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客家土楼"五福楼"和"永隆昌楼",为道咸时期靠烟草生意致富的黄氏家族所建。楼内存留的对联、寿屏等文字中体现出的士商身份的交融,是晚清士、商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态度趋于一致的表现;"行善积福"的观念,体现出烟商价值认知的"儒化"倾向;于家族及商道中推崇"和"的思想,是客家宗族观念的表现。从细节阐释和文化接受的角度考察客家土楼的文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审视晚清客家商人的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09,(1):34-35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了!当地时间2008年7月6日下午,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专家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主客交往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而国内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文章在总结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一个民俗旅游景区为例,讨论了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的影响。研究证明,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在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主要起阻碍作用。而在主客文化背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主要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欣 《老友》2013,(2):50-50
客家土楼,很多年前我在邮票上见过,圆形的房屋.大圈套着小圈,这种建筑风格令人觉得神秘而向往。深秋时节,我去了厦门,又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颠簸3个多小时,去了永定客家土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类型入手,侧重分析客家土楼的结构与功能,指出作为客家人群共同体聚族而居的土楼所蕴含的客家人的价值观、宇宙观,体现了客家文化既继承了中原传统农业文化,又在与原住民的互动中再生出新的地域性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反证了客家人是由中原汉人、闽南人和畲等族群在特定地域的生产生活互动中形成的人群共同体,土楼成了这一人群共同体文化遗产的特殊见证.  相似文献   

6.
虽然客家文化与土楼文化研究成为人类文化学研究的一个受人关注的议题,但目前研究陷入局部最优的僵局,既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应用,也不能兼顾人文、社会学、历史、美学等领域,亟需一种统合性研究进行突破。符号学原理与方法提供了对文化进行系统性、层次性重构工具,能跨越多个学科领域,运用符号学原理对客家土楼文化进行研究,应是一个很值得拓展的领域。针对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型对信息承载能力不足的弱点进行修正,以使其更适用于文化的符号学分析;增加导入符事元素,以记载与符号相关的故事,导入符史元素,以记载符号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安苏 《老友》2010,(1):51-51
2008年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它们的造型不单是最常  相似文献   

8.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在狭义的文化空间范畴内,而应该从更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来展开。广义的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它有很多支化的成分,如文化政策、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它们是非物质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福建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文化空间维护角度和文化空间再造角度两个方面展开。文化空间的维护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民俗活动的支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客家方言的使用。文化空间的再造主要包括以申遗为机遇、以区域联合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依托、以教育引导为保障、以大众传媒为指引来共同营造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冲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传承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受到前所末有的挑战.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功能分析,它具有文化认同、沟通、审美等功能,但在社会发展和变迁中受到冲击,只有利用文化符号规律能更好地传承与利用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区域合作等方面发挥客家文化符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农区蒙古族在近百余年间经历了从游牧生计方式到农耕生计方式的转换。农区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从蕴含了生态意蕴的农谚到具有深厚生态特质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民间语言映射出该区域农耕文化生态民俗价值观的建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区蒙古族从游牧民到农耕民的细微而深刻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客家民间文化。客家人在向南迁徙和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也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和美学机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民俗,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相对独特而又具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南方民间剪纸是我国南方诸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它孕育于南方古代的雕镂工艺之中,在巫文化的直接催化下形成.南方发达的古代造纸业、冶炼铸造工艺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南方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服饰民俗,促使了剪纸中花样剪纸的发展.南国年节社火中热闹非凡的游灯、赛灯、观灯习俗刺激了灯花剪纸的形成和提高.长江、珠江流域发达而活跃的经济文化,催生了大批剪纸艺人和剪纸工匠,他们的参与打破以往民间剪纸以女性为主的专利,成为男女共享的具有多种创作和传承模式的民间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3.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14.
在考察西北少数民族诸多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从中透视隐含着人们关于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并对民俗文化的生态应用价值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客家民间信仰不仅是客家人精神信仰层面的体现,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地区的开发历史以及后来的发展,是客家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展现.本文以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为基础,试对民间信仰与客家地区开发,以及客家族群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湖南炎陵客家民歌包括客家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风俗歌曲,是炎陵客家人在山野间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全面反映了历史上炎陵客家人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内容。炎陵客家民歌在客家人近现代的革命活动、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以及建国后新民歌的创作中,其表现内容、音乐旋律、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关于客家山歌文化渊源的探讨,主流的观点是从中国文化中原中心论出发,片面强调客家山歌直接继承《诗经》的文化传统,根在中原。但是大量的材料表明,客家山歌主要有两个渊源: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吴、楚文化的传统,另一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后者的作用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客家山歌根不在中原,而在赣闽粤客地。  相似文献   

18.
民间规则作为司法裁判的渊源——一个司法中心的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立法中心传统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法官的裁判渊源局限于国家法。而在司法实践中民间规则作为裁判渊源,已被广泛运用。因此,要承认民间规则的法源地位,研究立场必须从立法中心向司法中心转换,必须从法官裁判的可接受性理解民间规则的司法化。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民俗文化的传承形态进行了分析,认为民俗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系统,在传承过程中,其整体结构由外化和内化两种形态构成。在外化结构系统中,呈现出强化、弱化、繁化与简化形态;在内化结构系统中,呈现出转化、异化、分化与复合形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我国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缓的重大课题。对此。既需要展开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的探索,也需要对历史世代人的反思和重构。客家人作为迁徙的民系,克服环境紧张约束,形成体现客家人顺应、敬畏和利用自然的丰富生态文化,对之辩证地分析和思考.为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的思想和文化资源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