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立  张长  安树伟 《城市》2016,(2):31-36
"十二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及城市群发展迅速、城镇化集聚效应增强,城市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应该注重建成区面积的合理扩张,进一步加强城市群的带动作用,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合理建设新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等.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可定义为: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为原则、以科学发展来统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上海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必须以人为本,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关注速度向提升质量转变,突出有效增长和品质提升,不断增强城市集聚、辐射、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国际化大都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湖北城镇化的发展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破解我国三农困境,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发展的基本之策。本文通过对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的深入调查,分析湖北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促进湖北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同的思路和对策。作为我国中部农业大省,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韩少秀  张丰羽 《城市》2021,(5):41-49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集中表现为大城市数量和人口的迅速增加.笔者立足国际视角,探究驱动大城市人口集聚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在大城市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的国家,其人口在大城市的集聚程度越高;收入差距越大,其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程度越高;便利的交通条件对于...  相似文献   

5.
赵丽 《城市观察》2013,25(3):178-183
利用分省的2005-2011年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公共财政支出与城镇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公共财政支出以及城镇建设水平都对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业结构是首位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而公共财政支出和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城镇的人口承载力同样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6.
王剑 《城市观察》2014,(4):79-86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化体系中重要的环节,对于中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小城镇建设已经持续多年,取得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小城镇在产业和人口集聚、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发展难题。本文通过对山东、浙江小城镇建设实践的对比分析,从小城镇的定位与建设内容等方面,对小城镇建设思路进行梳理,认为小城镇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经济建设等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农村城镇集聚的经济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并依托它们促进周边地区的农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要求,也就是说五年之内,有5000万左右农民进城,1000万左右农户成为城市家庭。近年来,房地产市  相似文献   

9.
随着安顺市新型城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央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关政策指导下,偏远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安顺市城镇规划的各个乡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代表安顺市经济发展、城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具体体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安顺市民族关系的现状为: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城镇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二是安顺市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良好;三是安顺市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0.
王梦丹  付云鹏 《城市》2018,(1):43-48
以人口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 社会城镇化、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假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六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出2000年~2015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因素分为四个主成分,结果表明人口、 经济、 社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并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四个主成分的值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城镇化率的提高离不开各个指标的发展,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一直与其独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正处于第四波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在人口结构上,户籍人口老龄化,而外来人口具有就近流动、城城流动、定居化特点,且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从承载力上看,上海人口总量合理,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融合,带来了核心区人口过密、产城融合不畅的问题,以及偏好"人脑"、排斥"人手"的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可能的人口逆流,上海应稳定人口总量,建设整体推进的多中心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破解"新二元结构",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结合政府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上海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明显,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郊区人口持续导入,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要求提高;农村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深化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亟待转变;新城和小城镇等城乡统筹载体建设有待加强。上海城乡统筹发展要牢牢把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成果共享化、发展权利平等化内涵,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互动发展,以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为主攻方向,以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前提,以加快新城开发建设为突破口,以土地管理、集体产权、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为支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方式、优化城乡统筹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浩 《科学发展》2010,(8):103-106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市化率的方法,实践证明并不科学。目前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上海作为国内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也有"概念性市区"问题,需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完成"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前提下,加快向"结构转换型"城市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体育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产生的,在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体育始终在竞技、娱乐、健身、休闲等价值取向中得到普及。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根基是城市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深入人心,体育产业才能持续发展。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考虑与城市主题的契合,要注意构建体育文化和产业体系,要注意结合城市体育传统和经济实力来引进和推广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首先从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格局变动三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现状。其次剖析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问题,浅度城市化问题,以及城市社区管理转型问题。最后就城市群整体实力提升、城市间协作分工以及城市社区管理提升等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寇大伟 《城市观察》2013,(6):49-59,69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在这些影响下我国府际关系也相应发生了一定变化。本文在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缓慢发展和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快速发展之后,指出城市化在几方面的影响:城市辐射范围扩大,市县之间行政壁垒清除;城区扩大,城市管理功能分散化;小城镇实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城市集聚发展,城市群形成。最后指出了我国城市化带来的府际关系变化:市管县、撤县改区、省直管县、城市群发展促成政府间横向协调。  相似文献   

17.
新市镇作为上海城镇化体系中连接城、乡的关键环节,其地位与功能的确立,其与新城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作用,对上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上海应在建设好新城的同时,将新市镇建设放到与新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充分发挥新市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推进新市镇建设,应采取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模式;应强化新市镇规划,通过政府引导,由研究机构、社会力量等对全市新市镇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应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强化市、区两级政府的协调管理机制;须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即按照"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镇、绿色低碳镇。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中非理性的土地征收行为,容易给城市建设的"品质"留下"经济隐患"和"社会风险"。温州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模式,既有"自下而上"民众诉求"抛砖"的推动,又有"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引玉"的改革,其典型特点是回应被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失地群众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温州征地模式,既有其成功的独特性,又有可以推广的普遍性,科学总结温州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和谐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