意味着对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寻求,对于"重写文学史"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身体叙事所具有的记忆和重构的功能,是对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和颠覆。  相似文献   

20.
吴登峰 《江淮论坛》2009,(4):130-134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新的叙事策略的发现,军事历史题材小说摆脱了宏大叙事解体后的合法性危机,重新进入繁荣时期。但是这种新的叙事策略,在市场消费的作用下被过度使用,使军事历史题材小说陷入了过度复制的隐忧。这种自我复制,源于一种战争文化心理的制约。战争文化心理作为一种历史积淀,与现代社会相应和,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迷思,从而大大制约了中国军事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化,并使小说出现严重的类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