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部历史文化散文以阅读、行走、想象为追寻方式,以人与城为主要追寻对象,以情感与理性的交流为对话途径,既展现了西部丰富的历史文化,又传达出西部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是西部散文家历史追寻与生命对话的审美融合,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饱满的西部抒情者形象、苍茫的西部历史意象、独特的西部抒情话语,构成西部历史文化散文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基于对散文本性的"生命"理解,从"史"的构架到体例分期上,着眼在一个"变"字,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散文主体的"自我"精神裂变为经纬,整合了意识形态制约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作家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在客观再现"史"的同时,融入了著者大量的生命体验和激情.从而派生出一种形象生动的阐释效应,一种通常学术著作所缺乏的人生意味和阅读快意.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文化散文建设中,创作和批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文体探索。"人性阅读"是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总结的有效创作经验。以现代文化审美观,对历史人物做灵魂拷问,发掘历史文化精神,从而提升当代人的文化人格,体现了作家鲜明的文化自省精神和高度的审美转换艺术。"人性阅读"是基于人性的客观性、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文学深入地、艺术地表现它的可能性而确立的。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十年中国散文的西藏书写传达出多民族作家面对西藏的历史、文化、民族和地域所生发出的人生体验与生命的深沉思考。以王宗仁、凌仕江、王族、丁晓敏为代表的军旅作家的散文在追求崇高美中体现出英雄主义情结,祝勇散文在打破传统的体制散文中构建起了神性的空间,马丽华在纷繁的西藏文史故事中探寻着民间的意义,以平措扎西、扎西达娃为代表的藏族作家的散文则在民族文化认同中表现出强烈的家园意识。新世纪中国散文的西藏书写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当代散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以论评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散文理论,他重散文的独创性而反对蹈袭前人,并贯穿 为文的真实与自然;重创作的文法之变,认为通变即是神妙之文;提出散文应该注意作家的本领和作品的气象, 特别以"气"论文,重作家的才情和作品的气势。这三者在对散文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中,勾勒出散文写作的基本 原则。  相似文献   

6.
西部散文精神内核的审美传达主要通过“异域想象”的文学途径来实现,而甘建华新近出版的西部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摒弃了这种异域想象,善于从西部自然、社会、人生的原生态中表现西部实有的地理景观,并提取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人真事,对西部进行还原式的原貌书写.新闻记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把新闻散文化的叙述拓展转换为散文新闻化的叙述,并把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和柴达木的文苑逸事融汇在模块式的散文结构中,书写着柴达木独有的石油文化和崇高的石油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使命与担当是引领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认清国内外纷繁复杂的新形势,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落实新时代"两个阶段"的新战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使命担当。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其使命担当的内涵既包括作为青年所肩负的普遍使命,还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所肩负的特殊使命。践行自身所肩负的使命担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做到立长远之志,以满腔的热忱自觉担当;铸信仰之魂,以正确的"三观"引领担当;夯学识之基,以过硬的本领善于担当;育载物之德,以高尚的品德支撑担当。  相似文献   

8.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历经百余年奋斗所铸就的独特精神品质,包括遵循规律与主观能动相统一的自觉精神,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相统一的主体精神,使命认同与团结奋斗相统一的担当精神,立足经验与观照现实相统一的自信精神。历史主动精神不仅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也对深化“五个认同”观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历史主动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深入探寻长期以来党在民族工作中的历史主动精神元素,将理论武器转化为实践力量,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9.
顾毓先生成功的一生 ,是中华民族人文史上的奇迹 ,他那多学科、多体裁、多样式融会贯通的文本创作中 ,更折射出作家充满睿智和灵性的精神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他的散文中 ,不仅时代历史风雨、早年生活流痕、家族亲情情结 ,都得到充分的书写 ,更重要的 ,散文还提供了相当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作家创作的直接动因 ,而且也为我们研究作家的文化观、人生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因此在文学价值之外 ,顾毓散文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从信仰之维、实践之维、价值之维将苏区精神融入新时代党员教育全过程,有利于新时代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散文,以情感的纯净、意境的空灵、语言的古朴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散文的审美因素主要源于作者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纯真、诚挚的热爱,源于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认知西方,是摆在近代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历史重任.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在欧洲期间,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刘笔农专力写作新华文坛1旧人旧事,在华文文学界可谓奇特现象。刘笔农文坛忆旧散文回忆新华作家的创作道路和心灵轨迹,展示了新华文坛历史风貌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之美。其运笔用墨自成一体,颇有特色且承继史家传统,保持客观立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永州山水文本内涵一个“发现—改造—提升”的模式 ,彰显了自然美 ,使其价值向人充分展开。以审美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改造自然美是永州文本为中国文学提供的新内容。文本中表现的自然美有形象美、幽静美、品格美和生命力之美。柳宗元的美学观具有辩证性和深刻性。他的山水诗文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之一的柳宗元主要以其写作实践支持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柳宗元诗文所反映的积极用世、不屈不挠的人格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他在被贬的 10多年间也确有过好佛求道、寻求精神解脱的时候 ,因而他的诗文有一股禅意 ,呈现出禅境美。这种禅境美表现为静慧之韵、淡远之味、空灵之美。  相似文献   

16.
姚鼐提出“义理、文章、考据不可偏废”,但实际上有轻视汉学的倾向。曾国藩则汲取汉学之长,独创“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古文门径,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阙一不可”的学术主张。此外,曾国藩对文章的主题、布局谋篇、选词用字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写作技巧理论,也补姚氏所未发。  相似文献   

17.
明代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用自然之笔抒写生命中的真实情感,尤其反映了祖母、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揭示了家庭中朴素的伦理亲情。归有光运用简洁、平淡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人类最朴实的情感,整篇散文的脉络是先讲"可喜",再讲"可悲",并将景、事、情融为一体,展现了日常家庭生活中真挚而自然的亲情。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了汉语言绘画美形成根源的基础上 ,具体考察了用汉语言写成的诗词、小说、散文、戏剧以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绘画美现象  相似文献   

19.
谈汉语言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奏美在汉语言及其组成的文本中普遍存在着 ,从语音、词汇、诗词、散文和口语等 5个方面逐一地考察汉语言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