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农民离村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至巨。沉重的苛税是农民离村的首因;次则为马家军阀抓兵拉夫;此外天灾频繁、外货涌入和战祸频仍也是重要因素。斯时农民离村后的主要谋生方式是进入城市做工、住家、逃难和求学,部分转入它村继续垦荒,或转入土匪的行列。农民离村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增添了城市生存压力,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但离村者向故土回馈资金和技术,又通过创办杂志积极传播新思潮,对促生甘宁青社会向近代化进发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广州社会的医疗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在医疗资源供应不足、人均拥有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以及居民支付能力极低的医疗背景下,整个广州社会,从政府到民间,从公立医院到私立医院,从慈善机构到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广泛而较为有效的社会性医疗救济,基本形成了一个社会上下互动互补的医疗救济机制,为当时广州居民尤其是众多贫困群体提供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和保障.时至今日,民国时期广州社会医疗救济的经验与方式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2 0世纪 2 0~ 30年代 ,江苏省的农民离村现象牵涉到了城乡社会的各个层面。本文以此为例 ,结合近代城市社会所出现的问题 ,重点阐述农民离村进城而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国社会救济立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社会救济逐渐走上法制化轨道,一系列社会救济法律、法令颁布实施;救济对象的界定脱却了传统的道德标准,趋向于公正、公平;救济内容以积极救济为主;救济经费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救济的顺利进行;救济方法多样,既重事后补救,尤重事前预防;国民政府设立专职社会行政机构,管理社会救济事务.在肯定民国社会法制建设取得进步同时,毋庸讳言,民国社会仍是一个非法治化的社会,人治现象相当普遍,统治者基本不受法律制约,法律具有很大虚置性,许多法律的实际效能极低.结果是法令虽多,但"法外侵扰"也多,说明法律在许多时候行同虚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者主要围绕1949年前后两个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探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社会救济史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以及研究数量的不断增长。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水平不高,研究内容流于表面,研究形式处于封闭状态等。亟盼今后的多元研究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研究主题与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深化,资料建设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存离婚救济中损害赔偿、家务补偿、经济帮助等相关制度的分析,指出了建立我国离因补偿制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尤其对离因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补偿请求的事实依据、补偿数额的确定与支付以及补偿请求权的限制等制度构建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农村贫困致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瓶颈.贫困致因中有自然条件等客观的限制因素,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影响.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完全改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代际恶性循环等局面.分析我国农村贫困的致因机理,除了自然、历史及经济因素外,在社会政策偏差、社会排斥、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缺失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使贫困者难以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8.
民国福建救济管理体制有了较大进步,在经费管理体制、资金筹集和流向等各个方面日益专业化和规范化,国家整合力量有所加强。但是民国社会的腐朽决定了福建救济事业落后的一面,没有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9.
社会诚信缺失的致因分析与高校诚信教育的积极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诚信缺失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造成社会诚信缺失的因素在于社会文化、社会历史、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高校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建设,实现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欧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且活跃的社会救济体系,当中包括了真挚友爱之情流露的个人善举,缘于上帝仁爱的教会救济以及传统互助互爱的社会团体慈善活动。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之前,这些社会救济组织在欧洲中世纪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救助功能,而当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真挚朴素的友爱互助精神,以及社会普遍的人文关怀正是当今社会所应提倡与弘扬的。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农民离村进入城市对较为落后的农村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城市在培养离村农民的现代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里严酷的社会压力与生存竞争对他们闭塞守旧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使他们故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被改变,并逐渐让位于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农民离村流入近代城市,使农民的传统观念遭到瓦解,并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形成巨大冲击,其结果是宗族成员的游离性增加,家族观念逐渐淡化。这也进一步引发了乡村社会在文化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2.
试论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救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案件分为两类:一为野生动物园内的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实践中主要由野生动物园承担民事责任;二为野生状态下的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我国目前尚无立法规定如何对受害人进行救济。作者试图从国家补偿的角度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救济的法理基础、赔偿义务机关的设置等问题提出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僧伽护国的集中表现是在抗战期间.抗日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国佛教界的爱国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参与社会救济的能力与效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方面许多高僧大德通过募捐提供大量的物质援助;另一方面僧侣们纷纷组织救护队深入抗战第一线.佛教界的社会救济获得各界的好评,但是佛教界自身却陷入僧侣杀敌护国是否破戒的争论.僧众从救护伤员到战场杀敌,存在巨大的思想变迁,这是由于爱国主义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古时期,佛教盛行,不仅佛教造像刻经发达,也产生了重要的佛教救济事业。佛教传入中国社会,不仅为中土提供了超验的神学体系和独特的宇宙解释系统,而且其完整精致、充满同情的伦理价值体系对于中国社会以儒学为主的伦理道德也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在现实层面,佛教则为民众主动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盘剥,天灾频仍,致使农村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破产农民离村进城,成为近代历史上的城市"农民工".由于近代城市发展的有限性,根本无法吸收这些潮涌而至的农民,由此滋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农民进城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城市化,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向着近代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的婚姻状况就出现了近千年以来的第一次重大的变化,离婚率急剧上升.其原因主要与旧家族制度的破产,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教育的发展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吴科达 《东方论坛》2003,(3):126-127
自古以来,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问题就一直是困绕着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常常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研究过中国救荒史的邓云特先生就曾指出:"我国历史上累次发生的农民起义,无论其范围大小,或时间的久暂,实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这实已成为历史的公例."[1](P105)多少个王朝也就是在这些灾民、难民生存无着铤而走险的起义中衰败和灭亡.  相似文献   

18.
以详实的史料,论述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清代两淮盐政中的社会救济,而稳定淮盐生产、保证盐课收入是清代两淮盐政中实行社会救济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朝廷政策性救济和民间互助性救济是清代两淮盐政中社会救济的形式,两淮大大小小盐官们是实际操作者。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列强企图侵占东北等因素,引发并加剧了东北地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烟毒、赌博、娼妓等。烟、赌、娼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东北市民的正常生活。地方政府虽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但最终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勃兴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