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陕晋煤矿报告文学从矿工和矿主二元视角出发观照矿区世界,刻画出鲜活生动的众生相,客观真实地记述着陕晋大地上煤矿行业发展的蹒跚步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高度的艺术真实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小城春秋》的艺术经验就是:把真实生活作为文学素材,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主动寻求批评,容纳各种意见,慎重取舍,化史入诗达到艺术精品。高云览的创作实践启示我们:正确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继承与创造的关系、表达与修改的关系、创作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叙述结构上 ,李春景的报告文学采用了历时性的叙述方式 ,这种方式使其作品具有开篇稳健、行进舒展、气韵畅达的特点 ;细节的真实与生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而其中的散文化倾向又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情画意。同时 ,在重视报告文学新闻性的同时 ,他还较好地处理了新闻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的关系 ,从而避免了因过分强调新闻性而使作品苍白无力 ,缺乏艺术感染力 ,或者过分注重文学性而削弱作品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在报告文学中,“报告”即新闻性是第一位的,占着基础的位置。纵观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世界之际,约翰·里德的《震惊世界的十天》,首先向全人类“真实地、异常生动的”(列宁语)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严格遵循并充分利用了报告文学的特性,其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在抗战初期的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样式是为抗日救亡而呐喊的诗歌和记载血肉拚搏的真实文字——报告文学。小说创作则一度陷入沉寂。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时文学的逐渐成熟,小说创作在抗战第二年后,逐步呈现出繁盛状貌。丘东平的《第七连》、巴金的《火》等抗战小说;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茅盾的《腐蚀》等暴露小说;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的重要基石.报告文学的文体立足点是真实,尊奉的创作原则是真实,其优势与局限也是真实.但是,真实性问题却一直困绕着理论界,成为一个颇多争议又令人头痛的难题.报告文学的真实,既不同于新闻的真实,也有别于艺术的真实.报告文学既不是生活现象的原版记录,也非通过典型化途径虚构、捏合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图景.报告文学的真实,是兼有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特殊“真实”,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复杂系统.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视和扫描,以期澄清理论上的一些迷误,来逼近报告文学“真实”的真实。真相: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报告文学务必给人以审美享受,并从主题美、形象美、真实美、语言美几个角度对报告文学的美学特征作了剖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文学中,报告文学成就如何,能否在抗战文学史和中国新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几十年来,研究者的意见颇不一致,持否定态度的不少。国内有人认为,它空空洞洞,八股味浓;国外也有人认为,它只不过是披上文学外衣的新闻报告,有的甚至干脆否认它是文学。对抗战报告文学的这种估价,未必是实事求是的。我认为,报告文学与其他创作一样,是整个抗战文学创作的组成部分,而且成就显著,不应低估和否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电影、电视、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不同历史时期为背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塑造了毛泽东的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典型,大都鲜明、生动、真实、感人,纪实文学《生活中的毛泽东》,以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描绘了毛泽东的道德形象,由于为国人树立了一代风范和不朽楷模,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 回顾一下报告文学(Reportoge)的兴起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无产阶级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新型文学,因而它是人民的文学,战斗的文学,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的文学,是最富于时代精神的文学.报告文学不同于诗歌、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文艺散文等文学形式,它不是古代早就产生了的,而是近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近代政治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十九世纪末期,欧洲曾出现过比新闻生动一点的反映战争场面的速记,如德国记者写的短篇战地速写;反映民主主义革命者生活的特写,如俄国民粹派领袖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克拉甫钦斯基写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海外潮侨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祖国作了全面重点的回顾,充分肯定潮侨的爱国表现和重要作用,指出他们发扬了爱国爱乡好传统,为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炎黄子孙一份力量,其爱国业绩永载史册,在祖国的抗战史、华侨爱国斗争史以及东南亚反侵略斗争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依据1934年至1940年荷属印尼万隆华侨公会出版的《华侨月刊》,试图对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进入抗战这一时代背景下该社团的日常活动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对共计59期《华侨月刊》的爬梳,可将万隆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进华侨经营事业的发展;服务华侨日常生活;致力于提高华侨素质;支援祖国抗战和救灾。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深刻折射出经济危机和中国抗战背景下华侨社会的迫切需求,南洋华侨与居住地政府、南洋华侨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浙南华侨与海外侨胞一样积极地投入了抗日救亡斗争。他们在侨居地组织爱国团体宣传抗日,积极募集抗战物资和资金,或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或奔赴祖国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给予了祖国抗战有力的精神和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14.
宋子文争取美国租借援助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有资格获得美国的租借援助,其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在与美方接洽租借援助、交涉开辟租借物资的营运途径方面,宋子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租借物资的营运过程中,宋子文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大大降低了租借援助的实际效果,暴露了宋子文的个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东北地区进行局部抗战的开端,东北地区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唤起民众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灵活运用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创造性发挥和阐释党的“三三制”政权建设,正确把握和驾驭党建战略思想,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中国的民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抗战时期国共领导权的历史考察,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充分的政治领导权和在陕甘宁边区的全面领导权。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对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抗战后期,随着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政治领导权意义随着抗战的深入而逐渐凸显,促使整个抗战领导权在国共两党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探索,初步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由来和背景;二、毛泽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三、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七.七”抗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粉碎了日本妄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打乱了日本的战略步骤,延缓了东西方法西斯结盟的进程,促进了东亚国际格局向有利于反法西斯方向发展,动员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论海外潮人的恋根情结——以侨领林义顺、蚁光炎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辛亥革命时期新加坡的林义顺和抗日战争时期泰国的蚁光炎是近代两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海外潮人侨领 ,从他们对故乡和祖国不遗余力的支持与帮助的具体事迹 ,可以看见海外潮人极为突出的文化特征———浓重的恋根情结 ,文章探讨了由这种恋根情结升华起来的强烈的报国意识及其所赖以生成的深层文化基因 ,以及这种恋根情结在现代社会尤其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